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6年1月8日上午9点57分,时任国务院总理周恩来永远地闭上了双眼。
回顾他这一生78载春秋,一句“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口号响彻云霄,时至今日经久不衰、仍旧被世人传唱。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01134095b87ed0556e58830057fbed41.jpg)
此消息一出,举国哀悼,灵车所经过的长安街更是万人空巷。
从每个人悲怆的神情,以及他们自发佩戴在身上的黑纱、白花不难看出,人们对于周总理去世的悲痛。
而在临终之前,周恩来还特地拉着结发妻子邓颖超的手,颇为不舍地叮嘱了三句遗嘱,其中之一便是不要保留骨灰。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c8667ad8d1a0cc4e41cf29af3c689ac9.jpg)
普通人去世,尚且要秉承着“落叶归根”的传统,安葬于地下长眠。
而作为党和国家的领导人、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按照惯例来说,其骨灰也应该妥善安葬在八宝山革命公墓。
可周恩来总理为何却一再坚持,不要保留骨灰呢?他的骨灰又在哪里?
除此之外,他的另外两句遗嘱又是什么呢?
周恩来总理是无私的,为了国家和人民,他拖着病体奋战到了生命的最后一刻,那么他最后的日子又是如何度过的呢?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c2c4fcee8cd9097744fe7f2a2d0378db.jpg)
1972年初,74岁高龄的周恩来呕心沥血,终于促成了尼克松访华,中美双方在上海发表《联合公报》,两国关系正式破冰。
完成了这件大事,紧绷了许久的周恩来终于得到了难能可贵的休息时间。
而在邓颖超的关心下,他也最终接受建议,来到医院做了一次身体检查。
不久之后,不幸的消息传来,周总理患上了癌症。
当毛主席得知这个情况后,当即来到了西花厅,语重心长地劝说道:“恩来,保重身体,工作的事情就先放一放,等身体好了再说”。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9ae94cb9ef006a87ec8888de7d689fbf.jpg)
作为有着几十年革命情谊的挚友,毛主席十分了解周恩来,他向来都是把工作放在第一位的。
战争年代是这样,新中国成立之后更是如此。
事实也正如毛主席所预料的那样,在之后的日子里,周恩来仍旧每天早早地来到办公室,一件件地处理着桌案上堆积如山的文件。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379d1de2e975a88255d4658c5541380e.jpg)
繁忙的时候,他甚至顾不得吃饭、顾不上休息,甚至通宵达旦地工作。
实在累到难以支撑,他也只是坐在椅子上、或者倚在墙角小憩一会儿,便再次忙碌起来。
终于,这种高强度的工作压垮了他本就瘦削虚弱的身体。
1974年6月1日,周总理累倒了,不得已住进了北京医院。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5e6b21992eda1ba2cdd15d62e76c3258.jpg)
住院期间,毛主席等人纷纷前来探望,他们说得最多的,仍旧是让他暂时放下工作。
可周恩来哪里能放得下?
那时候,老百姓还过着苦日子,要想办法让大家提高收入、吃饱穿暖啊!
周恩来还跟邓颖超玩笑道:“我的办公室可不仅仅只在西花厅。我的人在哪里,哪里就是我的办公室。我现在住进了医院,这病床就是我的办公桌”。
于是,周恩来开始在医院里办公。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eb59138e117ebf7b8fe575bc46318577.jpg)
根据统计,从他住院一直到1976年1月8日去世的这18个月时间里,一共接受了13次手术治疗。
而在这期间,他每天都要批阅大量的文件,并与中央各部门的负责人谈话161次,会见外宾63次,召开会议40多次。
从1975年初夏开始,周总理就已经意识到自己的身体状况积重难返,更加珍惜每分每秒的时间。
为了让大家放心,他还在给毛主席的信中这样写道:
“我现在身体还禁得起,体重还有61斤。一切正常,可保无虞,务请主席放心……希望毛泽东早治眼病,以利健康和工作。”
那个时候,毛主席已年过八旬,视力严重下降。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3e4053d5ba71c58f68b21b3fe95b73e4.jpg)
而周恩来总理在病痛的折磨和沉重工作的压力下,体重仅剩61斤,却还牵挂着自己的眼疾,这让毛主席颇受感动。
时间进入到9月份,随着癌细胞的扩散,周总理的病情急转直下,但他在9月7日这天还是坚持会见了来华访问的罗马尼亚代表团。
这是他人生中的最后一次外事活动,面对罗马尼亚总理维尔德茨关切的目光,乐观的周总理还不忘开起了玩笑。
“马克思的‘请帖’,我已经收到了。这没有什么,这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自然法则。”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682d1d1ffa91e9084acbc30f8cfe54c4.jpg)
能够以平常心面对生老病死,这是常人无法做到的。
但周恩来心中只有国家和人民,仅这份高尚的品德就值得人们敬重。
在临别之际,他用尽全身的力气、紧紧握住妻子邓颖超的手,深情地望向她。
邓颖超自然明白,他这是有话要说,便赶忙俯下身来,带着哭腔唤道:“恩来,还有什么事你就说吧,接下来我去办”。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0e925e6298c9872cda9e8e0b13a7df66.jpg)
许久之后,周总理才用沙哑的嗓音、缓缓说出了三个遗愿。
第一,不搞遗体告别仪式;第二,不开追悼会;第三,不保留骨灰。
对于这三点要求,组织上也感到为难。
毕竟周恩来总理为国家鞠躬尽瘁,去世后怎么能不搞遗体告别仪式和追悼会呢?
