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7年,在大别山区带领着红28军游击作战的高敬亭将军迎来了一位非常特别的“客人”,这一名客人,是高敬亭曾经的老领导,担任过红四方面军总指挥的陈昌浩。
看到陈昌浩的时候,高敬亭的内心非常震惊,因为据他了解,陈昌浩在西北地区遭遇了惨败,现在忽然出现在了大别山,陈昌浩在其中经历了什么,高敬亭不得而知,但出于对老领导的照顾,高敬亭热情接待了他。
与高敬亭寒暄完之后,陈昌浩也说出了这一次来找高敬亭的来意,他希望能够跟高敬亭一起继续壮大“鄂豫皖”的部队,陈昌浩在祁连山打了败仗,他无颜面对自己的战友们,只能继续回来拉拢队伍,日后给战友们报仇。
对于陈昌浩的请求,高敬亭想了一下,并没有犹豫太久,而后说道:
“老领导,我28军满打满算也只有1000多人,每天都在敌人的圈子里面打转,我们这里庙小,容不下你这尊大佛”。
高敬亭的话让陈昌浩非常失望地离开了,眼看着陈昌浩离去的背影,高敬亭也无奈地摇了摇头。
高敬亭知道,陈昌浩或许就此“一蹶不振”,但这没有办法,这是陈昌浩对自己命运的选择,回想起一年前的陈昌浩,那时候的他意气风发,一年之后就换了副模样,这其中的改变,让高敬亭都无比唏嘘。
1936年的10月,三大红军顺利在陕北会师之后,会合的喜悦并没有占据我党我军领导人们心中多久,因为红军全体会师,意味着两个问题:
第一:红军的所有力量都集中,这属于是好事。
第二:红军的可转移空间变窄了,如果蒋介石不惜一切代价围攻陕北,那么红军的火苗可能就此被彻底掐灭。
事实上,在蒋介石眼中看来,红军三大主力会师,对他而言也是一件“好事”,陕甘宁地区物资匮乏,西北还有本土势力“马家军”的存在,对付他们连蒋介石都头疼,马家军属于是外出打仗能力不行,但是在他们的家乡作战,实力会翻一番。
这种环境给红军带来的压力是不言而喻的,蒋介石笃定,只要围困我军在陕北一段时间,我军就会“不攻自溃”。
为此,党中央为了打破这一种劣势局面,制定了红军“两个方向寻找机会”的战斗方案。
所谓两个方向,就是一个往东作战,攻打阎锡山的山西,为中央所制定的“二次长征”计划做准备。
一个是往西作战,打通宁夏,保证宁夏和蒙古的接壤位置能够被我军所占据,如此一来,就能获得苏联给予的援助。
而往西方向作战,就是1936年的“西路军西征”。
西路军西征,就是为了打破敌人的包围,便派了红四方面军渡过黄河以西(简称河西),寻找跟共产国际打通联系的“通道”和渠道,而西路军的主要部队,主要以红四方面军为主,西路军的总指挥,是红四方面军总指挥徐向前,政委也同样是徐向前的老搭档,陈昌浩。
在土地革命时期,陈昌浩可以说是一个“大名鼎鼎”的人物,很多人对于红四方面军的了解,似乎只有打神仙仗的徐向前元帅,可事实上,陈昌浩能够作为徐向前的老搭档,在那些革命的岁月里,也同样是一个传奇人物。
作为红军的“元老级”人物,陈昌浩的革命历史也是丰富的。
陈昌浩与林彪,粟裕的年纪差不多,比徐向前要小五岁,出生于湖北汉阳的他,从小就被这座革命城市的氛围深深感染了,在他读书的时候,他就了解到了马克思主义以及无产阶级革命,在1926年的时候,陈昌浩加入共青团。
所以陈昌浩的入党时间,在那些红军的高级领导人中,算不上特别早,最起码跟他的老搭档徐向前相比,陈昌浩显然是“新人”。
但是陈昌浩后来为什么能够成为徐向前的搭档呢?
