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8年9月10日,湖北武汉,时任国防委员会副主席的张治中突然接到电话,要他去毛主席的住处走一趟。
听到这个消息,张治中自然不敢耽搁,简单收拾一番后便朝着东湖梅岭的方向赶去。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cab0d5e24bcc6c005f308f5e20b07395.jpg)
一路上,他都在心中不停揣摩,主席此番叫自己见面,究竟所为何事。
因为就在不久前,他们一行人才刚刚从北京乘坐专列抵达武汉,这才过去了几天时间,难不成出了什么变故?
张治中绞尽脑汁思索着,不知不觉间、车子已经停了下来,面前正是被称之为“东湖梅岭”的小院子,也是毛主席在武汉的临时寓所。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9b79d4eafe6a392c422029162996a4c1.jpg)
那时候,南方的天气格外闷热。
张治中刚推开院门,便看到毛主席就坐在院子的躺椅上,手中拿着一柄蒲扇,眼睛紧闭,看样子昨夜又是处理文件忙到很晚。
他小心翼翼地迈着步子,轻声来到毛主席身旁。
“主席,您找我?”
话音刚落,毛主席便睁开了眼睛,见来者正是张治中,却突然长叹了一口气。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bd92d4b90c87448b691eb6c23563947e.jpg)
沉默了片刻之后,他才微蹙着眉头说道:“文白(张治中字‘文白’)啊,我欠你的账该还了……”
还未等他说完,张治中连忙从椅子上站起身形,手足无措之外还有些疑惑,支支吾吾了半晌、却也说不出一句话。
要知道,在建国之前,张治中曾是国民党陆军二级上将,担任西北行营主任,手中管辖着甘肃、宁夏、青海、新疆四省,妥妥的封疆大吏,他是如何弃暗投明的呢?在这背后有着怎样不为人知的故事?
而毛主席口中,欠张治中的这笔账究竟是指什么呢?
1945年8月,日本战败投降之后,国共两党之间便失去了共同的敌人。
而就在蒋介石蠢蠢欲动之际,张治中提出了和平谈判的建议,最终得以被采纳。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29ef39566c30acea7708e4a678168d34.jpg)
于是老蒋接连发出三封电报,邀请毛主席前往重庆谈判。
而对于这份邀请,毛主席也是欣然接受的。
毕竟能够和平解决一些问题、避免战火,的确是利国利民的好事。
于是在8月27日这天,张治中与时任美国驻华大使赫尔利乘飞机抵达延安,陪同毛主席一同前往重庆。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839c548f0d962d67708ca1c8ef5d647b.jpg)
在为期43天的谈判时间里,张治中始终保持着极高的热情,积极配合工作,这让毛主席对他的好感倍增。
10月11日,也就是《双十协定》签订的第二天清晨,张治中为了保证毛主席的安全问题,又亲自护送他返回了延安。
飞机落地之后,为了表示感谢,毛主席、周恩来、朱德等设宴款待了他。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36efc4c8cd291e9597edeeadfe1551ae.jpg)
席间,毛主席还语重心长地对他说道:“虽然你我阵营不同,但在重庆的这段时间里,我知道你是真正希望和平的人”。
短短一番话,让张治中深受触动。
但他不明白,毛主席为何会如此肯定,便提出了心中的疑惑:“您是怎么看出来的呢?”
