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9年,一老汉持照片闯市政府寻子,萧劲光怒斥:胡闹,这是司令员

才灿看历史 2025-02-09 05:48:50

1949年8月4日,湖南长沙。

虽然不是什么节日,但在这一天,大街小巷贴满了红色的标语,学堂里的学生、工厂的工人、乃至于巷口的小贩,纷纷涌入街头,每个人的脸上洋溢着热情的笑容,有的敲锣、有的打鼓,好不热闹。

原来就在这天,时任湖南省政府主席陈明仁、湖南绥靖公署主任程潜联名发布起义通电,湖南也由此获得了和平解放。

几乎是在同一时间,早已做好充分准备的第四野战军第12兵团在司令员萧劲光的指挥下,迅速接管了首府长沙,并不费吹灰之力地消灭了驻扎在周边的4个反动派精锐师。

就在萧劲光准备向野战军指挥部以及中央军委发电汇报情况的时候,一名不速之客却找上了门。

那是一位两鬓斑白的老者,身材瘦削、皮肤黝黑,朴素的衣服上打满了补丁,局促的举止更是将他心中的慌张暴露无遗。

门口的警卫一眼便注意到了他,见对方站在那里久久没有离开,还时不时地探头朝里张望,必然不是普通的路人。

要知道,长沙刚刚获得解放,反动派的大批特工隐匿在人群之中,在这样的关键时刻必须打起精神。

于是,警卫赶忙走了过去,大声质问道:“老人家,你是做什么的?”

突如其来的一句问话,让老人浑身一颤。

缓和了片刻后,他才像是想起来什么一般,从口袋里掏出一张皱巴巴的报纸,指着上面的一张照片结结巴巴说道:“我……我是来找儿子的,这就是我的儿子”。

说完此话,他还特地将报纸向前递了递,希望对方能够看得清楚一些。

而当警卫看过报纸上的照片后,却表现出一丝戏谑。

他看了看老人饱经风霜的脸庞,再看了一眼照片,竟发出了一声冷哼,便摆了摆手有些不耐烦地嚷道:“快走快走,一把年纪捣什么乱呢?”

老人自然明白自己吃了闭门羹,但寻子心切的他也顾不得这么多了,当即就要闯进去。

为警卫眼疾手快将他拦住,两人就在门口拉扯了起来,惹得众多行人纷纷凑过来围观。

不知过了多久,一声呵斥才平息了这场闹剧。

“干什么呢?还有没有一点纪律性!”

说出此话的不是别人,正是时任12兵团司令员萧劲光。

他刚刚在国民党起义将领程潜、陈明仁的陪同下视察了一圈长沙城,回来时刚好看到这一幕。

还不等警卫说话,那老人眼前一亮,当即扑了过去。

他虽然是个庄稼汉,但从萧劲光的着装就能猜出,这必然是个军队里的头头,于是赶紧递上报纸。

“长官,我是来寻儿子的,就是照片的这个人”。

而萧劲光只是瞟了一眼,却也紧皱起了眉头。

经过再三确认后,他才瞪着老人说道:“胡闹,这分明是我们部队里的司令员!”

一席话说完,不止是那名老人,就连周围看热闹的人们也大吃一惊。

但很快,众人便嗤之以鼻起来,纷纷指责起老人的不是,认为他不过就是个招摇撞骗之徒。

虽然顶着无数的指责和谩骂,但老人仍旧执着地争论着,一口咬定那张照片就是自己的儿子。

那么,报纸上的那张照片究竟是何人?老人所言究竟是真是假呢?

此事闹得沸沸扬扬,最终又是如何收场的呢?

