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5年,陈奇涵给自己定为中将,毛主席得知大怒:没把我放在眼里

才灿看历史 2025-02-10 05:50:43

1955年9月初,位于北京中南海丰泽园东边的菊香书屋内,毛主席正坐在窗台的梨花木圆背椅上,眉头紧蹙地盯着手中的那张纸。

就在半年之前,全国人大常委会颁布了《中国人民解放军军官服役条例》,由此拉开了新中国实行军衔制的序幕。

而按照这款条例,新中国军衔划分为6等19级。

也就是从这个时候开始,时任总政治部主任、同时兼任总干部管理部部长的罗荣桓,便承担起了军衔评定的重任。

对于他拟定的名单,毛主席自然是十分满意的,认为大多数将领的军衔安排都十分合适。

然而,对于陈奇涵的军衔安排,毛主席还是决定由他本人亲自决定。

可当毛主席看到他对于自己的军衔要求时,一股不满之感在心头油然而生。

“好你个陈奇涵,简直没有把我放在眼里……”

一边自顾自地说完此话,毛主席将陈奇涵呈交上来的那份报告猛地拍在了桌子上。

那么,陈奇涵究竟有着怎样的不同之处,以至于毛主席让他给自己定军衔呢?

而他在报告中究竟写了什么,为何毛主席看过后如此生气?

当授衔典礼开始之后,他最终又落得个怎样的结果呢?

1897年9月23日,陈奇涵出生于江西省兴国县一个叫做竹坝村的小山村。

由于从小家境贫寒,他也早早地承担起家庭的重担,白天在宗族创办的兴国北汇小学读书,晚上则到地主家中干些劈柴洗衣的杂活,来赚取微薄的收入贴补家用。

那个时候,村子里同龄玩伴们都有一个差不多的愿望,那就是有朝一日走出这个山沟沟,去大城市过更好的生活。

而饱受磨难、心智早熟的陈奇涵却反其道而行之,他切身体会到家乡教育的落后,立志长大后要在家乡教书育人。

1916年,他的这个愿望终于实现了。

彼时陈奇涵只有19岁,却凭着一己之力创办了“忧道小学”,意为担忧国家未来道路之意,免费招收兴国县的工农子弟。

虽然理想很远大,但残酷的现实却给了他一记当头棒喝。

忧道小学仅仅维持了三年时间,就因为缺少资金不得已宣布停办。

在那段时间里,饱受打击的陈奇涵有些消沉,整个人也变得浑浑噩噩、根本不清楚自己未来该走向何方。

直到数月之后,他偶然间听说蔡锷、唐继尧等将领为了反对袁世凯复辟帝制发起“护国运动”,并且他们创办的云南讲武堂在韶关开设分校、招收学员时,不禁萌生了参军入伍的念头。

于是,他拿出仅有的一点儿积蓄作为盘缠,跋山涉水抵达了广东省韶关,以优异的成绩得到了入学名额。

经过两年多时间的艰苦训练,陈奇涵学有所成,毕业后便进入赣军之中,从一名普通士兵做起,先后升任为排长、连长、代理营长。

当时间来到1924年,各路军阀混战不断,民不聊生,这让陈奇涵心生厌恶,果断放弃了好不容易得到的营长职务,脱离了赣军队伍。

离开赣军后,他又投奔到了孙中山先生创立的广东革命政府,担任广州警卫军队长,并先后参加了北伐战争和镇压广州商团叛乱的战斗,立下了汗马功劳。

凭借着在战场上英勇表现,以及出色的指挥才能,陈奇涵得以进入黄埔军校学习。

当时正值国共合作时期,毛主席主持军校的招生工作,两人由此相识。

经过一段时间的接触,陈奇涵受到了毛主席极大的影响,不仅被对方崇高的个人品德所折服,更对共产主义思想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也正因如此,当1927年蒋介石、汪精卫接连发动反革命政变,全国革命形势岌岌可危之际,他义无反顾地选择坚持革命道路。

可由于他的军阀出身,起初的时候他并未得到同志们的接纳与认可,入党申请也迟迟没有通过。

当他得知了其中的缘由,斩钉截铁地说道:“要是入不了党,我就干脆回家种地!”