就算他们同意了,全国人民也不答应。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40a090e77ec0b26f0603f8aa6a535124.jpg)
而不保留骨灰也是万万不可的,作为新中国的创建者之一,死后应该保留在八宝山革命公墓中、供后世瞻仰。
最终,事情被汇报到了中南海丰泽园菊香书屋。
当机要秘书张玉凤念完周恩来总理的三个遗愿后,毛主席沉默了许久,才颤巍巍地举笔做出批示。
遗体告别仪式和追悼会是不能免掉的,否则人民群众不会答应。可既然是周总理的临终遗愿,总要满足一条,那便不保留骨灰。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baea1856346d2c633f3c03c60dac59ce.jpg)
对于周恩来总理不保留骨灰的要求,人们是感到疑惑的,但毛主席和邓颖超却表示理解。
毕竟他是一位真正的革命者。
用他的话来说,“人去世了,不能做事情了,却还要占一块地盘,这是私有观念的表现”。
1976年1月10日上午9点,遗体告别仪式开始了。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9dd76cd6a3ff45694330a3c309050a03.jpg)
中央的同志们、各部门代表、以及自发前来的群众将医院围得水泄不通。
还有成千上万的人们挤不进去,只能在人民英雄纪念碑前默默悼念。
等到第二天下午5点左右,周总理的遗体被工作人员小心翼翼地抬上灵车,准备送往八宝山公墓火化。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664282d56521940f85f3d2f4bb7b9a5a.jpg)
就在灵车驶出北京医院大门的那一刻,便惊现了“十里长街送总理”的震撼景象。
当时正值寒冬,呼啸的寒风凛冽刺骨,但人们似乎感觉不到寒意一般,站在街头送总理最后一程,直到驶过的灵车消失在了视线中,众人也迟迟不愿离去。
邓颖超看到这一幕,心中大受感动。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450c21dcf4c5e2afc3ef4cfe1e4c3e22.jpg)
但为了不让人们继续等在街头挨冻,她还是决定火化完成后、等到深夜再返回。
晚上11点,邓颖超以及周总理生前的卫士张树迎、高振普等人来到了劳动人民文化宫,将骨灰盒妥善地安置在了台湾厅。
这也是周恩来总理未完成的心愿:期待着祖国完成统一。
吊唁活动结束已是三天之后,1月15日晚上,一架飞机缓缓升空,将周总理的骨灰撒向了祖国的大好河山。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4853531a853a67b66e698ce4382d826a.png)
但在之后的20多年时间里,周总理的骨灰究竟撒在何处,始终是一个谜。
毕竟此事的影响力太大,倘若人们知道了具体地点,肯定会自发地在那里修建纪念碑,每逢节日时还会聚在此处悼念。
这样一来,就违背了周总理的遗愿。
所以,一直以来邓颖超都保守着这个秘密。
直到时间来到1997年,曾经负责周总理骨灰处置工作的原中央调查部部长罗长青透露出了诸多细节。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76159846a6b45d69a529fb3426b672a1.png)
当时除了罗长青之外还有3人,分别是郭玉峰、张树迎、高振普。
1月15日晚上,长安街道路两侧仍旧站满了人。
他们都从报纸、广播中得知,周总理的骨灰将要撒向祖国的大好河山,纷纷赶来看最后一眼。
为了不让人民群众继续待在寒风中,邓颖超派人劝说大家离开后,便在一定人的陪同下乘车前往通县机场。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b9decde1aa0a8009cc7b12173a337302.jpg)
在这里,一架编号为“7225”的苏制小型飞机早已等候多时。
当罗长青一行4人登上飞机,从邓颖超手中接过骨灰盒后,她与众人握手说道:“这次任务靠你们了,我代表恩来向你们致谢”。
话音落下,邓颖超便深深地鞠了一躬,眼眶也早已通红。
打开骨灰盒,里面事先已经分成了三个红绸带,也就是他们事先商量好的三处地点:密云水库、天津海河入海口、山东黄河入海口。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2228ec0913e1bff3d300c7fa026feb0c.jpg)