而毛主席则缓缓伸出了两根手指。
“其一,你把《扫荡日报》改名为《和平日报》;其二,你还把康泽建的那个集中营撤销了”。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a0a9848162f6251b3ae243aee522567a.jpg)
这里所说的《扫荡日报》,就是红军时期国民党反动派为了“围剿”中央苏区而创办的。
至于康泽,他是反动派的特工人员,深受蒋介石的信赖。
见毛主席解释得头头是道,张治中也不禁点了点头,心中对他的敬意也越发浓郁起来。
也就是从这次接触之后,张治中对于共产党人有了新的认识,甚至毫不避讳地说道:“他给我的印象非常深刻,有着极大的人格魅力,他领导的共产党自然也非同一般”。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ac6e2527e5be073765e2776d1626815e.jpg)
而到了1949年4月,随着三大战役的结束,国民党反动派主力部队损失殆尽,解放战争也已临近尾声。
也就是在这个时候,张治中奉命率领代表团飞抵北京和谈。
得知张治中要来,毛主席特意在香山的双清别墅备下酒宴,为他接风洗尘。
酒过三巡之后,毛主席还笑着说道:“当初我去重庆的时候,你准备了好酒好菜招待我。可是送我回延安时,我却只能请你吃小米粥,实在抱歉得很”。
随后,毛主席举起酒杯:“这次就当补回来”。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91e0cd89953d56f01241171cfe887135.jpg)
然而,此次谈判并没有取得预期的结果,毛主席等领导人并不能接受反动派提出的种种条件,最终和谈破裂。
不久之后,张治中便打算跟随代表团返回南京。
此时,毛主席、周恩来等人却突然拦住了他。
他们知道,倘若张治中此次无功而返,必然会受到不公正的待遇,甚至还会有生命危险。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886968e9983ceb89f82dd4b892d2e09d.jpg)
为此,周恩来特意派人将他的妻儿老小接到了北京。
见到家人们安然无恙地出现在自己面前,张治中当即红了眼眶,哽咽着说道:“还是你们想得周到”。
新中国成立之后,组织上并没有因为张治中过去的经历而区别对待,反倒是表现出了极大的信任,先后委任他为中央人民政府委员、国防研究小组组长、西北军政委员会副主席等职务。
对于张治中一家人的生活,组织上也格外关心。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557c1cc22c07c0237197f9a2d6700ba6.jpg)
淮海水患根治工程开始后,他担任中央慰问团团长,率队亲赴淮海慰问在此治水的军民。
他们吃住在一起,共同劳动,很快工程进度就进行到了一半。
可就在这个时候,张治中却因为旧疾复发病倒了。
这个消息引起了中央的格外关注,毛主席接连写了三封信询问病情,还再三叮嘱他一定要配合治疗,而周恩来总理更是托人送去药品,希望他能够早日康复。
后来,山东地区的老百姓给毛主席送来了四颗大白菜,大的重达30斤,小的也有二十五六斤重。
而毛主席第一时间就想到了张治中,派人将最大的那一刻送了过去。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cb13104d0aab8a44302bf75e4fbd1601.jpg)
看着如此硕大的白菜,张治中、洪希厚夫妇自然舍不得吃掉,见白菜的根茎还在,便找了个大花盆栽了进去。
在浇了几次水后,这颗白菜果然又恢复了生机,叶子变得愈发翠绿,夫妇二人便将它搬到客厅里观赏。
每逢有人来拜访、做客,张治中总是会指着那颗大白菜,得意地说道:“漂亮吧,这可是毛主席送的”。
1954年9月15日,第一届全国人大一次常委会正式召开,而在这次会议上,张治中郑重地提出了一项建议。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e357a49c399bbf35d413e8b457c21556.png)
每位常委成员,应该每年都到地方上走一走、看一看,考察一下各地的风土人情,听听老百姓的声音。
对于这项建议,毛主席十分支持,还专门当众夸赞了他一番。
而到了1958年8月,中央在北戴河召开了一次全体会议,而在中途休息的时候,毛主席还单独把张治中叫到自己的寓所吃饭。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7ff7e4884a61542dede322cae9d8c0ad.jpg)
期间,张治中则问道:“主席,我过两天就要回北京去了,您有什么吩咐没有?”
此言一出,毛主席想都没想,就打断了他:“不急着回去,我还有事情要跟你商量,你再等等吧”。
既然如此,张治中便又在北戴河等了半个月之久,可始终没见毛主席再找自己。
张治中心里纳闷了,难不成自己半个月没露面,主席以为我悄悄回去了?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1735b6d74a7f68d94ab9ba73de4223ef.jpg)
就在他辗转反侧,不知该如何提醒主席的时候,他终于再次接到了毛主席要见面的邀请。
刚一碰面,毛主席就直截了当地说道:“我要到外地考察,你愿意一起去吗?”
能够跟随毛主席体察民情,自然是莫大的荣幸,他想都没想便答应了下来。
9月10日上午,毛主席一行人便在北京车站乘坐专列南下,途经武汉时便决定在此先歇歇脚。
可就是在这里,毛主席却突然喊来张治中,一脸严肃地对他说道:“文白啊,我欠你的账该还了……”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fb08919e5588d4f94990139a21057f2f.jpg)
听到这句话,张治中有些疑惑,他在脑海中反复回忆着,毛主席究竟欠了自己哪些账。
可想了半天,也没想出个所以然,只能支支吾吾地问道:“主席,什么账啊?”
看着对方着急的模样,毛主席笑道:“当初答应你的,去安徽转一转嘛!”
