唐昭宗刚要去上早朝,太监:太子已经登基了,你还是老实待着吧

杨司马说历史 2024-12-14 14:39:27
前言

唐朝末年,有这样一段历史,唐昭宗醉酒醒来后准备去上朝,却没想到迎接他的,不是皇帝的大位,而是一个打破所有预期的冷酷消息:“太子已经登基了,你还是老实待着吧。”这话让他傻眼了。

谁能想到,朝堂之上风云突变,权力交接如此迅速且悄无声息。太监的嘴里,到底藏着什么样的内幕?是帝位传承的突然改变,还是一场精心策划的宫廷阴谋?

唐昭宗,那个曾经高高在上的皇帝,怎么会变得如此无助,连早朝都无法参与呢?

一、李晔崎岖称帝路

唐昭宗初名李杰,即位时改名为李敏,后又改名为李晔,为唐懿宗李漼第七子,唐僖宗李儇之弟,咸通八年(867年)生于长安宫,是唐朝的第十九位皇帝。相传唐昭宗攻文好书,十分注重儒学之术。

在唐僖宗即位之后,对唐昭宗十分疼爱,广明元年(880年)因为黄巢起义军直逼长安城,无奈唐僖宗只能偕弟逃往南方成都,

李晔也是非常争气,无论唐僖宗去哪儿,都是密切随侍左右,唐僖宗非常信任他,也让他参与处理一些军机要务,众人也都十分赞赏他。

文德元年(888年)唐僖宗危在旦夕,文武百官都觉得唐僖宗的皇子太过年幼,尚不能即位,遂力荐唐僖宗另外一个弟弟李保为皇帝,只有当时的大宦官杨复恭请立当时名字还叫李杰的唐昭宗为帝。

众臣自是不服,但是唐朝晚期已是宦官当道,杨复恭手握兵权,当天就派中尉刘季述,率禁兵迎入李杰,安置在少阳院,说是迎入,实则是将其控制住。随后由宰相孔纬,杜让能带人去观察,群臣也见其体态端正,样貌明朗,英气逼人,都觉得有正龙天子之兆。

加上杨复恭巧舌如簧,又手握重兵,群臣再也没有理由反对,杨复恭很快便笼络了一伙大臣偏向自己。

唐僖宗弥留之际已无法说话,稍一示意,便被解读成了皇帝遗诏,就这样李杰在唐僖宗的灵柩前即位,随即改名为李敏,几日后又改名为李晔,至此唐昭宗开始了君王之路。

二、宦官杨复恭

对于他的上台,最高兴的莫过于宦官中的带头大哥杨复恭。道理前面我们已经说过,唐昭宗是杨复恭扶植的,能不对他感恩戴德、言听计从?

再说了杨复恭的势力雄厚,不是等闲之辈。杨复恭是枢密使杨玄冀的养子,权宦杨复光的堂兄,其家世代权宦,也是不折不扣的宦二代。

他从小进入内侍省,长大后深受皇帝信任,经常出监各镇军队,也立下了不少战功。先是因参与镇压庞勋起义有功而升为宣徽使,后来又平定了朱玫之乱,担任了左神策中尉,封魏国公。

唐昭宗刚上任的时候,杨复恭掌握着禁军,势力如日中天。

这时候的杨复恭极为得意,无论怎么讲,皇帝都要依赖自己,他能不高兴吗?可是他高兴得太早了,唐昭宗可不是省油的灯。

唐昭宗虽然是宦官扶植上台的,但不是泛泛之辈,有理想、有抱负、有魄力。面对哥哥唐僖宗留下的烂摊子,唐昭宗很想力挽狂澜、励精图治,挽救奄奄一息的大唐王朝,不想当败家子,得过且过。

其实在昭宗没有上台的时候,已经深感宦官干政的危害,他登基之后暗下决心,一定要挖掉宦官这颗毒瘤,否则的话,唐朝江山就难以稳固。

此时的宦官头目正是力排众议、拥立昭宗即位的杨复恭,是昭宗的恩人,但是昭宗不像他的哥哥僖宗依赖宦官田令孜那样,依赖对自己有恩的杨复恭。

当然,昭宗表面上对杨复恭还是要客客气气,但只是表面文章,拿鸡毛蒜皮无伤大雅的事问问他。真正遇到事情,昭宗还是更看重宰相的意见。

而且昭宗还在背地里跟大臣们团结一起,商讨如何制约宦官权力,慢慢将权力从宦官那里收回。可是杨复恭对此没有保持足够警惕,依旧自以为是,肆意妄为,对朝政指手画脚。

比如昭宗想安排自己的舅舅王瓌出任节度使,因遭到杨复恭的反对而没有如愿。江山本是皇帝的,皇帝哪怕是安排一条狗当官,大臣也不能横加干涉,杨复恭显然太狂妄了。

不仅如此,杨复恭继续作死,假装提出同意王瓌出任黔南节度使,然后让亲信在王瓌就任的途中,将其一家老小全部谋杀。

杨复恭自以为自己做得天衣无缝,可还是被昭宗知道了。昭宗虽然没有东厂西厂和锦衣卫,但是情报系统还是非常发达的,这样大的事岂能瞒得过皇帝?

