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曾被扔入粪坑,熬死4代皇帝装傻36年,登基后竟成为千古贤君

杨司马说历史 2024-12-19 23:09:47
前言

谁说皇家贵胄就一定春风得意、前程似锦?谁说皇子王爷就必定锦衣玉食、一生无忧?

在古代历史上,这位身份卑微的皇子,年轻时被残忍地扔入粪坑,四代皇帝死于他的“无心”之中。他装傻整整36年,仿佛完全忘记了自己曾经的身份。

直到最后,他意外登基,却成为了千古贤君,被后人誉为明君。究竟是什么让他从一个被践踏的王子,变成了历史上最值得敬仰的帝王?

一、坎坷出身,装傻缘起

唐宣宗李忱的出身颇为坎坷,他是唐宪宗的第十三个儿子,母亲郑氏只是一名普通宫女,地位低微,并非皇后或妃子。

在古代封建宗法制度下,庶出的皇子本就地位不高,再加上母亲身份的缘故,李忱自幼便不受待见,在众多皇子中显得格格不入,常常独自在角落里发呆。

尽管有着皇子的名分,但他并未享受到应有的尊崇,反而连皇宫里的太监和宫女都对他讥笑嘲讽,认为他呆傻。

比如在一些宫廷聚会场合中,众人把酒言欢、热闹非凡之时,李忱却总是默默无言,独坐一旁,成为众人取笑和捉弄的对象。

当时的大唐王朝,在经历了安史之乱后已不复往日繁华,藩镇割据、宦官专权等问题层出不穷,甚至连皇帝的任免大权都被宦官掌控。

唐宪宗去世后,穆宗、敬宗、文宗、武宗几位皇帝在位时间都不长,而且皆是由宦官拥立。

在如此复杂险恶、充满权力斗争的宫廷环境里,精明的皇子往往容易成为各方势力打压、暗害的目标。李忱深知自己的处境,明白若展现出聪慧的一面,恐怕性命难保。

为求自保,他选择装疯卖傻,将自己的真实才智隐匿起来,这一装就是漫长的 36 年。

在这期间,他面对他人的戏弄、嘲讽,乃至各种意外陷害,都默默忍受,始终维持着 “傻子” 的形象,只为远离政治漩涡,在危机四伏的宫廷中艰难求生,等待着那个或许永远不会到来的转机。

二、受尽屈辱,险象环生

唐文宗李昂在位期间,常拿皇叔李忱取乐。

有一次,文宗在十六宅宴请诸王,身为光王的李忱自然也在受邀之列。

宴席之上,众人欢声笑语、把酒言欢,气氛热闹非凡,唯有李忱静默不语,独坐一旁。

文宗见状,有心戏弄,便指着李忱对众人说道:“谁能让光王开口说话,朕重重有赏!”

于是,诸王们一哄而上,使出浑身解数,对李忱百般戏谑,有人讲笑话,有人做滑稽动作,试图引得李忱开口或展露笑颜,可李忱却依旧一言不发,面色平静,仿佛周围的喧闹都与他无关,就像根木头一样,对众人的戏弄无动于衷。