闻听此言,张治中恍然大悟。
原来在建国之后,毛主席就十分重视地方上的民生问题,经常到各省市体察民情,足迹遍布了全国大江南北,可唯独没有去过安徽。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2b2caec42afb928a9453cc0b3ecfa3e0.jpg)
要知道,张治中就是安徽省巢县人,为了说服毛主席到安徽看一看,他不止一次地主动介绍过安徽的一些情况。
然而,每次介绍完,毛主席都是沉默着点点头,却对于前往安徽一事不置可否。
日子久了,张治中也有些沉不住气了,便趁着与毛主席谈话的机会问道:“主席,您为什么就不去安徽走一趟呢?”
话音落下,毛主席缓缓点了一支烟,随后批评道:“文白啊,你每次跟我谈话,都是‘我们安徽如何如何’,乡土观念太重喽”。
张治中也觉得自己操之过急,只能低着头呢喃道:“我接受批评,可我们……可安徽确实不错嘛”。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f2a829ca5a2bdd447045e123d918e672.jpg)
随后,他又绘声绘色地讲述了黄山之美,巢县的棉花是多么高产……
毛主席耐心地听完后,笑着对他许诺:“既然这样,那就先欠着,你可要记清楚了,日后找我来还”。
所以,毛主席所说的、正是欠张治中一次安徽之行。
一行人离开武汉,先是抵达了合肥,受到了当地人们的热情欢迎。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bd3cd969a47caf34c2f44b35ce25c42d.jpg)
小住几天之后,9月19日下午又再度启程前往马鞍山,去考察、参观那里的钢铁厂。
每到一个地方,当地群众夹道欢迎,大街小巷人头攒动。
其实毛主席并不希望看到这样的情形,在先前的历次考察中,都曾特地嘱咐当地的负责人,千万不要搞一些虚的,既劳民又伤财。
可这一次,毛主席却默许了张治中的这个安排。
毕竟这是自己第一次到安徽,也是为了圆张治中的一个愿望。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6f6503743171dd10ff7944d1e29a96c7.jpg)
后来,随行的公安部长罗瑞卿对张治中说道:“以前主席外出向来不张扬,甚至不许人们接送,你可倒好,搞这么大的排场,实在是破例了”。
1965年的冬天,寒风刺骨,彼时已经75岁高龄的张治中由于脑血管痉挛、导致了中风,最终入院接受治疗。
虽然后来恢复了自由行动的能力,但无论是精力、还是体力,都大打折扣,说起话来也变得不利索。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e5c8ec02b70bf80d6cd0fea1022eda29.jpg)
无奈之下,他只能辞去了所有职务,安心待在家中休养。
期间,毛主席托人送来几颗人参,希望能够对他的身体恢复有帮助。
只可惜他的身体状况已经极其虚弱,根本就无力回天了。
1969年4月6日,张治中沉沉地闭上了双眼、彻底没有了呼吸,享年79岁。
组织上为了表彰他为革命、为新中国的成立所做出的巨大贡献,专门举办了一场规模巨大的遗体告别仪式、以及追悼会。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8c98fb8aa7dd2366dc633fd5a8884d91.jpg)
等身后事忙完之后,他的骨灰被妥善安葬在了位于北京石景山路上的八宝山革命公墓。
周恩来曾经这样评价过张治中:
“这个人很复杂,又很简单;但有一点可以肯定:他是一个爱国主义者。”
而在新中国成立之前,毛主席也曾盛赞他为“三到延安的朋友”。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d23632b9d494ad0e787ee456974fda92.jpg)
一句“爱国者”、一句“朋友”,足以看出他早就获得了毛主席、周恩来总理的肯定与信任。
在这里值得一提的是,我国的国名、国旗都是在张治中的提议下,才最终得以确定的。
1949年,新中国成立在即,毛主席邀请各界人士商讨国名。
而根据毛主席的意见,起初中央拟定的国名为“中华人民民主共和国”。
张治中听后却说道:“不妥,‘共和’一词本身就包含有‘民主’的意思,叠加在一起太冗长,不如就叫‘中华人民共和国’”。
不久之后的政协会议上,筛选国旗则成为一项重要工作。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fe25577e8a73e345529046fe4d653f53.jpg)
在2000多幅设计稿中,最终有三幅脱颖而出。
起初,毛主席是准备把票投给“一颗星,一条黄河”的那幅设计稿,却被张治中劝阻了。
“中间加一条杠,把红旗一劈两半,寓意不好”。
最终毛主席采纳了他的建议,选用了五星红旗为新中国国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