经过询问得知,这名老人名叫许子贵,而他口中苦苦寻找的儿子,正是时任第一野战军第2兵团司令员许光达。

至于其中的故事,还要从多年前的一个巧合开始说起。

1908年的冬天,彼时清政府还未被推翻,许光达出生在了湖南省长沙县一个名叫萝卜冲的小山村。

许光达在家中排行第五,所以父亲便给他取了个乳名叫做“五伢子”。

由于当地交通不便,老百姓祖祖辈辈都靠着家中的几亩薄田度日,再加上兵荒马乱的年代、隔三差五的天灾,生活在这里的人们只能用命途多舛来形容。

吃不饱、穿不暖早就习以为常,这也让穷苦出身的许光达从小就体会到了人间冷暖与生活的不易。

1916年,许光达刚满8岁,家里砸锅卖铁才凑了点钱,把他送到了县城的许家园小学读书。

既然上了学,就应该给他取个正经名字,不然教书先生整天“五伢子、五伢子”地叫,实在难登大雅之堂。

可是许家这么多人,却没有一个人读过书,字更是认不得几个,想要取个好名字确实为难。

无奈之下,父亲忍痛到集市上买了块肉,并连夜送到了村里的老秀才家中,恳求对方给儿子取个名。

老秀才也不拖泥带水,稍加思索便在宣纸上写了三个大字:许德华。

就这样,五伢子终于有了正式的名字,也开启了他的求学之路。

说起读书,许德华还真没让家里人失望过。

1919年,许德华考上了长沙县㮾梨镇中学。1921年,更是以全校第一的好成绩,考入了长沙师范学校。

家中如此贫困,而他却坚持在学海中不断遨游,最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希望学有所成之后,让家里人过上好的生活。

然而,等许德华进入长沙师范之后,最初的理想却悄然发生了变化。

在这里,他认识了许多青春昂扬同龄人,并接触到了大量的西方进步思想,也开始尝试着参加一些反帝爱国运动。

1925年,在同学毛冬湖和曹典琦的介绍下,他加入了共产主义青年团,并在不久之后转入共产党。

虽然家人识不得几个字,但在参加革命之初,许德华还是时常给家中寄信,说一下自己的近况。

但在1927年之后,国民党反动派发动政变、破坏革命,大肆抓捕、屠杀共产党人,为了保护家人的安全,许德华便只好将这份惦念藏在心中,与家人断了联系。

而在南昌起义之后,许德华也改名为许光达,潜入到安徽寿县的国民党反动派政府中,秘密从事地下活动。

直到1930年,他才接到组织上的命令,奔赴洪湖苏区参与组建了中国工农红军第6军,并担任参谋长。

在那之后的日子里,他先后指挥部队参加了南征、进攻长沙长沙、马良坪等诸多战斗。

1932年初的应城战斗中,许光达亲率战士们发起冲锋,并接连攻克了敌人的三道防线,极大鼓舞了我军的士气。

然而就是在战斗临近尾声时,意外发生了。

那个时候为了赶在敌人援军到撤离,红军战士们开始火速打扫战场。

由于疏忽,藏匿在战壕里的一名反动派连长突然连开数枪,一枚子弹恰好打在了许光达的胸口。

鲜血瞬间从伤口处喷涌而出,而许光达也因伤势严重,被紧急送往后方医院治疗。

可由于当时的医疗条件有限,虽然他已脱离了生命危险,但身体里的子弹仍未取出。

经过组织上的慎重考虑,最终还是决定将许光达送往苏联,接受更好的治疗。

在那4年时间里,许光达的身体状况逐渐恢复,并进入莫斯科的国际列宁学院接受军事培训,学到了大量先进的战场指挥经验。

抗日战争爆发之后,许光达回到了延安,先后担任抗日军政大学训练部长、教育长、第三分校校长、延安卫戍司令员等职务。

1942年,由于抗日战场局势紧张,中央军委决定将许光达外派到前线部队,任命他为八路军120师独立第2旅旅长。

这一次,在苏联学习的军事经验发挥了极大作用。

在他的指挥下,独2旅接连在五寨、神池、保德、偏关地区重创日寇,摧毁了大量日伪军据点,使得敌人闻风丧胆。

他的光辉战绩很快在军中传开,时任八路军副总指挥的彭德怀在看过战斗汇报之后,大加赞扬道:“这个许光达,有点东西!”

