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江苏姜堰市的吴元大向《泰州日报》递交了一封信,信中提到了一件令人震惊的事情——自己所在的吴家村有600多名村民,计划集体改姓张。看似平常的一项改姓行动,却蕴藏着一个深不可测的家族秘密。吴元大在信中提到,“生姓吴,死姓张”的祖训,这一条祖训自古流传至今,成了家族根深蒂固的信条。为什么一个家族的成员要在死后改姓?为什么这个神秘的规矩能传承600年而不为人所知?
起源与隐秘的祖训2005年,吴元大向《泰州日报》寄去了一封不同寻常的信件。在信中,他表达了一个令人吃惊的请求——他希望媒体能帮忙,协助村里的600多名村民一起改姓张。
吴元大信中提到的改姓,并不是随意的决定。按照他的说法,这一改姓的要求源自一条“奇怪的祖训”。这条祖训的内容并不复杂,却极为特别。祖训上说:“生姓吴,死姓张。”意思是,所有家族成员出生时姓吴,但一旦去世,墓碑上必须刻上“张姓”。这个特殊的规定,令吴元大和村里的600多名村民都感到困惑和难以释怀。他们不理解为什么生前可以姓吴,死后却必须用张姓,直到吴元大揭开了这一切的根源。
当吴元大见到记者时,他急不可待,仿佛早已准备好向人揭示这个家族的秘密。他一开口,便开始讲述自己家族的历史。记者本以为这会是一个简单的故事,却没想到他所讲述的内容涉及了数百年的历史,一段鲜为人知的过往。吴元大说,事实上,他们的吴姓并非原本的姓氏,而是他们的家族为了避难所作出的改变。真正属于他们祖先的姓氏,是“张姓”。
随着吴元大的叙述,记者才逐渐了解到了事情的真相。吴元大直接提到,自己的祖先,正是那个在元末与朱元璋、陈友谅争夺天下的吴王——张士诚。
张士诚的起义与灭亡元朝末年,天下动荡不安,百姓生活困苦。张士诚,在这片混乱的土地上,决定为自己和周围的人改变命运。原本名叫张九四的他,出身贫寒,早年并没有固定的名字。因为家庭条件极为贫困,张九四没有接受过正规的教育,也没有任何地位和权力。
就在这样一个背景下,他选择了起义。张士诚没有直接发起大规模的叛乱,而是通过集结一些与自己同样贫困的盐民开始了他的革命。起初,他只是和十几名同样愤怒的盐民合作,带领着他们杀掉了地方的恶霸。这些恶霸横行乡里,搜刮百姓的财富,张士诚的行动显然得到了民众的支持。
随着起义的深入,张士诚的队伍逐渐壮大,开始了更加大胆的行动。他带领部队劫富济贫,烧毁富商的宅邸,将财富分发给贫困的百姓。张士诚的名声也因此传开,更多的贫苦百姓、失业的士兵和农民纷纷加入到他的队伍中。经过不断的战斗,他的力量变得越来越强大。
随着军队的壮大,张士诚逐渐成为一股无法忽视的力量。在他麾下,许多有才能的将领涌现,他们的指挥和谋略让张士诚的军队在战斗中变得越来越强,战斗力不断提高,成为了元朝末年最强的起义力量之一。
