忠臣、奸臣,清官、贪官,只要还在朝为官,就免不了和这些人打交道。
自古以来,都知道忠臣好,奸臣坏,但是忠臣忠心耿耿一辈子,皇帝却未必领情。
说不定皇帝更喜欢那些花言巧语的奸臣,甚至因忠言逆耳,残害忠良。
历史上惨死的忠臣有哪些?他们都是因何遭难?
一、解缙解缙,少时便拥有过目不忘的本领,后来在习读诗书后,又可以开口成诗。
这样的履历对于解缙来讲仍不够,洪武八年,解缙同欧阳衡一起学习写文章。
学有所成后,解缙参加了乡试,成为了解元。
解缙有真才实能,在殿试结束后,他也获得了三甲第十名。
步入仕途后,解缙有了八年归隐的经历,但由于国之需要,他又重回朝堂。
重回朝堂后,解缙不仅留了许多独特的建议,而且还负责编撰了《永乐大典》。
解缙敢于直言,这也为他带来了灭顶之灾。
永乐九年,解缙被捕入狱,四年后,被奸人灌醉,埋在雪中,妻儿也被流放。
解缙的结局太惨,但他做错什么了吗?没有,怪只怪他不够圆滑。后来,解缙死后得到了平反,但遗憾却再也无法补全。
二、李斯李斯,自小便希望能闯出一番名声,飞黄腾达,为了让自己的愿望不落空,他便辞去了官职,拜了荀卿为师。
在荀子手下学习的期间,李斯很是认真。
很快,李斯便学习到了自己最为看重的“帝王之术”。
学有所成后,李斯对当下的局势进行一通分析,最终,经过比较,他决定前往秦国。
到达秦国后,李斯靠着自身的本领得到了吕不韦的器重,成为一名小官,而这也成了他接近秦王的开始。
后来的李斯也的确如愿了,他成了秦始皇眼中的红人,并开始秦始皇的霸业出谋划策。其中尤为重要的便是离间计。
受李斯离间计影响,其他君主反目成仇,而后,局势乱如麻的时候,秦始皇趁虚而入,吞并六国,完成霸业。
自此,李斯平步青云,成为了丞相,彼时李斯的人生对得上他的付出,但胡亥修建阿房宫一事成了拐点。
胡亥为了阿房宫,激起了民怨,而李斯身为丞相,不可能不管,于是,他联名上书。
李斯的忠心耿耿终究无用,由于惹恼了胡亥,他被打入大狱,事情还没有结局,李斯入狱期间,赵高从中生事。
在赵高的“操作”下,李斯背上了谋反的罪名,夷灭三族。
试想,李斯如此忠心,最终却死于奸臣所害,实在可惜。
三、蒙恬同样被奸臣所害的人还有蒙恬。
作为秦始皇的高级将领,蒙恬的本事自然不容小觑,而在其上任期间,蒙恬也为秦始皇做了很多事情,包括抵御匈奴、监修万里长城和九州直道等等。
按照其贡献程度,他自然配得上安享晚年,秦始皇的离开,不仅让李斯身死,也害惨了蒙恬。
原来,在秦始皇身死后,赵高害怕扶苏重用蒙恬对自己不利,便怂恿胡亥谋反。
胡亥听从了建议,先是囚禁了蒙恬,而后又杀死了扶苏。
扶苏死后,胡亥本想将其放出,却不料又被赵高迷惑,派出了使者刺杀。本来事情将会以蒙恬冤死结局,但他却为了守义吞药自杀,可悲可叹。
四、韩信蒙恬去世之后,秦朝再无大将,像王离这样的人根本就不是项羽的对手,但是项羽这样的人也不是刘邦的对手。
在没有重用韩信之前,刘邦也打不过项羽,但是韩信受不了骄傲自大的项羽,直接从项羽军中逃了出来,成为了刘邦的手下。
在刘邦身边人的帮助下,韩信成功引起了刘邦的注意,并成功当上了刘邦的大将军,帮着刘邦击败了项羽,最终项羽不得不自刎于乌江之畔。
但是项羽一死,刘邦可就不惯着韩信了,他马上来到韩信的军营,夺了韩信的兵权。
其实有很多人都很怀疑,韩信到底忠不忠心,他到底有没有想过要造反?
