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5年的六月,中央红军与红四方面军在四川的懋功成功会师,这一次的会师,让许多“素未谋面”但却早就“闻其大名”的红军指战员们互相结识,孕育出红四方面军的鄂豫皖苏区出了许许多多的革命人才,而许世友,就是其中的一个,让毛主席和朱德老总,早就有所好奇。
许世友曾经是一名和尚,后来参加了黄麻起义,加入了红军部队,他从一名红军的基层军官,渐渐晋升为了红四方面军的军长,许世友作战勇猛,脾气耿直,立下的战功,让总司令朱德多次发电报嘉奖。
这一次在四川相见,朱德在会议结束之后,特地把许世友留了下来,朱德问许世友打到“仪陇县城”的时候,有什么特别的事情吗?
许世友说,那一战解决了老百姓吃盐的问题,因为仪陇是朱德的老家,许世友带着部队在仪陇作战的时候,朱老总的弟弟亲自带路,并且跟许世友说,打下了这里,就给总司令发电报。
听到许世友的汇报,朱德笑了起来,然后问许世友:
“那你都带兵打到了我的老家,为什么不在那里做宣传,扩充红军呢”?
听到朱老总的话,许世友连忙笑着说道:
“总司令,你敢说我可不敢想”。
许世友为什么说不敢想在朱德的老家进行宣传呢?
这其实跟许世友的一个顾虑有关。
先把目光放回到许世友带领部队进入川陕苏区之后的“仪陇战斗”。
1933年初春,川陕革命根据地迎来了一场难得的胜利。
红四方面军以惊人的毅力击退了田颂尧的“三路围攻”,将根据地的版图扩展至通江、南江、巴中等地。
这片新解放的区域,虽然土地肥沃、人口众多,但盐的短缺像一根刺扎在根据地的心头。
川陕地区虽然有盐井,却远远无法满足两百万人口的需求。
更何况,随着红军的壮大,食盐的需求与日俱增。田颂尧在军事失利后,却迅速抓住了盐这个战略软肋,发动了一场看不见硝烟的封锁战。
他的命令极为严酷:任何人携带盐巴进入苏区,不仅财物没收,还可能被处以重罚甚至格杀。盐价一路飙升,比黄金还昂贵,到了“有钱难买一粒盐”的地步。
盐荒不仅困扰了普通百姓,也让红军的健康受到了严重影响。
首先,战士们浮肿虚弱,其次,牲畜因为缺盐无力耕作,农业生产也陷入了停滞,这种双重的负面影响,对于红军而言,压力是很大的。
面对这种困境,红四方面军的领导人徐向前,陈昌浩等果断决定:
主动出击,占领盐产区的仪陇。
为了确保这次行动的成功,红四方面军展开了全面的准备。
侦察兵深入敌占区,绘制了详细的地图,分析敌人的部署。
同时,地下党组织也在当地活动,为红军进攻做内外呼应的准备。
8月初,一个振奋人心的消息传回红军指挥部:
仪陇县城守军虽有严密的工事,但兵力薄弱,大概只有一个团的兵力,这个缺陷成为红军突破封锁的关键。
除此之外,还有一位特殊的“向导”出现了。
他就是朱德的弟弟,朱世林。
朱世林,这个名字一开始对红四方面军的指挥员们来说既陌生又令人警惕。
他通过地下党组织找到红军,声称自己是朱德总司令的弟弟,在当时复杂的环境下,红军不得不小心求证,特地派出小分队与朱世林多次接头,反复核实他的身份。
最终,大家确认了他的真实性。
作为仪陇县城的老居民,朱世林经营着一间小杂货铺。
朱世林不仅熟悉当地地形,还对守军的防御布置了如指掌。
他提供了一张极为详尽的城防地图,上面标注了敌军的碉堡、兵力分布,甚至每一个岗哨的轮班时间。
更重要的是,他指出了仪陇县城的一处致命弱点。
在城西北角,一段年久失修的城墙看似完好,但实际上砖缝松动,几乎摇摇欲坠。而且,这段城墙附近有一条隐秘的小路穿过竹林,能够悄无声息地接近城墙。
为了确保情报的准确性,朱世林多次冒险,夜里潜入敌军防区,白天则借摆摊卖货观察守军动态。他发现,每天凌晨三点到四点之间,守军防备最为松懈,是突袭的最佳时间。
在这些情报的帮助之下,红四方面军的红九军(许世友担任副军长)开始了攻打仪陇的行动。
1933年8月28日深夜,仪陇县城外细雨霏霏,竹林中隐藏着整装待发的红四方面军,许世友根据朱世林的情报,将部队分为三路:
一路负责破坏城墙缺口。
一路从其他方向佯攻迷惑敌军。
还有一路作为后备队,随时支援。
