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武帝司马炎作为西晋的开国皇帝,他的存在感在历史上似乎并不如其他一些皇帝那样高。
这位在位期间颇有建树的君主,为何在古人的评价中并不是特别突出呢?
司马炎236年,司马炎出生于洛阳,是魏国日后实际掌权者司马昭的嫡长子。
据传司马炎年轻时深沉有大略,“发委地,手过膝”(站着时头发拖到地上,手臂垂下时超过膝盖),被世人评为非人臣之像。
在司马炎成长的岁月里,正是曹魏上层权力斗争最白热化的阶段,以司马氏为首的士族集团与曹氏宗室展开了激烈的角逐。
公元249年,司马懿,也就是司马炎的祖父,发动高平陵之变,诛杀掌权的大将军曹爽三族,夺取曹魏实际权力。
254年,司马师(司马炎的伯父)废黜少帝曹芳,立高乡贵公曹髦为帝。
262年曹魏内部爆发南阙之祸,起因是少帝曹髦不满足于司马昭擅权,带领三百余兵丁主动冲杀其府邸,欲同归于尽。
结果消息走漏,曹髦及其党羽被司马昭亲兵阻击于皇宫南阙,曹髦本人被当街刺死,随后司马昭立曹奂为帝,264年晋位晋王,彻底控制魏国朝政。
同时,司马懿父子三人分别平定亲近曹氏宗室的淮南三次叛乱,司马昭另于264年遣十八万大军灭亡蜀汉,三足鼎立变为晋吴对峙。
可以说,从高平陵之变到曹髦被杀,无不反映曹氏宗族与司马氏的激烈博弈,而且一次比一次血腥,其结果是曹氏势力不断被瓦解,司马氏的政权不断稳固。
司马炎在家族权谋文化的渲染下,在尔虞我诈、宫闱政变的熏陶下,自年轻时便深谙权术之道。
为了夺取世子名位,他极力拉拢父亲身边的要臣和影响力较大的士族,264年十月,司马炎继位晋王世子,并兼任抚军大将军、“副贰相国”等职。
可以说,司马炎的开局之路,较之刘邦、朱元璋等布衣天子容易得不要太多,就算是起于豪族的刘秀、赵匡胤也不能相比。
毕竟刘、赵是亲身经历过战争和流血政治竞争的,在数得过来的开国皇帝中,也只有杨坚有相似的幸运。
司马炎上位时的魏国,经历了祖父、伯父、父亲的铺垫,已经没有人能够阻挡他称帝了。
266年初,司马炎仿效魏文帝曹丕代汉,三辞三让,逼迫曹奂禅位,废黜魏国,建立晋国,史称西晋,这一年,司马炎年仅三十岁,正值年富力强。
司马炎的“高光时刻”司马炎在建立西晋后,推行了一系列举措,展现出一定的政治才能。
在政治制度方面,他上承曹魏,又有所创新。
三省制度初步确立,尚书台(省)成为协助皇帝处理政事的关键机构,中书省与门下省的权力也相应增重,三省逐渐取代三公九卿,成为中央最高权力机构,这一制度变革提高了行政效率,加强了皇权统治。
同时,司马炎实行分封制,将宗室子弟封为王,赋予一定军事力量,本意是拱卫王室,增强司马氏家族的统治根基,在西晋初期对稳定政权起到了一定作用。
经济上,西晋立国之初,司马炎颁布了占田制,规定农民可依法占有一定数量的土地,这激发了农民辟田开荒的积极性,使农业生产得以恢复和发展。
此外,他注重招抚流民,兴修水利,促进了经济的繁荣,使得西晋初年呈现出民和俗静、家给人足的景象,史称“太康之治”,这一时期的繁荣为西晋的稳定发展奠定了物质基础。
也让百姓在历经长期战乱后,暂时过上了相对安稳的生活,人口数量亦有所增长,商业与手工业也在稳定的环境中有了一定程度的发展,城市经济逐渐复苏,呈现出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