大家见此情形,笑得前仰后合,愈发把他当成取乐的对象。

然而,在这一片哄笑之中,却有一人与众不同,那便是文宗的弟弟李炎,也就是后来的唐武宗。

他看着眼前面对众人戏弄却纹丝不动的皇叔李忱,心中暗自思忖,一个人若能在这样的场合下始终不为外物所动,要么是真的愚不可及,要么就是深不可测,在隐忍装傻。

倘若果真如此,那这个人实在是太可怕了。

这一丝怀疑的种子,就此埋在了李炎的心中,为日后李忱遭遇的一系列危机埋下了隐患。

李炎即位成为唐武宗后,对李忱这个 “痴傻” 皇叔愈发猜忌,始终觉得他是在装傻,认为身边留着这样一个深不可测的人,迟早是个祸害,

便一心想确定李忱是真傻还是假傻,为此想了不少法子对其进行疯狂试探。

有一次,武宗竟命人将李忱五花大绑,然后无情地扔进了臭气熏天的茅厕之中,打算让李忱在这污秽之地受尽折磨,生不如死,从而永绝后患。

粪坑中粪便四溢、臭气熏天,蛆虫到处蠕动,环境恶劣至极。

李忱被丢进去的那一刻,满心的绝望与恐惧,那令人作呕的恶臭几乎让他窒息,他在这生与死的边缘苦苦挣扎,接连数日,都处于极度的危险之中。

可李忱福大命大,就在这几乎陷入绝境之时,宦官仇公武站了出来。

仇公武向武宗提议,由自己去将李忱刺死,免得他再次逃脱。武宗同意了,却没想到仇公武并没有按他说的去做,

而是动了恻隐之心,把李忱从粪坑中打捞出来,偷偷藏匿起来,之后又用粪土车做掩护,

将李忱秘密送出宫,让他躲到了江西百丈山上的百丈寺。就这样,李忱奇迹般地从这场必死无疑的灾难中化险为夷,

逃过一劫,在寺中暂且保住了性命,等待着命运转折的那一天到来。

三、一朝登基,惊艳众人

公元 846 年,在熬死了四代皇帝后,一直被众人视为 “傻子” 的李忱,被宦官拥立登上了皇位,是为唐宣宗。

而他一上位,便如同换了一个人一般,往日痴傻的形象全然不见,取而代之的是一位睿智果决、有着雄才大略的君主,让众人惊得目瞪口呆。

登基次日,李忱便雷厉风行地展开了一系列举措。

他深知此前朝堂上牛李党争对朝廷的消耗极大,严重影响了朝廷的稳定和政令的推行,于是当机立断罢免了唐武宗时期的宰相李德裕,仅用了短短三年时间,

就结束了持续 40 多年的牛李党争,使得朝廷的政治格局焕然一新,为后续的改革和治理奠定了良好基础。

同时,李忱对宦官势力也绝不姑息纵容。

尽管他是由宦官扶持登上皇位的,但他心里很清楚宦官专权对大唐王朝的危害。

他先是表面上对拥立自己的宦官马元贽进行奖赏,赐给其犀带,可当发现宰相马植与马元贽来往密切,马元贽还将犀带转赠给马植后,

他立刻严厉质问马植,得知实情后便下诏把马植贬官,借此巧妙地向朝廷内外表明自己抑制宦官势力、绝不容许大臣与宦官勾结干政的决心,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开始架空宦官,

让这些曾经嚣张跋扈的宦官们再也不敢肆意妄为,朝廷的皇权得以进一步巩固。

李忱这一系列大刀阔斧的整顿吏治之举,迅速稳定了朝政局势,也让众人看到了他隐藏多年的不凡才能与深谋远虑,开始对这位新皇帝刮目相看。

李忱在位的十三年间,一心致力于改善中唐以来所遗留下来的诸多社会问题,凭借着自己的勤勉与智慧,

开创了 “大中之治”,让国运渐衰的晚唐再现辉煌,也因此赢得了 “小太宗” 的美名。

在内政方面,他勤俭治国,深知百姓生活的不易以及国家财富积累的重要性,自己平日里以身作则,生活十分节俭,穿的常是旧衣,并且严格要求宫廷上下也要杜绝奢靡之风,节省开支。

在人才选拔上,他更是格外用心,认为只有任用贤能之人,才能让国家真正得到良好的治理。

他曾属意让白居易担任宰相,可惜下诏时白居易已去世八个月,为此他还专门写下《吊白居易》以表怀念之情。

而且他对待人才不拘一格,不在乎出身背景,只要有真才实学、能为百姓做事,都会得到重用;

相反,对于那些缺乏才能、只想着依靠关系或者尸位素餐的人,哪怕是皇亲国戚,他也毫不留情地进行处置,

比如他的舅舅郑光,身为节度使却应对为政之道时表现鄙浅,李忱不悦之下,便不再让其担任涉及民生的官职。

同时,李忱深知地方官吏与百姓联系最为紧密,地方治理的好坏直接关乎大唐的民心向背,所以在地方官吏的选拔和考核上尤为严格。

他规定所有备选的地方官员到任前必须接受皇帝的亲自询问考核,通过考核了解其施政纲领是否符合国家法律和朝廷政策,

对于不合格的备选地方官,坚决不允许其到地方任职。

此外,为了能更好地掌握地方官的执政动态,他还让韦澳将各个地区的风土人情和民生利弊编著成《处分语》一书,

如此一来,即便身在皇宫,他也能清楚知晓地方官员执政的好坏,让那些想要对他撒谎、敷衍塞责的官员无所遁形,这一系列举措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行政效率,保证了地方的执政能力。

在对外方面,李忱也展现出了卓越的领导才能,不断开疆拓土,让大唐重拾往日的威严。

他派兵多次击败吐蕃,尤其是公元 851 年,沙洲土豪望族张议潮派兄长张议泽带着河湟十一州图籍觐见唐宣宗,

沦陷吐蕃几十年的河湟地区得以彻底光复,这一壮举极大地振奋了大唐的民心士气,

更是唐朝自安史之乱后面对吐蕃取得的重大军事胜利之一。

在李忱的统治下,唐朝不仅收复了大片失地,还使得边境地区得以安定,百姓的生活也日渐富裕,

原本呈现衰败之势的朝政再次焕发出勃勃生机,呈现出 “中兴” 的小康局面,为大唐的延续又增添了一抹亮色,

也让后世铭记这位装傻多年、一朝登基却惊艳众人的千古贤君。

0 阅读:64

杨司马说历史

简介:每天解说不同的历史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