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粟裕大将的军事生涯中,金门战役一定是粟裕大将争议最大的战役。
但从客观角度来说,粟裕在第10兵团发动金门战役之前,就已经明确指出了三个原则,敌军只要有一个方面符合原则,那么金门战役就不要发动,事实上,后来是因为10兵团的司令部没有做好情报工作,并且遵从粟裕的作战原则,这才导致了金门战役的失利。
所以,粟裕大将对于金门战役该负的责任是没有那么大的,而关于粟裕大将的指挥上存在最大争议的战役,应该是在解放上海之前的“月浦战役”,因为这一场战役中,粟裕确实犯下了一个兵家大忌,那就是过于轻敌。
这也是粟裕大将在这么多年指挥生涯之中最不应该犯的“低级错误”,因为这个错误,第三野战军有数千战士倒在了解放胜利的前夕。
值得一提的是,对于粟裕的这个疏忽,十兵团司令员叶飞,在战役之前就已经看了出来,在多次提醒粟裕无果之后,也只能硬着头皮执行下去。
1949年的四月下旬,随着白崇禧否决了之前的所有“国共谈判”,第二以及第三野战军的“渡江作战计划”就在中央军委的一声令下彻底执行,作为渡江战役的主力部队,粟裕率领的第三野战军,是解放整个长江以南地区的主体。
因为第二野战军还有去解放西南的任务,所以第三野战军的解放布局,以及战斗顺序,这些都是需要“精打细算”的,从参谋长出身的粟裕,对于精打细算是我军高级将领之中最为熟悉的。
在规划解放上海战役的时候,粟裕动用了两大兵团,一个是第九兵团,由宋时轮率领,随时堵住国民党从海上撤退的后路。
一个是第10兵团,由叶飞率领,粟裕下令第10兵团用两天的时间,从常熟赶到吴淞,以最快的速度逼近上海前线。
叶飞收到作战命令的时候,上面已经是非常熟悉的,由粟裕来进行具体规划的作战安排,第三野战军的指战员们都已经习惯了粟司令的“指挥到村”的高密度指挥法,所以习以为常,但是在这一次的命令中,叶飞看出了不同。
首先,粟裕的安排,显然没有考虑到十兵团的“兵力不足”的问题。
要知道,上海是个非常不同的地方,蒋介石控制上海多年,这里不仅仅是蒋介石的钱袋子,在我军发动渡江战役的时候,蒋介石得到了美国的保证,只要蒋介石的国民党军能抵挡解放军一段时间,那么美国人就会介入这场战争。
所以,蒋介石意图通过坚守上海,希望以此换取美国的介入,甚至打算以此为契机挑起第三次世界大战,蒋介石的想法很简单,把一切搅浑,那么他的问题就迎刃而解。
为此,他命令亲信汤恩伯守卫上海,调集了20万国民党军,借助日军遗留的防御工事,期望苦守六个月。
也是因为国民党军高达二十万的兵力,叶飞对这场战斗只用一个兵团打前锋,并且还是急行军,他的心中并不乐观。
他仔细研究了作战计划,发现从常熟到吴淞的距离远远超过120公里,且其中还需要穿越敌军布置重重防线的区域,困难重重。
而这些防线之中的区域,月浦就是其中一个。
所以,叶飞对于老上司提出了自己的疑惑,那就是这两天的时间内,我军还要在沿途边打边赶路,真的能够赶到吴淞吗?