要知道,彭德怀性格耿直、脾气火爆,治理军队更是极其严厉,轻易不会对手下将领们提出表扬。

而这一次破例,也足以说明许光达军事指挥上的巨大才能。

日本战败投降之后,许光达的部队便归于西北野战军建制,本人担任第三纵队司令员,隶属于彭德怀领导。

后来西北野战军改编为第一野战军,许光达也被提拔为第2兵团司令员,并参与指挥了兰州战役。

而就在兰州战役如火如荼进行的时候,萧劲光率领的四野第12兵团也已解放了湖南,其兵团指挥所就临时设立在长沙市政府内。

湖南解放没多久,一位名叫许子贵的白发老人、带着张皱巴巴的报纸堵在了市政府门口,并嚷嚷着报纸照片上这个人就是自己的儿子。

不论是门口的警卫,还是不久后赶来的萧劲光将军,对于照片上这个人并不陌生,他正是许光达将军。

然而,等到问起老人儿子的姓名时,对方脱口而出的“许德华”,让萧劲光大为恼火。

“胡闹,这是我们部队里的司令员,他叫许光达,并不是你说的许德华!”

说完此话,萧劲光冷着脸下了逐客令。

在他看来,这个老人分明就是个骗子。

可是许子贵老人哪里知道,儿子早在多年前为了革命事业换了名字。

而且在过去的20年时间里,许光达为了不让家人受牵连,便断绝了家书往来,以至于许子贵误以为儿子早已牺牲在了战场上。

直到不久前兰州战役打响,报纸上刊登了此次战役的报导,并附带了一张许光达将军的戎装照。

村里的邻居看到报纸后,连忙找到了许子贵。

“老许,你看照片里这人像五伢子不?”

许子贵只看了一眼,便瞬间老泪横流。

常言道“知子莫若父”,虽然五伢子离家时只有十七八岁,而照片中的人已四十岁出头,但从眉宇间不难分辨,这正是自己二十余年未见的儿子。

所以,许子贵心急之下,便当即带着这份报纸赶到了市政府,准备向驻扎在这里的军队领导打听儿子的下落。

然而,寻子心切的许子贵却被当成了骗子,心中自然悲痛万分,只觉眼前一黑便瘫倒在了地上。

萧劲光没想到老人家竟然昏迷了过去,赶紧派人将他送往医院。

回到办公室后,他越想越觉得蹊跷,那个老人家看上去老实本分,应该不至于做出冒充军队首长亲属的蠢事来。

于是,萧劲光赶紧给远在大西北的一野第2兵团指挥所发去电报,将事情的来龙去脉说了一遍。

不久之后,萧劲光就收到了许光达的亲自回电,那位名叫许子贵的老人家,正是他的父亲!

虽然那时解放战争临近尾声,但反动派的气焰仍旧嚣张,许光达忙着在西北地区剿灭残敌以及土匪,根本抽不开身。

直到新中国成立之后,他在得到中央的批准后,才匆匆赶回长沙老家。

见到老父亲的那一刻,这位身经百战的将军声泪俱下,“噗通”一声跪倒在地上:“爹,孩儿不孝,让您老挂念了”。

相聚的时光总是短暂的,许光达身负重担,只是陪伴了父亲半个月的时间,便又赶回了北京,投身于新中国的装甲兵建设之中。

1955年新中国开始实行军衔制,而在时任总政治部主任罗荣桓提交的授衔名单中,拟定授予许光达大将军衔。

得知这个消息,许光达始终认为自己的军衔评得太高,于是给中央军委写了一封信,希望将自己的军衔降为上将。

而毛主席看过信后,对于他这番谦逊的态度十分欣赏,当即对身旁的周恩来、朱德等人说道这样一番话。

“许光达是一面明镜,我们共产党人自身的明镜,几番让衔,名扬天下!”

虽然许光达一再坚持,但毛主席还是认为,凭他的资历、为革命所做的贡献,理应授予大将军衔。

最终,许光达成为开国十大将军之一,其无私让衔的美名也被世人传唱至今,成为一段佳话。

0 阅读:2
才灿看历史

才灿看历史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