得知真相之后,杨复恭的好日子到头了。

三、昭宗清楚宦官杨复恭

无论从个人恩怨,还是从大唐江山考虑,杨复恭都成为昭宗要打倒的最大敌人,要清除的最大障碍。

可是杨复恭已经尾大不掉,直接清除,弄不好还会惹祸上身。对杨复恭这个大老虎,只能智取。

昭宗采取借刀杀人之计,对杨复恭的干儿子杨守立进行拉拢,分化瓦解他们。

杨守立勇武过人,有两把刷子,而且此人也像吕布一样,是个见利忘义的家伙,果然跟干爹开始对着干起来。

大顺二年(891年)八月,昭宗果断解除杨复恭手中的兵权,将其调离京城,让他到凤翔去当监军。

杨复恭对于这一决定意见很大,他拒不服从调令,上书提出要回家养病。此建议正好中了皇帝的下怀,唐昭宗将计就计,下令免去他的官职,让他告老回家,就像崇祯对待魏忠贤那样。

杨复恭索性破罐破摔,派自己的心腹张绾,将朝廷派来宣布诏旨的使臣直接干掉。

乖乖,性质这样就彻底变了,杨复恭跟唐昭宗彻底翻脸,成为朝廷通缉的逃犯,只能躲藏到商山。

他要是一直潜逃也就罢了,兴许还会安度晚年,但是曾经沧海难为水,一直成为焦点的杨复恭怎么能忍受寂寞,开始蠢蠢欲动起来。

他和另一个养子杨守信,以及侄子、山南西道节度使杨守亮暗中勾结,煽动杨“积粟训兵,不要进奉中央“,公开抗衡朝廷。

你一定会说,唐昭宗既然拿掉了杨复恭,为什么不除掉其养子和侄子?

前面交代过了,到了唐僖宗时期,中央政府控制力下降,地方政府都被军阀控制。唐昭宗刚刚上台,这一局面还没有改变,因此没有精力和能力收拾杨复恭的亲信。

一旦皇帝腾出手来,这两个人应该也不在话下。

杨复恭的阴谋活动很快被上报到中央,昭宗大怒,当即降旨命天威都将李顺节、神策管军使李守节率兵前去将杨复恭捉拿归案。

894年,逃亡华州的杨复恭等党羽落入法网。唐昭宗本来念着他的拥立扶植之恩,不忍处死他,只是将他关进大牢。但是杨复恭在狱中口出怨言,意思是说皇帝忘恩负义。

唐昭宗怒不可遏,索性将杨复恭处死。至此,将朝廷搞得乌烟瘴气的大宦官退出历史舞台。

四、唐昭宗被软禁

虽然唐昭宗除掉了杨复恭,但是宦官并没有根除,没有了杨复恭,还有“李复恭”,“张复恭”。

当时拥立唐昭宗不是杨复恭一个人的功劳,还有个大宦官刘季述也是幕后推手之一。

刘季述一看昭宗对杨复恭下手,自己兔死狐悲,有了危机感,觉得下一个倒霉的肯定是自己。

于是刘季述决定先发制人,联合右军中尉王仲先、枢密使王彦范、薛齐偓等宦官密谋发动一场宫廷政变,打算拥立太子为帝,让唐昭宗靠边站,当太上皇。

枪杆子里面出政权,自古如此,有了忠于自己的强有力的军队,还怕不能成功?

光化三年十一月的一天,唐昭宗狩猎回来,收获颇丰,心情大好,到了晚上,又是喝得醉醺醺的,随后沉沉睡去。由于唐昭宗喝得烂醉,一直到第二天,天大亮的时候,还在呼呼大睡。