午夜时分,朱世林按照约定在城内燃放鞭炮,发出了行动信号。
红军突击队沿着竹林中的小路悄悄接近那段松动的城墙。夜雨掩盖了他们的脚步声,敌军岗哨毫无察觉。
凌晨三点,突击队员们用铁锤和铁棍敲击城墙,砖块松动的声音隐匿在雨声中。
经过半个小时的努力,城墙终于被撬开一个豁口。突击队鱼贯而入,迅速占领了附近的碉堡,打开了城门。
与此同时,朱世林带着自己的人手在仪陇城内行动起来,他们首先切断了敌军的电话线,设置路障,制造混乱,就在他的布置下,城内的守军猝不及防,陷入一片混乱。
拂晓时分,仪陇县城彻底落入红军手中。
敌军全线崩溃,红军缴获了大量的武器弹药,更重要的是,仪陇县的盐井终于回到了人民的手中。
许世友兴奋地派人向朱德总司令报喜,并在报告中特别提到了朱世林的贡献。
这件事情让朱德也非常开心。
在红军进入了仪陇城之后,他们看着仪陇县城一派繁华,街市热闹非凡。
许世友到城里的第一时间,就严格要求部队不准扰民,更不能碰老百姓的东西。
红九军刚休整了一天,新的作战命令就到了:
部队需要轻装奔袭七十里,直取马鞍场。
马鞍场,就是朱老总老家所在的地方。
根据部队的命令,许世友不敢有丝毫怠慢,迅速部署行动。
他带着队伍星夜赶路,等赶到马鞍场时,发现敌军早已得知消息,纷纷逃窜。
小镇变得空荡荡的,只有零星几处破败的房屋,连一个年轻人都看不到。
这个小镇在许世友看来非常奇怪,年轻人所剩无几,显然很反常,侦察人员汇报的情况之后,许世友听完眉头紧皱,他决定亲自走访,于是带人找到了一座破旧的土楼。楼里只有一个老人在蜷缩着抽烟土,见到他们来,老人连头都没抬。
“老大爷,咱们红军是来帮助穷苦百姓翻身解放的,不用害怕。”许世友温声说道。
可老人置若罔闻,继续低头吸烟,甚至抽完了烟土,竟直接拿起一小撮烟土塞进嘴里嚼了起来。
见此情景,许世友连忙上前阻止。他从口袋里摸出一包香烟,递到老人手里:“老大爷,别吃这个,抽烟吧。”
老人抬起眼睛,接过香烟,却低声说了一句:“你们杀了我吧。”
许世友愣住了,连忙问:
“老大爷,咱们红军怎么会杀老百姓?您说说,是不是有什么误会?”
老人似乎不相信,冷冷地盯着许世友看了许久。许世友干脆坐下,耐心地与他聊了起来。
一番交流后,老人终于开了口,语气里透着深深的无奈与恐惧。
原来,国民党军撤退时,四处散播谣言,说红军见女人就抢,见东西就拿,抽大烟的人直接打死,身体健壮的百姓全都抓去当挑夫。
这样的谣言让乡亲们闻风丧胆,纷纷躲进了深山。老人因年迈体弱无法逃离,便绝望地吸起烟土,希望死得痛快些。
许世友听完,拍着胸脯向老人保证:
“老大爷,那是国民党的胡说八道!咱们红军可是穷人自己的队伍,从不干伤天害理的事!”
老人半信半疑,但看到许世友的真诚模样,终于卸下了防备。他带着许世友一行人,找到了藏在山里的村民,又领着他们来到了一片破败的房屋前。
“这户人家姓朱,听说家里有个叫朱德的,现在在外面当大官。可惜这房子荒废多年了,没人住。”
老人叹了口气说道。
许世友顿时一惊,心想这不正是朱老总的老家吗?
不过,他表面不动声色,只是点了点头,然后悄悄吩咐身边的警卫员:
“不许刷标语,不许留任何痕迹,赶紧走!”
许世友之所以会这么做,是因为他担心他们一旦张扬了朱德的身份,国民党必定会报复。
他深知,若这座房子被国民党盯上,难免会遭到毁坏,甚至牵连到当地百姓。他这一举动看似低调,实则是为了保护朱老总的家园。
这也是许世友对朱德老总那个问题的回答,听到了许世友的理由之后,朱老总的内心非常感动,因为许世友胆大心细,也同样为了他着想,这件事情令朱德对猛将许世友有了一番新的认识。
许世友随后也笑着回答道:
“老总,这可是为了你好。要真宣传了,您的老家房子估计早就没了!”
听到许世友的话,朱德老总也哈哈大笑起来。
但在朱老总的心中,为了革命事业,他根本不害怕国民党人的报复,也正是因为有着这样大无畏的心境,才率领着中国共产党将无产阶级革命进行到底,最终为人民获得了胜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