后来,老学长陈赓听说了此事,笑着劝说道:“你想回家种地也可以,但要等到革命胜利之后,否则可是我们革命队伍的一大损失啊”。

而在陈赓以及许继慎等人的不懈帮助下,陈奇涵最终得以如愿、加入了共产党。

不久之后,他就在组织的安排下回到了家乡兴国县,在那里开办了工农运动训练班,还创办了报纸用来宣扬革命思想。

当把家乡的工农子弟凝聚起来之后,他便带领众人发动了赣南起义,并迅速创建赣南苏区。

1927年1月,毛主席、朱德率领红四军从井冈山出发,向赣南、闽西一带进发,陈奇涵则率领当地部队配合红军主力作战,受到了毛主席的青睐。

在认识到陈奇涵的军事才能后,毛主席决定任命陈奇涵担任红四军参谋长。

当陈奇涵得知之后,却连忙找上了门。

“带着几十人、几百人在山沟沟里打游击,我在行。可要是让我当一个军的参谋长,我怕无法胜任”。

陈奇涵之所以表示拒绝,也是有原因的。

自他入党之后,大多数时间从事的都是宣传工作,直到赣南起义之后,他才开始拉起一支队伍,但人数并不多。

这样也有一个好处,那就是目标小、具有灵活性。

那个时候,毛主席、朱德率领的红四军有万人之众,如此庞大的兵力是陈奇涵从来没有接触过的,心里自然没底。

毛主席一眼便看出了他的担忧,踱着步子走上前去,轻轻拍了拍他的肩膀。

“你的能力我见识过了,临危不乱、遇事果断,而且对战场的分析也足够透彻,由你来做这个参谋长,我放心!”

此言一出,陈奇涵瞪大了眼睛。

他怎么也想不到,毛主席对自己竟然如此信赖,激动得说不出话来,最终接受了这一任命。

在之后的几年时间里,陈奇涵历任红一军团参谋长、司令部教育科科长、红一方面军司令部作战科副科长等职务。

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之后,毛主席再一次找到了陈奇涵,决定由他出任绥德警备区司令员。

要知道,绥德可是延安东北方向的门户,不论是地理位置还是战略价值都十分重要,也由此可见毛主席对他的信赖。

“保证不辜负组织的信赖!”

这一次,陈奇涵没有拒绝。

就任之后,他组织部队巩固黄河沿岸的防务,并开始清剿周边地区的土匪,将当地秩序维持得井井有条,深受老百姓的赞扬。

那个时候,时任国民党绥德县县长的何绍南属于顽固派,他就曾多次派遣县大队偷袭八路军绥德警备区。

而且,黄河对岸的日军也一直虎视眈眈。

在这种腹背受敌的困境下,陈奇涵沉着应对。

他派人搜集了何绍南的种种恶行,贪污公款、卖官鬻爵、强抢民女,并将其公之于众,在绥德县引起了轩然大波。

群情激愤的当地老百姓闯入县府,吓得何绍南逃之夭夭,不久后便上交了辞呈。

打败了以何绍南为首的国民党顽固派之后,陈奇涵又开始着手对付河对岸的日寇。

最终,他制定了一个颇为有效的战术:半渡而击。

黄河水虽然平缓,但河面极其宽阔,最宽处足足有900多米。

所以,每当日军发起进攻时,陈奇涵总是命令岸边的将士们不要管他们、注意隐蔽,等到敌人走到河中央的时候,再发起猛烈的攻击。

在河水中央缺少掩体,而且敌人本来就身形不稳,受到惊吓、或者为了躲避子弹,一个个跌倒在水中,完全丧失了战斗力。

经过几次之后,河对岸原本虎视眈眈的日寇收敛了很多,再也不敢主动出击。

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之后,陈奇涵收到中央军委的调令,远赴东北地区、担任冀热辽军区副司令员,后来又改任吉林军区副司令员、辽宁军区司令员、东北军区参谋长等职务。

