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宗仁说白崇禧没在淮海扯老蒋后腿:早听老白的,东北也未必会丢

敲响纪元的尾声 2025-02-01 20:16:39

1949年的一月中旬,淮海战役三个阶段基本结束,杜聿明在河南永城的陈官庄地区无所遁逃,他手底下高达三十万的国民党大军,被华东野战军团团包围,最终意志崩溃,饥寒交迫,作战时一触即溃,投降的人数远远多于还敢拿起枪与我军作战的人数。

蒋介石在徐州的所有部队折戟之后,蒋介石暴跳如雷,这场被国民党方面称为“徐蚌会战”的大型战役,蒋介石认为之所以会失败,当时担任着华中剿总司令的白崇禧要负主要责任。

白崇禧要为淮海战役中国民党的失败背锅,这似乎也成为了后世人的一种共识。

为什么要这么说呢?

因为在淮海战役的时候,白崇禧给蒋介石下了两次绊子。

第一次绊子,就是在国民党12兵团被我军的中原野战军包围后,蒋介石让白崇禧调集张淦兵团前去解围,白崇禧死活不让,找借口保存实力。

第二次绊子,就是蒋介石调集宋希濂的20军和28军支援战场的时候,白崇禧故意把他们“扣押”了几日,在蒋介石看来,这就是延误战机。

只不过这种观点,随着李宗仁先生的《李宗仁回忆录》所记载的一些事情,紧接着就发生了改变,李宗仁对于白崇禧拖了蒋介石后腿这个说法,给出了一针见血的回应:

“蒋先生就有这样嫉贤妒能、宁饶敌人、不饶朋友的怪性格。此事说出去,一般人是不会相信的,但是追随蒋先生多年的人一定会拍案叫绝”。

同样是在李宗仁先生的回忆录中,李宗仁把眼光看到了淮海战役之更前的“四平街战役”,他认为,如果蒋介石当年听了白崇禧的话,早就能在作战之中战胜我军了,根本就不会有后来的一系列情况,白崇禧之所以会给蒋介石“添麻烦”,就是因为白崇禧早就已经不相信蒋介石了。

当时的李宗仁先生已经回到国内,在新中国担任重要职务,但即便他已经是新中国的重要人物,他都是毫不避讳地在回忆录中写道:

“如果当年蒋介石听了老白的话,那么东北未必会丢”。

1945年,日本投降后,东北这片土地重新回到了中国的版图上。对于国共双方来说,东北的地位无可替代。

因为东北有着‬全国最重要的工业基础、肥沃的黑土地,以及丰富的资源。

当时,蒋介石一心想要控制东北,但国民党的主力部队却大多分布在大西南,离东北路途遥远,交通不便。为了抢占先机,白崇禧提出了一个大胆的建议:

“让桂系军队立即北上,抢占东北”。

他的理由很充分:

“桂系部队当时驻扎在华北,距离东北较近,能够快速进入,而桂系在抗战中保存了较为完整的战斗力,是当时国民党军中少有的精锐”。

白崇禧的这个建议好吗?

站在当时的国民党阵营角度来说,确实是非常好的。

可是,白崇禧的这番建议不仅没有打动蒋介石,反而引来了蒋介石的疑虑。

在蒋介石看来,桂系历来独立性强,即便同属国民党,也不是自己的嫡系力量。如果让桂系掌握了东北这块肥沃的土地,未来很可能会尾大不掉,甚至威胁到中央军的地位。

所以在白崇禧建议之后,蒋介石冷冷地对白崇禧回复:

“你不用担心,我已经和苏联人谈好了。只要我们承认外蒙古独立,苏联会把东北主权还给我们,并由我亲自接收。”

