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2年1月召开的七千人大会上,林彪说了这样一段话:
“我们的工作搞得好一些的时候,是毛主席的思想能够顺利贯彻的时候,毛主席的思想不受干扰的时候。如果毛主席的意见受不到尊重,或者受到很大的干扰的时候,事情就要出毛病。我们党十几年的历史,就是这么一个历史。”
林彪这段话,当然有他的私心,但是也不可否认,这段话确实也是有道理的,正如林彪所说:“我们党十几年的历史,就是这么一个历史。”
毛主席并非天生的领袖,在党内早期的地位也不是很高,还经常遭到打压、排挤,甚至撤职、开除党籍。但是换来的,就是共产党的举步维艰,屡遭挫折。
比如工人运动和农民运动。
早期的中国共产党,一切都要向苏联学习,实行的是苏联式的革命道路:在大城市发动工人运动,让工人阶级成为领导力量,最终取得革命的胜利。
应该说,这个思路是有道理的,因为工人更加集中,受到资本家的压迫也更强烈,自然也就更容易组织起来。
毛主席在早期也是执行的这个路线,比如1922年的安源路矿工人大罢工,就是毛主席领导发动的。
但是,毛主席渐渐意识到,城市的工人力量虽然很强大,但反动派的力量更加强大,任何一次工人运动,都会遭到反动派十倍、百倍的镇压,所以,大多数工人运动都失败了,造成了很严重的流血牺牲事件。
于是,毛主席就把目光转向了农村。
在大多数人看来,农民的封建意识太重,思想太落后,而且居住地太分散,很难形成统一的力量。但是,毛主席通过调查发现,其实农民受到的压迫同样很厉害,反抗的意识也并不比工人小,只是没有人发动而已。
而且,农村的反动力量相对来说要小得多,都是些地主武装,只要把农民发动起来,就可以迅速取得胜利,而且地盘更加广大,粮食等物资也更加丰富。
但是,当时的中央却不认可这个思路,仍然一味地在城市发动工人运动,结果造成了很大的损失。
后来的历史已经证明,毛主席的思路才是对的,正是靠着“农村包围城市”,才取得了中国革命的最终胜利!
还比如军事指挥。
毛主席虽然没有上过军校,但很善于从战争中学习战争,总结出了一套行之有效的游击战术,不与敌军争夺一城一地,而是保存实力,集中优势兵力,各个歼灭敌人,并形成了游击战“十六字诀”:敌进我退,敌驻我扰,敌疲我打,敌退我追。
应该说,在我军实力还很弱小的情况下,这种游击战术是最适合的,但是,中央的一些人却不认可。
在很多人的脑子里,还是传统的战争模式,尤其是在苏联的“经验”指导之下,中央的人一直在坚持攻打大城市,并与敌军展开阵地战、对攻战。
最典型的就是五次反“围剿”,前三次都是毛主席亲自指挥的,执行的也是毛主席提出的游击战术,结果三战三捷,大获全胜。
但是,中央却不但不认可,还撤掉了毛主席的红军总政委职务,取消了他的指挥权,结果,在第五次反“围剿”中,红军在李德、博古的指挥下,连战连败,损失惨重,最后不得不离开中央苏区,踏上了长征的道路。
在长征初期,执行的仍然是李德、博古的军事路线,结果在湘江一战中,8万红军一下子损失了5万人,很多部队都全军覆没!
在这种危急的情况下,中央不得不召开遵义会议,取消了李德、博古的军事指挥权,请毛主席重新出山,这才让红军走出了泥潭。
到了全面抗战时期,王明从苏联回国,仗着有共产国际撑腰,妄图把中央制定的独立自主的抗日战略全部推翻,提出了“一切经过统一战线”、“一切服从统一战线”,结果让共产党的发展受到了极大的限制。
直到1938年9月召开的中共六届六中全会,否决了王明的右倾投降主义错误,重新树立起了毛主席的领导权威,这才让中国革命走上了正轨。
因此,林彪说“我们的工作搞得好一些的时候,是毛主席的思想能够顺利贯彻的时候,毛主席的思想不受干扰的时候。如果毛主席的意见受不到尊重,或者受到很大的干扰的时候,事情就要出毛病”,确实也是历史的事实,谁也不能否认。
黄克诚后来也评价说:“毛主席作为我们党和国家的主要缔造者,多次在危机中挽救了革命,这是我们党内任何其他人都不能比拟的。……如果有人硬要说任何别人比毛主席更高明、功劳更大,那就只能是对历史开玩笑!”
(参考资料:《毛泽东传》《历史选择了毛泽东》《中外名人评说毛泽东》)
海阔天空
林副统帅讲了大实话!伟人的伟大不是吹出来的,而是经过时间证明的!那些跳梁小丑想抹黑,污蔑,只会更加证明伟人的伟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