在整个解放战争期间,他先后参与指挥了古北口保卫战、进攻吉林、围困长春、辽沈战役,立下了不朽的战功。

新中国成立之后,解放军军事法院院长的职务一直空缺,组织上经过再三考虑,最终还是决定由陈奇涵担任。

毕竟以他在军中的资历、威望,是足以服众的,而且他向来公正廉明,正是最合适的人选。

陈奇涵就任之后,为了不辜负组织的信任,自然竭尽全力。

他先是派人翻译了大量苏联军事法院的材料,又亲自去图书馆、档案室翻阅相关书籍,记录笔记、总结经验。

经过一段时间坚持不懈的摸索,他最终总结出了一整套高效的工作方法。

后来,周恩来总理来到军事法院视察工作,陈奇涵在陪同的过程中,就详细解释了法院工作的各项流程,这让周恩来不禁对他刮目相看。

“好你个陈奇涵,当初把你调到军事法院,看来是调对了!”

1955年9月初,也就是开国授衔典礼举办的前夕,毛主席仔细地翻看着总政治部送来的名单。

看完最后一页后,他缓缓点了点头。

“陈奇涵的军衔……还是由他自己定吧”,毛主席沉思着对罗荣桓说道。

对于主席的安排,罗荣桓自然不敢耽搁,离开菊香书屋后便通知了陈奇涵。

最终,陈奇涵给自己定的军衔为中将,并在信中写了这样一段话。

“中国革命在党和毛主席的正确领导下,奋斗二十余年,今天已经胜利成功了。对我来说,个人的地位高低和得失是一个非常渺小的问题。”

由此可见,他的确是有着一颗大公无私的心。

然而,当毛主席看过之后,却紧蹙着眉头呢喃道:“好你个陈奇涵,简直没有把我放在眼里……”

为什么主席如此生气,还说出这样一番话呢?

之所以让他自己决定军衔,正是毛主席考虑到陈奇涵为革命贡献巨大。

当初,他在江西兴国竹坝村老家的房子被反动派一把火烧了,年迈的父母、以及家中几位兄弟姐妹全部遇害。

此事发生时,陈奇涵正跟随中央红军踏上了长征之路,并且自愿带领手下的部队担当开路先锋。

得知这个消息,他虽然湿红了眼眶,但仍旧装作若无其事一般咬紧牙关喊道:“后边的快跟上,千万别掉队!”

一夜之间失去全部至亲,这对于任何一个人来说都是极其沉重的打击。

毛主席为了革命和新中国的未来,失去了妻子、兄弟、儿子,他能理解其中的痛苦。

也正因如此,毛主席才让陈奇涵给自己定军衔。

按照毛主席的想法,是要给他定个上将军衔的,也算是对他所做的革命贡献、以及亲属被害的补偿。

可没想到的是,陈奇涵竟然十分谦逊地给自己定了一个中将。

毛主席之所以气愤,是感觉对方没有理解自己的良苦用心。

在平复好心绪之后,他特地派人将陈奇涵叫到了菊香书屋。

刚一见面,毛主席就直截了当地问道:“为什么只给自己定了个中将?”

陈奇涵如实回答道:“主席,我觉得自己也就评个中将,再高一点恐怕就够不着了”。

看着对方陈恳的眼神,毛主席无奈地摇了摇头,长长叹了一口气。

“其实组织上最初是考虑授予你上将军衔的,你对革命的付出、是人尽皆知的,就不要再推辞了”。

最终,在毛主席的坚持下,陈奇涵还是被授予开国上将军衔。

除此之外,他还获得了一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

1957年,陈奇涵刚满60岁,便主动向中央请求辞职,并中将钟汉华接任军事法院院长一职。

从这一点也能看出,陈老将军不贪慕名利的高尚品德。

除了严于律己之外,陈奇涵还坚决反对家人搞特殊,还立下了三条家规。

“买一切东西都要付钱;绝不可以贪污;一切公事公办,不能搞‘职务便利’”。

1981年6月19日,陈奇涵上将在北京病逝,享年84岁。

他的子女们在耳濡目染之下,也一直在平凡的岗位上发光发热、为民服务,严格遵守着那三条家规。

3 阅读:828
才灿看历史

才灿看历史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