张士诚的起义部队逐渐与其他两大势力—朱元璋和陈友谅—形成了三足鼎立的局面。三方势力相互争夺着这片土地,明争暗斗,局势混乱,天下大乱。张士诚也凭借着自己的领导能力和逐步增强的军事力量,成为了与朱元璋、陈友谅并列的劲敌。他的军队攻城略地,不断扩展势力范围,令其他两方势力都不得不正视他的威胁。
张士诚的原名张九四,起初并没有什么特殊的身份或地位,甚至没有名字。在他决心起义之际,曾请许多读书人为自己起名。最终,一位学者为他取了“士诚”这个名字。取名的学者告诉张士诚,他从一个普通的平民,一跃成为一位有影响力的领袖,凭借的是他的“诚信”,通过信任和诚意吸引了大量的贤才和将领,因此起了这个名字。
张士诚并没有意识到,这个名字的来源却带有讽刺意味。原来,“士诚”这个名字出自《孟子》中的一句话:“士,诚小人也”。这句话的意思是,所谓的“士”不过是一些有小人之心的人,而“诚”也常常带有一些含义,可能并不完全是褒义。张士诚显然并不知晓这一点,他接受了学者的名字。
张士诚的最后抗争与结局1367年年底,朱元璋的大军对平江城发起了猛烈的围攻。平江城是张士诚的最后据点,也是他起义军的中心。张士诚带领着剩余的部队坚守城池,誓言不屈服,不愿投降。
平江城在攻防战中逐渐陷入孤立无援的境地,周围的支援无法到达,城内的食物和弹药也逐渐消耗殆尽。尽管如此,张士诚依然没有选择放弃,他坚信即使无法胜利,也要坚守最后一丝尊严。然而,敌军的攻势越来越猛烈,平江城的防线被一一突破,战斗进入了白热化的阶段。经过长达十个月的苦战,城池终于被攻破。张士诚的残部在敌军的压倒性攻势下节节败退,平江城终于在朱元璋的铁骑之下失守。
张士诚被俘后,被押解至应天府。张士诚在被捕后,拒绝与朱元璋进行任何形式的对话。他不愿意屈服,也没有任何与敌人和解的意图,面对老敌人朱元璋,他始终保持沉默。
面对这个曾经强大的对手,朱元璋并没有给予他任何优待。张士诚拒绝进食,似乎早已准备好迎接自己的死亡。他的抗拒和坚韧让朱元璋感到愤怒,局势的紧张使得原本带有一定宽容的态度发生了变化。朱元璋指示手下的士兵用暴力压制张士诚的傲气,命令他们用乱棍将张士诚打死。不过还有一种说法是,张士诚最终选择了以自缢的方式结束自己的生命。
吴元大的发现吴元大是怎么发现自己是张士诚后人的,这一切始于他小时候的一次意外发现。那是一个除夕夜,家族成员齐聚一堂,准备按照传统进行祭祖。祖父吴怀宝是家族祭祀的主要负责人,他总是带领着大家,恭恭敬敬地进行仪式,祭拜先祖。每年一度的祭祖活动,家族成员无论身在何处都会回到家中,围坐在一起。
那一年的祭祖过程中,气氛格外庄重,家族的年轻一代静静地站在旁边观看,而年长的长辈则负责主祭。当祭拜接近尾声时,吴元大环顾四周,目光随意地扫过家中的木主——这个用来供奉祖先牌位的神龛。就在此时,他的视线停留在了一块牌位上,牌位上赫然写着“张广文”三个字,这让他感到十分惊讶。吴元大心中突然涌起了疑问,因为他从未听说过这个名字,也从未听祖父提起过这个名字。为什么在家族的祭祖木主上,竟然会出现一个与他们姓氏完全不同的名字?