他还认为,美国也会从中调停,共产党翻不起什么大浪。

蒋介石对桂系的猜忌,彻底压过了战略上的考量。他宁可从大西南调兵,即便这意味着需要耗费数月时间,也绝不愿让白崇禧插手东北事务。

白崇禧无奈地看着蒋介石的决定。他心中清楚,蒋介石的固执与疑忌,将让国民党在东北付出惨重代价。

而这,就是蒋介石第一次不听从白崇禧建议的苗头。

蒋介石彻底撕毁了和谈条约之后,国共第二次内战开启,东北成为了国共两党角逐的重要战场。

而在我党的领导下,东北的解放工作越来越顺利,东北民主联军逐渐占据上风,杜聿明面对我军的强烈攻势,也开始疲于应对。

此时,白崇禧再次向蒋介石建言。

他认为,东北局势仍然有挽回的机会,但必须要有强有力的指挥和全面的整顿。

他主动请缨,表示愿意亲自坐镇东北,整顿兵力,彻底巩固国民党在东北的地位。

可是蒋介石拒绝了,他选择了陈诚去东北收拾局面。

陈诚带着蒋介石的厚望来到东北。然而,他的表现却让蒋大失所望。

陈诚在军事指挥上处处被动,未能整合国军在东北的力量,更无力应对我军灵活机动的战略。

在陈诚的指挥下,东北局势迅速恶化,解放军逐渐从战略防御转为战略进攻。

白崇禧听闻陈诚在东北的表现后,忍不住对蒋介石发出警告。

然而,蒋依然选择视而不见。当陈诚最终被迫撤出东北时,国民党已经失去了扭转局势的可能。

国民党彻底失败后,白崇禧退居幕后。他多次在回忆录和私人谈话中提到自己的两次建议。

他认为,如果蒋介石当初能够听从他的意见,国民党或许能够稳固东北,甚至改变整个解放战争的结局。

他说:

“蒋先生自诩为四大领袖之一,但他的目光短浅和猜忌,毁了国民党。”

在1946年的时候,我军在第一次解放了四平,国民党军知道四平的重要性,调集大量部队“夺回四平”,在一开始,我军还能够应对,可渐渐地,压力就大了起来。

战斗进入5月后,局势愈发严峻。

蒋介石命令更多的部队增援四平,国民党军队的兵力迅速扩充到十个师。而东北民主联军的伤亡数字却在不断攀升。

5月14日,国民党军队发起全线进攻。

虽然中路的第一军被我军顽强阻击,左路第七十一军也在西北方向受挫,但右路军却突破了我军多处防线,占领了哈福车站,并配合中路部队夺取了塔子山。

塔子山的失守犹如一根刺,直插民主联军的心脏。

它位于四平城东南,是防御体系中的咽喉要道。一旦丢失,四平便暴露在敌军的枪口之下。

在综合评估后,党中央决定撤出四平。

5月18日,经过一个月的浴血奋战,民主联军奉命撤退。四平保卫战以国民党军队的占领告终,但这场战斗却拖延了敌军的进攻步伐,并为我军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四平保卫战结束后,东北民主联军损失惨重,尤其是干部队伍减员过半,编制遭到重创,如果此时的国民党军继续追击林彪‬的大部队,那么我军在东北的一系列建设很有可能会损失九成以上在这里。

就在国民党军队准备乘胜追击时,蒋介石却出人意料地下达了停战命令。

从现在能够获得的资料回顾这段历史,其实这一命令并非出自蒋介石的本意,而是受美国的压力所致。

美国的马歇尔将军出面敦促双方停战。

蒋介石不得不屈服于美国的意愿,下令国民党军队从6月7日起停战15天。

蒋介石的停战命令让许多国民党将领感到不满。国防部长白崇禧甚至怒骂蒋介石“昏招误国”。

白崇禧原计划在占领四平后直取长春,最终控制整个东北。然而,蒋介石却将指挥权交给杜聿明,并命令白崇禧返回南京。

也是在停战的这15天时间里,国共两党的命运开始转折。

对于我党‬来说,这是一段宝贵的喘息时间。

东北民主联军利用这段时间迅速扩编,到1946年11月,东北军的总兵力达到了36万。

与此同时,共产党在东北开展了土地改革和剿匪斗争,进一步巩固了根据地的群众基础。

蒋介石后来在总结国民党失败的原因时,将东北战场的停战视为关键因素之一。

事实上,蒋介石一直缺乏破釜沉舟的决心,这也是李宗仁认为他领导不好国民党的根本原因,如果当时蒋介石听从了白崇禧的建议,很多事情的结果就会不一样,白崇禧也不会对蒋介石失去信心。

其实白崇禧后来对蒋介石“百般刁难”,本质不是报复,而是白崇禧早就已经对蒋介石失望透顶,最起码,在白崇禧擅长的军事领域,蒋介石一定是会让白崇禧嗤之以鼻的,所以白崇禧从来都没有认可过蒋介石的军事布局。

白崇禧和蒋介石彼此之间的不信任,最早就是蒋介石开启的,这才导致了后面他们关系的恶性循环,国民党在淮海战役中全面失败,客观来讲,白崇禧或许要负一些责任,但是根据白崇禧对蒋介石的了解,即便白崇禧按照蒋介石的安排做了这些事情,蒋介石有很大可能还是会失败。

所以,白崇禧不如把力量集中在自己手上,保留住能够动用的实力,最后还能为自己和李宗仁谋得一线生机。

虽然后来的事实证明,即便是白崇禧,也不是我军的对手。

0 阅读:25
敲响纪元的尾声

敲响纪元的尾声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