当初韩信带兵围剿项羽时,项羽曾派人来找过韩信,想向韩信求和,但是韩信只听自己老板的,直截了当地拒绝了项羽的好处。
韩信崛起之后,有很多谋士都来投奔了韩信,其中有个叫蒯彻的,自称自己懂得看相,说韩信是帝王之相,肯定能当皇帝,韩信也只当笑话。
但是韩信的忠心并未换来刘邦的信任,他最终还是死在了吕雉的手里,被削尖的竹子贯穿了身体,还被夷了三族。
五、袁崇焕袁崇焕,他自幼胸怀大志,熟读兵书,练就一身武艺,时刻关注着辽东局势,欲为朝廷排忧解难,守护大明边疆。
万历四十七年,袁崇焕高中进士,初任福建邵武知县。虽身处南方小城,他却心系辽东烽火,常与退伍老兵交谈,了解塞外军情,对后金的崛起与威胁有着敏锐洞察,坚信自己有朝一日能在辽东沙场一展身手,力挽狂澜。
天启二年,袁崇焕得偿所愿,被调往辽东。彼时,辽东大地在努尔哈赤率领的后金铁骑践踏下,生灵涂炭,明军屡战屡败,士气低落。
袁崇焕却毫无惧色,他单骑出关,实地考察地形,精心谋划防御之策。
在孙承宗的支持下,他驻守宁远,加固城防,训练精兵,屯田积粮,构建起一道坚固防线。
天启六年,努尔哈赤亲率大军十三万,气势汹汹而来,妄图一举攻克宁远。袁崇焕临危不惧,率军民死守。
他以西洋火炮重创后金军队,努尔哈赤也在激战中身负重伤,不久含恨而终。
宁远之战,明军大获全胜,打破了后金不可战胜的神话,袁崇焕威名远扬,成为大明的中流砥柱,让百姓重拾希望,让将士恢复信心。
宁远大捷后,袁崇焕加官进爵,却未因此骄纵。他继续整饬边防,与将士同甘共苦,加强军队战斗力。
天启七年,皇太极再率大军攻锦州、宁远,袁崇焕指挥若定,与明军将士浴血奋战,又获 “宁锦大捷”,再次挫败后金攻势,稳固了明朝在辽东的防线。
然而,明朝末年,朝廷党争激烈,阉党魏忠贤专权,朝堂乌烟瘴气。袁崇焕为人正直,不攀附阉党,还曾拒绝为魏忠贤建生祠,由此遭其忌恨。
魏忠贤及其党羽在朝堂上对袁崇焕多方掣肘,打压排挤,袁崇焕愤而辞官回乡。
崇祯即位后,铲除魏忠贤,启用袁崇焕,对他寄予厚望,委以蓟辽督师重任。
袁崇焕感激涕零,许下 “五年复辽” 的豪言壮语,崇祯赐予他尚方宝剑,让他便宜行事。袁崇焕走马上任,大力整顿辽东军务,欲图重振雄风,收复失地。
但辽东局势错综复杂,皇太极改变策略,避开袁崇焕的正面防线,绕道蒙古,直逼北京。袁崇焕得知后,心急如焚,亲率九千骑兵,日夜兼程,回师救援。
一路上,他马不停蹄,风餐露宿,终于赶在皇太极之前抵达北京城下,与后金军队展开激战,解了京城之围。
可就在此时,命运却对他开了个残酷的玩笑。
皇太极巧用反间计,故意让俘虏的明朝太监听到袁崇焕与后金有密约的假消息,然后又将太监放回。
崇祯皇帝本就多疑,听闻此事,又加上阉党余孽的煽风点火,对袁崇焕的信任瞬间崩塌。
他不顾袁崇焕此前的赫赫战功,将其下狱问罪。
崇祯三年八月,袁崇焕被以 “通敌叛国” 等莫须有罪名判处凌迟之刑。
行刑那日,北京西市人山人海,百姓们受谣言误导,视他为卖国贼,对他愤恨不已。
刽子手每割下一块肉,百姓竟争相抢购,生食其肉,以泄心头之恨,场面惨不忍睹。
袁崇焕这位为大明殚精竭虑、出生入死的忠臣,就这样在极度痛苦与冤屈中,含恨而终,死状之惨烈,令人心碎。
袁崇焕之死可谓是千古奇冤,如果有再来一次的机会,也许明朝可以在其帮助下东山再起。
而若是这样的话,历史将会改变,清朝也将不复存在。
当然,假设就是假设,很难成真,不管怎样,这五个忠臣的冤死实属不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