吴元大的好奇心驱使他向祖父求证。祭拜结束后,吴元大便迫不及待地找到了祖父吴怀宝,询问那块木主上的名字究竟是怎么回事。祖父当时并未回避,而是平静地向他讲述了家族的历史。祖父告诉他,木主上的“张广文”确实是家族的一位先祖,而且这位“张广文”并不是普通的先人,而是家族的根源,真正的祖先。
在张士诚起义失败后,他的后代为了躲避杀戮,选择了隐姓埋名,而吴家正是与张士诚家族有着千丝万缕关系的一个分支。张士诚的后代为了生存,与一位吴姓远亲联姻,将原本的张姓改为吴姓,而这个秘密在家族中代代相传。
家族中的木质牌位随着年龄的增长,吴元大逐渐对家族的历史产生了更多的兴趣。他记得,家里有一个特别的木质牌位,那块牌位看起来普通,却藏着不为人知的秘密。吴元大曾在一个偶然的机会下,发现了这个牌位的特别之处。牌位的中间夹着一块薄木板,木板上写着一段字迹工整的小楷。
段文字提到,“吾辈九世孙调查吴氏源流支派,实系世居海陵东,地名草堰,张氏所出。”这句话的意思非常清晰,原来吴家的祖先并非本地的吴姓,而是张士诚的后代。文字中提到的“草堰”和“海陵东”,都是古老的地名,表明吴家曾经生活在这些地方,并且与张士诚的家族有着直接的关系。这块牌位还详细记录了家族隐姓埋名的过程。
随着吴元大和村民们提出的改姓请求引起了广泛关注,专家学者也开始对吴家舍村的历史展开了深入研究。为了追溯吴家真正的血脉来源,学者们查阅了大量历史资料,其中包括《明史》、吴家族谱,以及相关的地方志和文献。
研究张士诚及其家族多年的学者张培元,提出了一个引人注目的观点。在平江城破败之际,张士诚的四子伏七和五子千七郎被乳母救出并寄养在了一户姓温的普通人家中。至于长子、次子、三子的下落,则无从得知。根据《温张族谱》中的记载,张士诚的长子、次子和三子的具体情况至今仍然没有确切的资料,甚至没有明确的死亡记录。
而令人惊讶的是,这三位下落不明的儿子中,其中一位就被认为是吴家祖先的化身。据学者们推测,这位失踪的孩子在起义失败后逃脱了追杀,潜伏在民间,改姓吴氏,隐姓埋名,过上了低调的生活。这样一段经过岁月流转的历史,逐渐被尘封,而直到吴元大的那一代,才被偶然揭开。
参考资料:
[1]夏潇婷.张士诚政权和东南士人[J].中国市场,2009(48):76-77
zgrm1214
本来就是联姻的产物,他们姓吴也没错啊,有啥好改的。张世诚的后人真的能取代所有吴家后人吗?我村里以前也有同姓的几个邻居,但并不是亲戚。文中只有牌位,没有正式的家谱,让所有人都改姓极不靠谱,能改的话清朝时就改过来了。
用户15xxx00
明朝灭亡的时候怎么不改过来,难不成想跟吴三桂攀亲戚
杨星驰
卧槽,皇族[呲牙笑]
专拍你们家玻璃
最后闹成了:姓吴的不带敬!姓张的不要![笑着哭][笑着哭]
tnzoo
其实朱元璋这个人比较阴,狡兔死,走狗烹。1353年加入郭子仪队伍。搭上了马皇后。1355年郭子兴死亡。朱占了郭的队伍,郭的儿子一个被派出去也战死了,另一个被打上造反的标签也弄死了。到了1368年,40岁称帝。跟他的高级将领没几个善忠。而且当张士诚和陈友谅在跟元朝打仗时,他不出兵,广积粮。由于他读书少,以家天下治国,让我们汉族跟不上世界的变化。如果当初是张士诚当皇帝,那至少会厚戴跟自己打天下的平民。如果是陈友谅,那中国的海军估计都能占领南美洲。
用户10xxx98 回复 02-07 18:08
儒林外史里吴王朱元璋的形象是非常好的呀。三言二拍里也有一个故事,就是说张成的一个手下把人家一对小夫妻拆的生离死别。后来是吴王朱元璋来了然后总算是那个抢夺女方的将军挂掉了。
用户10xxx98 回复 02-07 18:09
儒林外史里吴王朱元璋的形象是非常好的呀。三言二拍里也有一个故事,就是说张士诚的一个手下将军把人家一对小夫妻拆的生离死别。后来是吴王朱元璋来了然后总算是那个抢夺女方的将军挂掉了。
外比与贤
现在各地生活水平都提高了,正所谓:温饱思淫欲,日子好过了就要来找些由头来“与时俱进”的进一步来捞些钱。 什么“张飞故里,姜子牙故居”,凡是能沾上点边的都进行了“深入挖掘“,甚至连潘金莲的故居也要村里人集资来给她造像来进行大量的宣传。以便“开发旅游资源”!这些人充分的发挥了赚钱的想象力,如此的“高情商”简直令人“肃然起敬”![捂脸哭][捂脸哭][捂脸哭]
南北传奇
像姓覃跟姓谭三百年前就是一家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