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0年的五月,毛主席在北京收到了一封来自于沈阳信,按照毛主席之前的规定,写给毛主席的信件,一些没有特别注明毛主席“亲启”的信件,都由秘书田家英来负责查看,然后把其中的情况“择情”汇报给毛主席。
而在某一天,田家英看到了这封信的时候,心中生出了拿不定主意的无奈,因为根据一般情况来判断,这封信上的内容,田家英是不需要跟毛主席汇报的,但是田家英觉得这种情况还是需要跟毛主席说一下。
因此,他把信交给了毛主席,毛主席打开信件之后,发现这是来自于沈阳政府的一封信,在这封信里面,沈阳政府讲述了他们计划在五月份在市中心建造一座开国纪念塔,而在建造开国纪念塔的时候,他们希望铸造一座毛主席铜像,而铸造铜像需要毛主席的照片,他们希望毛主席能继续寄去四张不同规格的照片。
看完了这些内容之后,毛主席的心中没有一丝开心,只有对一些人“形式主义”的厌烦,在毛主席多年的工作中,很多人都提出过类似的要求,毛主席从一开始的婉拒,到后来直接批评。
这一次,面对沈阳索要四张照片的要求,毛主席也是毫不客气的“回批”。
他严厉批评了当地政府这种行为,并且严令禁止他们给自己盖铜像,也是毛主席的这一种明确态度,杜绝了后来很多麻烦的事情,虽然有些人依然依靠着“歌颂”毛主席来达到自己的目的,但在毛主席的心中,他从来都不认可周围的人对他进行“鼓吹”
是的,毛主席在上世纪40年代的时候,就大大方方地提出了这个词,并且警告身边的同志,不允许对他进行鼓吹。
新中国建立之后,中国人民的思想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他们在过去的那种“不知道为什么奋斗”的状态中,进入到了建设,新中国的积极状态里面。
而且他们的心中,毛主席是他们巨大的精神力量支柱,为了更加团结各地百姓,关于毛主席的画像以及各种塑像的建造地方就被提出来。
然而,毛主席的态度却并不如公众期待的那般热烈。
无论是沈阳市的开国纪念塔,还是北京市在天安门前竖立铜像的提议,毛主席都以直接的方式回绝了这些建议。
在回复沈阳信件中,毛主席是这么写道:
“铸铜像影响不好,故不应铸”。
他对于这种个人崇拜的举动,显得非常抵触,一是因为毛主席所说的影响不好,其次就是毛主席知道,这么做的话,对整个国家以及他个人,未来是没有太大帮助的,反而会产生不好的结果。
甚至当北京市提出类似的提议时,毛泽东再次做出批示:“不要这样做。”
这背后的原因,就是毛主席对于自己被过度神化的反感。
其实毛主席清楚地意识到,过度的个人崇拜不但可能背离其本人的初衷,还可能给党和人民带来不必要的压力与误导。
他希望自己能更多地以思想和领导力为人民服务,而不是成为一座雕塑,成为某种象征,甚至是权力的象征。
其实毛主席对于自己形象的这个事情,一直都看得非常明白,跟很多人所认为的不一样,毛主席一直都是减少自己在人民心中的伟大,而不是所谓加强自己在人民心中的伟大。
在一开始,毛主席对于“毛泽东主义”这个称呼持怀疑态度。
在1942年,延安中央进行“整风”期间,毛主席的理论逐步得到了整理和总结,但他自己并未急于将这些思想与马克思列宁主义并列为一个独立的“主义”,毛主席是知道,定义一个主意,是非常复杂的工作。
所以1943年,毛主席在给中宣部副部长何凯丰的信中明确表示,他的思想还不成熟:
“不是鼓吹的时候”。
毛主席清楚地认识到,他所做的并不是创造出一个独立的主义,而是将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的革命实践相结合,形成了一种理论的继承与创新。
但即使如此,毛主席交代了不要进行鼓吹,党内的需要还是让毛泽东的名字与这些理论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因为当时毛主席的思想,确实能够知道很多工作,考虑到党内同志的工作积极性,毛主席只能“忍气吞声”。
同样是1943年,《解放日报》上发表了王稼祥的一篇长文,这篇长文具有非常深刻的历史意义,因为在这篇文章中,明确提出了“毛泽东思想”这一概念。
王稼祥在文章中指出,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革命中的应用。
然而,毛主席对此并不完全认同。他明确表示自己不能与马克思、列宁并列。
他说:
“我是马克思、列宁的学生,怎么可以和他们并列?”