军事上,西晋建立初期,司马炎便着手筹划统一全国的大业。他任命羊祜坐守荆州,为灭吴做准备。
羊祜采取“以善取胜”的策略,向吴军施加恩惠,瓦解其军心,同时司马炎在长江上游的益州训练水军,建造战船,克服了西晋军队不善水战的弱点。
经过长期准备,公元 279年,司马炎发兵二十万,水陆配合,分六路进军攻打吴国。
晋军势如破竹,迅速攻克江陵、夏口、武昌等东吴重镇,于太康元年(公元 280年)三月,迫使吴主孙皓出降,吴国灭亡,实现了全国的统一。
结束了自东汉末年以来长期的分裂局面,这无疑是司马炎政治生涯中的重大功绩,彰显了他的军事谋略与果敢决策,也顺应了历史发展的潮流,为华夏大地的再次统一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历史评价低的原因司马炎的祖父司马懿,在高平陵之变中,以权谋手段铲除曹爽集团,掌控了曹魏政权,其行为被视为不忠不义,违背了传统的君臣伦理。
司马懿在政变前长期隐忍,待曹爽放松警惕后,突然发动袭击,手段阴险狡诈,使得司马氏家族开始走上了篡权之路,为后世所诟病。
司马昭更是在司马氏夺权过程中扮演了关键角色,其“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的野心昭然若揭。
他不仅继续打压曹魏皇室势力,还公然弑君,当街刺死魏帝曹髦,这种弑君篡位的行径严重违背了封建正统观念,引起了天下人的侧目与反感,让司马氏家族的声誉一落千丈。
司马炎继承了祖辈、父辈的权力遗产,尽管他最终完成了代魏建晋的过程,但这一权力交接过程充满了阴谋与血腥,其权力的来源缺乏正当性与合法性。
这使得他在历史上的形象从一开始就蒙上了一层阴影,难以获得后世的敬重与赞誉,仿佛其帝业是建立在不忠不义的基础之上,与那些通过正当途径开创王朝的君主相比,自然逊色不少。
治国策略失误西晋建立后,司马炎推行分封同姓诸侯的制度,初衷是为了拱卫王室,防止曹魏政权因宗室衰微而被权臣轻易篡夺的情况再次发生。
他大肆加封司马氏亲族二十七人为诸侯王,且赋予这些诸侯王较大的权力,他们不仅能在封国内任命官吏,还手握重兵,坐镇战略要地。
随着时间的推移,诸侯势力过度膨胀,逐渐形成与中央政权对抗的政治集团,最终酿成了八王之乱这场惨绝人寰的皇族内乱。
八王之乱持续长达十六年,战火蔓延至整个北方,不仅导致社会经济全面衰败,朝廷对于地方的掌控力也完全丧失。
百姓陷入了无尽的战乱与痛苦之中,西晋的国力也因此遭受重创,元气大伤,从此一蹶不振,为西晋的迅速灭亡埋下了祸根,也使得司马炎的治国方略备受质疑,其历史评价也随之大打折扣。
司马炎为了回报士族在其篡权过程中的支持,对士族集团极力偏袒纵容,在政治上分封异姓公侯多达五百余人。
因人设官设置诸多高位,在经济上允许士族依官品占有土地和人口,子孙可袭,还赋予其免徭役特权,对侵犯士族利益的行为一概袒护。
在他的庇护下,士族集团势力迅速崛起,形成了强大的特权阶层,门阀制度得以确立并僵化,社会阶层流动性被严重阻塞。
底层民众失去了上升的通道,苦不堪言,社会矛盾也随之加剧,民族矛盾也在这种社会环境下日益尖锐。
西晋国运急转直下,为日后的动荡局势埋下了隐患,这也成为司马炎历史评价不高的重要因素之一。
爱无能
因为他和他的后代没有时间修改历史,很多皇帝被吹成千古一帝,都是因为他们善于编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