因为他前往了苏联留学。
在中国的无产阶级革命早期,很多同志都以苏联同志为革命的榜样,所以如果能够前往苏联留学的话,回国之后,一般都会被安排很高的职位1927年,党组织安排陈昌浩前往苏联的中山大学学习,他在这里进行了三年的学习。
在1930年回国的陈昌浩,才在共青团工作了不到一年的时间,就被派往了鄂豫皖苏区担任高级领导人,在短时间内,陈昌浩升级为了方面军的总政委,跟徐向前搭档。
陈昌浩此时可以说是“年少气盛”,就跟在中央苏区指挥红军进行反围剿作战的博古一样,他们都是很典型的“年轻留学派”,年轻学派有一个巨大的缺陷:
陷入了苏联军事以及政治教育上的“教条主义”。
所以中央红军的反围剿在第五次会失败,陈昌浩本身的资历以及年龄,也埋下了这个隐患。
只不过对于陈昌浩,徐向前还是很钦佩的,相比其纸上谈兵,陈昌浩真的为无产阶级革命“拼过命”。
在1932年的时候,红四方面军在反围剿的过程中遭到了国民党主力的大力包围。
当时已经作为总政委的陈昌浩意识到不能继续被动挨打,于是他亲自率领部队冲锋在前,试图突破敌人的包围圈,陈昌浩身先士卒,大大地鼓舞了战士们的士气,最重要的是,在徐向前指挥战斗的时候,很多人看不懂徐向前的指挥,作为总政委的陈昌浩也可能不太了解。
但他却选择无条件相信徐向前,稳定的军心,最终才有了一场场的胜利。
根据徐向前的回忆,陈昌浩在攻打黄安的时候,做了一件让徐向前此生难忘的事情,那就是抢占敌人的飞机,逼迫敌人飞上天空,然后撒下我军的宣传传单。
当时我军包围了国民党军在黄安的部队,我军是希望他们投降,可是连续一个多月的时间,都没能等到他们投降,陈昌浩意识到这样下去对我军不利,刚刚好的是,这段时间天空经常飞过一架印着“列宁号”三个大字的飞机。
陈昌浩在了解之后,知道这是国民党的飞机,但是机场距离我军并不远,陈昌浩得知之后,有了一个大胆的想法,那就是抢占这架飞机,在场的人听到这个计划都非常震惊,因为陈昌浩不会开飞机,甚至都没有人会开,这怎么敢去抢呢?
可是革命,就是做别人不敢做之事。
陈昌浩带着一些战士立即找到了这座机场,然后想办法抓住了飞行员,这个飞行员一开始还想反抗,可是陈昌浩非常强势地控制了他,随后还命令这个飞行员驾驶飞机飞上天空,这个飞行员一开始有浓浓的不满,可是当他发现陈昌浩根本就不会驾驶飞机,连天空都没有上过的时候,他心里忽然对这个敌人产生了一种敬畏之情。
当陈昌浩飞上天空的时候,他拿出了提前准备好的手榴弹,然后让飞行员飞到黄安的上空,不断地往下面投手榴弹,给敌军造成了巨大的伤亡,敌人知道再躲藏也没有办法,只能投降。
陈昌浩的手榴弹并没有砸伤多少国民党军,但是却对我军的士气有极大的鼓舞,就连徐向前都被深深感动了。
只不过陈昌浩也有他的局限性。
在西路军渡过河西地区之后,陈昌浩就犯了几次错误。
西路军惨败最根本的原因,不是我军打不过马家军,而是“反复”在一个区域移动,失去了运动战的空间。
陈昌浩当时担任西路军总政委,有干涉徐向前指挥的权力。
西路军开始西征之后,虽然也遭遇到了敌人,但总体来说还是打得有来有回,我军的损失也不大。
但在1936年的12月中下旬,情况就发生了变化。
由于西安事变发生,中央便要求西路军在明年一月以前拿下甘肃。
于是没休息多久的西路军由马不停蹄的准备西进。
但在行军途中,西路军接到通知,称东进可能更为有利。
然而,正当他们准备东进时,又接到新的通知,告知西安事变已经平息,继续西进可能是更佳选择。
就是在这种反复的“调转”之中,西路军给予了国民党军足够的“包围”时间,在这个过程中,徐向前多次表示“将在外命有所不受”,执意要继续往西前进,先完成西路军的既定目标,可陈昌浩还是否觉得徐向前的意见。
陈昌浩的错误指挥,导致西路军在1937年的二三月份基本损失殆尽,两万多人的西路军只剩下数百人,后来只有李先念带领一支部队到达乌鲁木齐完成既定目标,徐向前和陈昌浩则是根据中央的命令,返回延安“汇报工作”。
在返回的过程中,徐向前和陈昌浩也是困难重重,最终还被敌人冲散,徐向前只身回到延安,被耿飚找到,陈昌浩则是一路伪装,成功回到了湖北老家汉阳。
陈昌浩之所以不敢回中央,是因为不知道如何面对。
这也是他去找高敬亭的原因。
那么高敬亭不愿支援陈昌浩呢?
其实这基于两个原因。
第一,关于陈昌浩的指挥失误,还需要中央来进行处分,此时高敬亭是不可能跳过中央帮助陈昌浩的。
第二,高敬亭手底下的人数真的不多,是经不起大规模扩张的消耗,到头来唯恐满盘皆输。
被高敬亭拒绝后,陈昌浩只能返回延安,并主动向组织检讨了自己的行为。
陈昌浩也因为重大的失误,党中央对他进行的批评处分,也没有再被安排军事指挥上的工作,而对于陈昌浩来说,这个处罚其实已经让他非常愧疚了,陈昌浩的余生也确实是在愧疚中度过。
本文原创自“纪元的尾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