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曾是山东一把手,59岁患癌却活到103岁,每当病发疼痛就练书法

墨渡有熊心 2025-01-25 08:52:32

1980年代初,苏毅然的人生似乎突然陷入了黑暗。

59岁时,他被诊断出胃癌、膀胱癌和胆囊炎,接连的手术和痛苦的化疗几乎将他压垮。

身体日渐虚弱,医生的预言也让人不禁担忧:他还能活多久?可令人惊讶的是,他不仅没有向命运低头,反而凭借顽强的意志力,一次次与病魔抗争,最终活到了103岁。

这背后到底隐藏着什么秘密?

“以枪换马”的任务

1935年,17岁的苏毅然跟随红四方面军踏上了漫长而艰难的长征。

当时,红军为了避免敌军围堵,决定放弃川陕根据地,开始向西强渡嘉陵江,开启了长征的第一步。

在长征途中,红军不断遭遇敌人的围追堵截,战斗频繁,损失巨大。

随着行军的持续,物资的短缺成为一大难题,尤其是马匹。

在甘孜,红军得知当地藏族人饲养着大量的马匹,这些马匹在当地生活中占据了重要地位。

红军提出了用枪支与藏民交换马匹的方案。苏毅然被指派执行这项任务,每天带着枪,前往藏族的村寨与当地藏民进行交易。

起初,许多藏民对红军的要求心存疑虑,但随着红军逐渐建立的信任关系,这种交易变得越来越顺利。

每一匹换来的马,都是红军行军的宝贵资源。

为了让这些马匹发挥最大作用,红军安排了专门的队伍进行使用,马匹成为了红军日常行军的动力。

在这样艰苦的环境下,马匹帮助了许多体力不支的战士。

由于长途跋涉,很多小战士因疲劳或体弱病重,无法再继续行走。

当他们骑上马背,或者抓住马尾巴借力,行走便变得轻松许多。

对于这些年纪轻、体力差的战士来说,能够借助战马的力量,意味着他们能够继续前行,避免因过度疲劳而倒下。

马背成了他们战斗力的延续,也是他们继续为革命事业奋斗的希望。

随着行军的推进,红军对这些马匹的依赖越来越大。

伤员得到了更好的转运,物资运输也更加顺畅。

即使在草地的艰难跋涉中,马匹依旧发挥着重要作用。

与藏族人民的深厚情谊

在长征过程中,苏毅然与藏族民众的接触愈发频繁,逐渐结下了深厚的情谊。

苏毅然常常穿梭于藏族的村寨,交换马匹或者获取生活物资,在这个过程中,他与当地的藏民建立了良好的关系。

很多藏民特别喜欢他,对他表示极大的关心和好意。

一些藏族家庭甚至提出要将他留下来,愿意将家里的三个姑娘任他挑选,做上门女婿,表示希望他能在这里安定下来,过上相对平静的生活。

然而,革命尚未成功,苏毅然的使命仍然在前方等待着他。

在即将离开草地时,苏毅然再次收到了藏族民众的馈赠。

有一位藏族老人,看到红军即将离开,不舍地将一袋青稞酥油炒面送给了苏毅然。

那袋炒面在当时来说无疑是极其珍贵的食物,青稞是藏区的主要粮食,而酥油炒面则是藏民们常常携带的高能量食品,特别适合长途跋涉中维持体力。

在那时的艰苦环境中,食物的短缺使得每一口可以填饱肚子的食物都显得弥足珍贵。

对于苏毅然而言,这袋酥油炒面成了他在草地上生存的依靠。

长征的路途上,红军面临着极大的食物匮乏,草地的环境异常恶劣,随时都可能面临饥饿和体力透支的困境。

而这袋酥油炒面,给了苏毅然和其他红军战士在穿越草地时的支持。

在草地上,食物的短缺使得许多战士不得不依靠极为简单的食物维持生命,而酥油炒面正好为他们提供了必要的能量。

苏毅然还用这袋酥油炒面接济了那些更为饥饿的战友。

长征途中,许多战士由于极度的疲劳和营养不足,身体状况堪忧。

苏毅然知道,有些战友的身体已经透支,若不及时给予食物和休息,他们很可能就无法继续行军。

于是,他将自己拥有的酥油炒面分发给那些最需要帮助的战士,让他们能稍微恢复体力。这袋青稞酥油炒面,也成为了苏毅然长征路上的一段特殊记忆。

解放战争时期的苏毅然与安徽的建设工作

解放战争时期,苏毅然在华北战场上活跃,为中国的解放事业作出了不小的贡献。

作为一名资深的公安干部,苏毅然在张家口担任了市公安局副局长和局长等职务,负责地方的治安工作。

在这段时间里,张家口的社会形势复杂,内外敌对势力混杂,地方的治安任务十分艰巨。

苏毅然积极参与了抗敌斗争中的安保工作,负责协调和指挥公安系统的各项任务。

由于当时局势紧张,解放军在进驻张家口后,需要确保当地的社会秩序和群众的安全。

苏毅然运用了他的行政经验,还依靠他对战局的理解和判断,处理了许多突发事件,确保了张家口的相对稳定。

随着1949年新中国的建立临近,战局逐渐向南推进。

苏毅然随部队南下,来到皖南一带。

这一时期,皖南行署和皖北行署的合并使得安徽成为了新的政治和行政中心。