第二天清晨,张树迎、高振普推开了西花厅的大门,准备前来汇报情况。
他们刚走进去几步,却发现邓颖超独自坐在椅子上,面容憔悴、红肿的眼眶夹杂着一丝乌青。
是的,邓颖超虽然昨天晚上回到了西花厅,但却辗转反侧、一夜未眠。
她的脑海中不断浮现出与丈夫过往的点点滴滴,眼泪则难以抑制地夺眶而下。
看到两人回来了,邓颖超的脸上挤出了一丝微笑:“感谢你们,感谢你们替我了却了恩来的遗愿……”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f7c41169c26ae5a46543a8a22bf12739.jpg)
她一边说着,一边颤颤巍巍地站起身来,本想要走上前去与两人握手,岂料虚弱的身体根本难以支持,竟一不小心差点摔倒。
千钧一发之际,张树迎、高振普连忙上前搀扶。
对于周总理的离世,他们二人心中也是难过的,此刻心中的悲痛再也止不住,与邓颖超一同痛哭起来。
周恩来总理在世时,将自己的全部交给了伟大的革命事业,在他去世之后,便将骨灰归还给绿水青山,这种博大的胸怀值得人们敬重和学习。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886968e9983ceb89f82dd4b892d2e09d.jpg)
但有一点是值得考虑的,为何周总理的骨灰被撒向了那三处地方呢?
①:撒向密云水库。周恩来总理曾说过这样一番话。
“我一生就关心两件事:一个上天(指搞“两弹一星”及航天飞行等工作),一个水利。”
自新中国成立之后,首都北京的供水问题一直令人头痛。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a8fb0f5e914f5bc00bb29cb095063247.webp)
为了保证北京的淡水供应、以及水资源开发,周恩来可谓煞费苦心,带头主持了官厅、十三陵、怀柔、密云四处水库。
而在这四处水库之中,当属密云水库规模最大,为北京及周边地区承担的供水压力最大,周恩来花费在上面的时间、精力也最多。
为了建成密云水库,先后有20多万军民投身其中,花费了整整两年时间,动迁了5万多当地居民,才终于将水库修成。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6b655e3f978938b3670b2ab52f864cf4.jpg)
这在当时技术和生产力落后的年代里,当属一大创世之举。
②:撒向天津海河入海口。1913年春天,年仅15岁的周恩来跟随伯父周贻赓从沈阳搬到了天津,从此与这里结下了不解之缘。
他曾在此地创办了青年进步团体“觉悟社”,后来更是在这里参加了著名的“五四运动”,还因此被反动派抓进监牢关押了半年之久。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970c16e1bb6581c2ab8b96270355c885.jpg)
而且,他也是在这里与邓颖超结识。
③:撒向山东黄河入海口。黄河,一直以来都被誉为中华民族的母亲河,这也正对应上了周总理对母亲的思念。
1910年,周恩来外出求学,多年都未能回家。
彼时母亲早已去世,独在异乡的他也只能望月思乡,不禁喃喃说道:“想来母亲坟前已白杨萧萧,而我却痛悔亲恩未报。”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fd5442939a44ba7ae73052990fffe314.jpg)
对于母亲,周恩来总理的感情是复杂的,既有怀念、又有不舍、还有几分遗憾。
也正因如此,自己离世之后能够重新投入母亲的怀抱,自然成为他一直以来的心头夙愿。
其实,他也可以选择回到故乡,安葬于母亲的坟茔旁边。
但作为一名纯粹的唯物主义者、坚定的无产阶级革命家,他更希望自己的骨灰撒向山水大地。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11b725cb6b1ce718ea3918010958fcba.jpg)
或许是出于这个考虑,最终选择了一个折中的办法,那便是将骨灰撒向黄河。
如此一来,既回归了大地,也算是重新回到母亲的怀抱之中。
总而言之,周恩来总理是无私且伟大的。
他的一生大气磅礴,宛如一部壮美的诗歌,熏陶滋养着一代又一代蓬勃向上的年轻人。
这便是伟人真正的伟大之处,无论生前、亦或是死后,其影响力都是经久不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