进入1950年代,毛主席对“毛泽东思想”的态度发生了变化。
1952年,人民日报准备发表国庆社论时,毛泽东删除了文中关于“毛泽东思想”的表述。
他指出,不要将“毛泽东思想”与马克思列宁主义并提,而应该强调“中国共产党及其领袖毛泽东同志”。
因为毛主席希望所有人明白,整个新中国的建设不是他一人带来的,而是中国共产党以及人民带来的,他只是大家的领导人而已,做的事情并没有大家想得那么多。
毛主席这种自我审慎的态度在1953年和1954年的一系列批示中得到进一步体现。
在中央军委的文件草案中,毛泽东同样要求去掉“毛泽东思想”这一表述,改为“毛泽东同志的著作”。
这种行为展现了毛泽东在理论宣传上的审慎态度,他不希望自己的名字与理论体系混淆,更希望将焦点集中在中国共产党的集体领导和理论根基上。
然而,这种回避并没有阻止历史的车轮。
到了1960年代中期,随着文化革命浪潮的开始,毛主席的形象进入了一个全新的阶段。
是1967年5月4日,第一座巨型毛泽东全身塑像在清华大学落成,这座塑像是由清华大学井冈山兵团的组织塑造的,象征着毛泽东思想和革命的伟大。
这一事件引发了全国范围内的响应,许多地方政府和群众纷纷开始兴建毛泽东的巨大塑像。
这一年的这种情况,让毛主席知道之后,沉默了许久。
而在第一座全身塑像建造了一个多月之后,军队也开始了这种建造毛主席塑像的潮流,在一些相关的报纸上,他们如此表示:
“建造大型的毛主席全身塑像,已经成为广大群众的自觉要求。我们部队也应当这样搞”。
各地机关、军营、广场,都开始竖立起毛泽东的巨大雕像。
只不过让他们没有想到的是,这种风潮让毛主席感到不悦,毛主席没有位置,有任何开心,反而是非常无奈,可他又不能给大家泼冷水,只能在私底下跟身边的人坦露自己的心迹。
毛主席曾在一次与警卫战士的谈话中抱怨:
“你们到处挂像……有的还在大门口塑个像……你们在门口站岗,让我陪着你们站岗。你们两个小时一换回去了,我却仍站在那里没人换,倒成了我为你们站岗了……”
他对此表示明显的不满,甚至有着一丝自嘲和不解。
毕竟,他不希望自己成为永远被摆放在门口的“守卫者”,成为一种无所事事的象征。
在1967年7月10日时,林彪将关于建造毛泽东大型塑像的通知转交给毛主席审阅,毛主席看到了又是此类文件的时候,立即站批示中写道:
“退林彪同志。此件不发。中央已有指示”。
这意味着,毛主席并不支持继续推行这种过度的个人崇拜。
他认为,这种行为不仅劳民伤财,毫无实质意义,反而会对社会风气产生负面影响。
随后,毛主席看到了中共中央办公厅送来的《全国各地群众正在积极塑造毛主席巨像》的简报。
他在简报上批示道:
“此类事劳民伤财,无益有害,如不制止,势必会刮起一阵浮夸风。请在政治局常委扩大会上讨论一次,发出指示,加以制止”。
一直到1970年的时候,毛主席都在不断地“阻止”所有人神话他,毛主席的这种态度还是杜绝了很多人大力宣传他,但客观上,毛主席也无法阻挡林彪集团当年对此的推动,当然也有人民百姓对他真正的热情以及崇拜。
不管如何,毛主席最希望的,就是中国人民能够通过自己的努力改变命运,他为人民服务的真心以及低调谦虚的作风,一直到毛主席离去的时候都没有任何改变。
本文原创自“纪元的尾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