刘季述觉得时机已到,他联合右军中尉王仲先、枢密使王彦范、薛齐偓等宦官,暗中调动军队,包围了皇宫,迅速控制了长安城内各个要地。

刘季述率领禁卫士兵一千多人,打破宫门,长驱而入,将皇宫围了个水泄不通,并将中书省的崔胤也拿住

了,逼迫他以朝臣的名义写一份联名状,要求唐昭宗退位,请太子监国。崔胤没办法,只好联合百官在上面签了字。

得到联名状后,刘季述一边召集文武百官入宫见驾,一边带着禁军闯入唐昭宗的寝宫。

唐昭宗被嘈杂的声音吵醒,睁开眼睛后,吓得从床上滚下来,手脚并用就想跑。

刘季述看着唐昭宗狼狈的样子,冷笑着拿出百官画押的联名状,宣称天子德不配位,沉迷酒色,滥杀无辜,群臣一致建议陛下退位,请太子监国。

被迫退位的无奈唐昭宗顿时傻眼了,但事已至此,已经没有办法反抗了。

随即让皇后何氏将传国玉玺取出交给刘季述。然后,唐昭宗同皇后以及十几个内侍在禁军的“护送”下,被软禁在少阳院。

刘季述命人用铁汁把门锁浇筑,没有什么特殊情况,唐昭宗不得放出。

他还在宫外布下了重兵把守,只留下一个墙洞给里面的人送饮食。

当时正值严冬,妃嫔公主们没有冬衣御寒,被冻得嚎啕大哭,刘季述却不闻不问,只提供饮食。

更有甚者,为防唐昭宗向外人通风报信,刘季述规定一支笔一张纸都不允许送进少阳院。

平日里受到唐昭宗宠幸宫人、侍从、方士、僧道尽被宦官诛杀。

刘季述还想顺手杀掉崔胤,只是顾忌朱温不敢轻易下手,仅仅解除了崔胤的职务

天子被宦官囚禁起来的消息很快传遍了天下,大家都为此感到震惊,对老百姓来说,就是茶余饭后的谈资,谁当皇帝都一样。对朝中大臣来说,却坐如针毡。

唐昭宗被关了整整1个月,朝中没有一人敢为唐昭宗出头,大家对刘季述等人都是敢怒不敢言。

五、唐昭宗凄惨结局

宰相崔胤对禁军将领孙德昭等人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希望他们能把唐昭宗拯救出来,孙德昭等人却忌惮刘季述,始终不敢轻举妄动。

崔胤为此表示,只要能救出唐昭宗,就有重赏。

有了高官厚禄的诱惑,孙德昭等人才肯搏一搏,最终发动了兵变,逮捕了刘季述等宦官头子,解救了唐昭宗。

对唐昭宗来说,这又是一次劫后余生,然而他的磨难远没有结束。

不久后,唐昭宗又被凤翔节度使李茂贞与宦官韩全诲劫持到了凤翔。

军阀朱温闻讯,带兵围攻凤翔,凤翔被包围了1年多,成了人间地狱,市场上公开出售人肉,每斤叫价一百钱,狗肉则叫价五百钱。

唐昭宗虽然还活着,但饿得只剩一口气了。

李茂贞最终因为粮食短缺不得不开门投降朱温,唐昭宗又成了朱温的人质,虽然回到了长安,却不得不事事听从朱温安排。

李茂贞等军阀虽然整天忙着争地盘,至少愿意尊唐朝为正统,朱温想要的却是取而代之。

落在朱温的手中,唐昭宗的末日到了。

公元904年,唐昭宗被逼迁都洛阳,沿路有百姓高呼万岁,唐昭宗哭道:“勿呼万岁,朕不复为汝主矣!”

面对未知的将来,唐昭宗心里一片茫然,心情万分沉重,这些年来不是被军阀劫持,就是被宦官劫持,堂堂皇帝,就连自己的命运都没法做主。他忍不住对身边人感叹道:“朕今漂泊,不知竟落何所!”

公元904年8月11日深夜,唐昭宗又喝得烂醉如泥,正在酣睡,突然听到李昭仪高声喊道:“宁可杀了我们也不能伤了皇上!

”,他心下一惊,明白大事不妙,赶紧跳下床,还没来得及逃走,朱温的部下蒋玄晖等人已经提着剑冲了进来。

唐昭宗一边绕着柱子跑,一边大喊“救命”,然而再无人能救他,最终被杀害,年仅38岁。

唐昭宗虽然有雄心壮志但并无过人的才能,如果在光景好的时候,能当一个守成之主,但身处乱世,就只能被时代裹挟,最终落得凄凉下场。

结语

唐昭宗李晔一个带着满腔热血想要中兴大唐的皇帝,最终却亲手埋葬了这个王朝。

在宦官当道、藩镇割据的乱世中,就算你是九五至尊,也难逃身不由己的命运。

这段历史告诉我们,任何人的命运都与时代紧密相连,个人的意志终究敌不过历史的洪流。

1 阅读:108

杨司马说历史

简介:每天解说不同的历史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