苏毅然选择留在安徽,积极投身到建国初期的工作中,为地方建设贡献力量。

安徽的政治和经济恢复面临诸多困难,而治安和社会稳定是首要任务。

在这个时候,苏毅然的公安系统工作经验显得尤为宝贵。

刚到安徽时,他便开始积极参与地方政府的建设工作,逐步承担起了更大的责任。

他先后担任了安徽省公安厅厅长、安徽省副省长等职务,直接参与了地方治安的恢复与重建。

在山东的改革与发展

1960年,苏毅然调任山东,开始了他在这个省份的工作生涯。

在新的工作岗位上,苏毅然依旧保持着他一贯的工作作风——兢兢业业,脚踏实地。

他对工作充满责任感,并且总是以身作则,要求自己做得更好,时刻保持着高标准。

1977年,苏毅然被任命为山东省委书记,肩负起了更重的责任。

作为省委书记,他需要根据山东的实际情况,推动地方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

上任之后,苏毅然便开始着手推动一系列的改革举措,尤其是在教育领域,他提出了一项极具前瞻性的改革方案。

这项方案的核心理念是根据各地的实际情况,对教育资源进行合理配置,并通过教育改革促进社会整体素质的提升。

在苏毅然的主导下,山东省开始进行教育结构的改革。

他提出,“各县市保留一所较强的高中、初中,其他的通通都改为职业中学。”

这一改革措施有着深远的影响。

山东省原本以传统的文化教育为主,职业教育的发展相对滞后。

为了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苏毅然决定推动职业教育改革,让更多的青年可以通过职业教育获得一技之长,满足社会对于技术型人才的需求。

随着改革的深入,职业教育的成果逐渐显现。

越来越多的中学和职业学校开始注重技能培训,并与企业和行业建立了合作关系,为学生提供实习和就业机会。

山东的教育体系逐渐从传统的单一文化教育向更加多元化、实用化的方向发展。

除了教育改革,苏毅然在其他方面也做出了重要贡献。

山东的社会发展、基础设施建设、农业改革等各个领域,都在苏毅然的推动下取得了显著进展。

随着改革的逐步落实,山东成为了中国改革开放初期最具活力的地区之一。

与疾病斗争的坚韧

1980年代初,苏毅然的健康状况开始出现严重问题。

他先后被诊断出胃癌、膀胱癌和胆囊炎,几度接受手术治疗。

面对突如其来的疾病,他依然保持着坚强的意志,决定积极接受治疗。

虽然身体状况急剧恶化,但他始终没有放弃,依然坚持参加工作,尽力维持着日常的工作节奏。

在这一段艰难的日子里,化疗成为了他治疗的一部分,但化疗带来的痛苦也使他经历了身体上的极大折磨。

治疗过程中,化疗带来的恶心、呕吐让他几乎无法进食,身体极度虚弱。

面对日益加重的身体虚弱和痛苦,苏毅然并没有选择屈服,而是找到了一个独特的方式来对抗这些难以忍受的折磨。

每天,他都会拿出一支毛笔,坐下来静心练习书法。

书法成了他日复一日的坚持,尽管每次练字时,他的手时常因疲惫而颤抖,甚至有时候墨水不小心洒出,但他依然不放弃这项活动。

练字帮助他转移了对身体痛苦的注意力,也让他在艰难的治疗过程中保持了一个平和的心态,避免情绪的过度波动。

在接下来的三年里,苏毅然的身体状况有了明显的好转。经过治疗,他的癌症得到了有效控制,身体逐渐恢复到正常水平。

进入1990年代,苏毅然的健康状况虽然有所恢复,但长期的病痛和治疗仍然让他的身体感到吃力。

为了让自己得到更好的恢复,并将更多的精力投入到思考和指导工作上,他决定从省委书记的职务上卸任,转为山东省顾问委员会主任,进入二线工作。

尽管离开了一线领导岗位,但他依然保持着对山东各项发展的关注,并继续为家乡的建设贡献着自己的力量。

在这个新的岗位上,苏毅然依然没有停止对山东社会各方面改革与发展的支持和推动。

晚年的苏毅然选择在济南安度晚年,这座城市成为了他的新家。

在济南,他更加注重养生,努力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

他开始更加重视自身的身体状况,并且在老伴的照料下过上了更加宁静的生活。

通过健康的饮食和规律的作息,他保持了相对较好的身体状况。

苏毅然享年103岁,直到2021年去世,走过了长久而充实的一生。

参考资料:

[1]天正,谢郦.坚毅 逸然——访原山东省委书记苏毅然[J].家庭健康(医学科普),2005(6):9-10

0 阅读:5
墨渡有熊心

墨渡有熊心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