如果赶不到吴淞,那么对于全体指战员而言,这个责任是巨大的,所以叶飞希望粟裕再慎重考虑。
听了叶飞的建议之后,粟裕依旧坚持按原定计划执行攻势。
粟裕的理由是,根据中央的情报,他坚信敌军可能会发生叛变,这也是粟裕轻敌的根本原因,因为在淮海战役之中,国民党军大面积投降,导致粟裕认为国民党军已经没有能够抵抗我军的部队了,一般都会望风投降。
但叶飞对这一点产生了疑虑。
他知道,面对如月浦这样的险要地区,敌军定会竭力防守,而我方部队急行军的速度又很难保证。
为了表达自己内心的担忧,叶飞果断地给粟裕打了电话,提出自己对计划的异议,认为这次任务过于冒险,特别是对于29军的年轻部队来说,任务的难度不容小觑。
此前29军的军长胡炳云找到粟裕,表示自己的部队近来都没有打过什么大仗,希望在进军上海的时候,能够给二十九军一个机会,粟裕答应了。
粟裕也耐心听取了叶飞的意见,他解释道,按照他的判断,敌军的叛逆行为极有可能发生,若能速战速决,上海的解放将大大提前。
而且,29军虽然作战经验不多,但这是一个极好的锤炼机会,若能成功,这将是29军一战成名的时刻。
叶飞虽然心存疑虑,但最终还是决定按照计划继续推进。
而事实,就跟叶飞担忧的一样,那就是国民党军并没有那么容易投降。
当第十兵团的部队深入到敌人布防最严密的地区月浦的时候他们遭遇了前所未有的抵抗。
月浦是通往上海的唯一通道,这里设有密集的防御工事,国民党军队的火力之猛,令我方官兵措手不及。
敌人不仅在陆地上部署了大量炮兵,还动用了海军舰艇和空中飞机进行支援,形成了全方位的立体打击。
月浦的国民党守军火力十分强悍,跟那些望风而逃的国民党军截然不同,之所以会这样,是因为驻守在这里的是国民党的52军,52军的军长是刘玉章,这是唯一一个从东北战场中逃出来的国民党部队,也就是说,他们输过一次,意志力比起一般的国民党军要强很多。
但与敌人正面遭遇了,叶飞就不能够犹豫和退缩,根据经验,叶飞立即将此艰巨的任务交给了29军的260团。
他深知,这一战对29军来说既是挑战也是机遇。战斗开始后,260团的士兵们抱着必胜的信念勇往直前,然而他们很快就发现,敌军的火力比预想的更为猛烈,防线更加坚固。
前方是无法逾越的炮火,敌军一轮又一轮的轰击让每一次进攻都付出了惨重的代价。
260团的兵员在不断的冲锋中伤亡惨重,但他们并没有放弃,依然以无畏的姿态一次又一次地冲向敌人的堡垒。
在这一片血海中,260团的士兵们表现出了超乎常人的勇气与决心,他们并没有选择撤退,而是不断加强战术,调整队形,灵活应对敌人的火力。
他们的作战残忍到什么地步呢?
团长和副团长几乎在每一轮冲锋中都遭遇了重创,数次险些失去指挥能力。
只不过,这一切并未打破他们的士气,反而让每一个士兵都更加坚定了自己的信念。
这是一场“拉锯战”,在艰苦的战斗和牺牲之后,260团攻克了敌人坚守的前沿阵地。
随着我军占据了上风,守卫上海的国民党军并没有完全放弃,而是开始了猛烈的反攻。
在接下来的几天里,260团与259团携手奋战,坚守阵地,不屈不挠,这场战斗的伤亡结果,也已经超出了叶飞和粟裕的初步估计。
在不断地血战之下,我军最终在5月14日成功占领了月浦,为攻占上海铺平了道路,可是这一次的战斗清点,让叶飞欲哭无泪,在月浦战斗中,我军伤亡高达8000多人,国民党军伤亡一万一千多人,我正在数字上占据优势,可是根据一般情况,我军的伤亡人数应该在三四千人左右才对。
所以月浦战斗是粟裕轻敌造成的一种“伤亡扩大”。
战斗取得了胜利,代价却极为沉重。
260团几乎被打光,几乎所有的指挥官都受伤,军队的伤亡人数也高达两千人。
叶飞经历了这场战斗之后,心情也非常沉重,但还是要指挥着部队继续前进。
在5月23日,第十兵团成功攻占了吴淞,根据粟裕之前的计划,十兵团迟到了九天,而国民党方面早已经将上海的重要财富全部转移走了,其中就有大量的金条,这批金条的流失,导致新中国后来多年的经济都比较低迷,如果十兵团此前作战更加顺利一些,那么国民党能够搬走的东西只会更少。
这场战役,也让粟裕有了很深的反思,粟裕一方面过度地“自信”,认为国民党军大概率会原地投降,即便抵抗也是不强的抵抗,可是他没有想到有国民党的52军这种“异类”,最终让第三野战军的8000多名指战员倒在了前线。
当然,这一次的轻敌,让粟裕进行了深刻检讨,所以后来在筹备解放台湾的工作的时候,粟裕慎重再慎重,并没有立即发动解放台湾的战斗,其实在金门战役前,粟裕提出的“三不打”,就是他检讨纠正自己错误之后的行为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