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最后有文化素养测验,要不要试试?
回想起童年时光里,隔壁王爷爷——一位饱读诗书的老人家,经常向孩子们讲述往昔的故事。
有一次,他给我们讲了河南史上的大饥荒,用到了“饿殍遍野”这个词。
当时我还年幼,对于“殍”这个字的含义一无所知,只是觉得它听起来和“跑”相似。心中暗想:这些人真厉害,都饿到那种程度了,还能到处跑。
直到成年后,我才真正理解了“殍”字的含义。
详解“殍”
读音:这个字读作“piǎo”,三声。大多数人会读作“piáo”,是错的。
“殍”,指的是饿死,这个字描述的是那些饿死了都没人收尸的可怜人。
在《资治通鉴》中,有关于“殍”字的记载,描述了因自然灾害导致饥荒,人们饿死的情况:
河东平阳大蝗,民流殍者什五六。
大地上没有一丝绿意,漫天的蝗虫如同死神的镰刀,无情地收割着庄稼。人们脸上写满了绝望,田野间,饿殍遍野,这是怎样的一种景象啊?
“饿殍遍野”
这个成语最早出现在先秦时期孟轲的《孟子·梁惠王上》中:
“庖有肥肉,厩有肥马,民有饥色,野有饿莩,此率兽而食人也。”
描述的是统治者奢侈浪费,而百姓却因饥饿而死亡的悲惨场景。
《三国演义》中有:
是岁大荒,百姓皆食枣菜,饿殍遍野。
在古代,饿殍遍野的事件比比皆是。
农业技术落后导致产量低,自然灾害如干旱、洪水、虫害等易造成粮食短缺。战乱不仅消耗粮食,还破坏生产秩序,加剧饥荒。
如:明末的时候,战乱和饥荒让饿殍遍野成为了常态。那时候的人们为了生存,甚至不得不吃土——观音土,虽然它并不能真正填饱肚子,却能给人一时的饱腹感。
这听起来是不是很疯狂?但这就是历史,残酷而又真实。
而在日本,其本身资源匮乏,19世纪30年代,日本经济遭受重创,企业倒闭、员工失业,在农村,1931年又爆发了大饥荒,百姓也是食不果腹。当时,认为通过军事扩张可以增强国家实力的思想盛行。
为了解决粮食问题、经济困顿的局面,他们选择转嫁他人,向世界开炮。作为近邻的中国,成了他们侵略的首选地,给我国人民带来了沉痛的灾难!
河南大饥荒是近代“饿殍遍野”的典型。
抗日战争期间,河南作为前线,农业生产本就受到严重影响。
1938年老蒋为阻挡日本的进军,想了个馊主意,整了出黄河决堤,造成了大片的黄泛区,水利基础设施也遭到毁坏,粮食产量锐减。
1942年,河南又遭受了百年不遇的旱灾和蝗虫灾害。
加之救灾措施不足,官员挪用救灾款项,战时通货膨胀,粮价飞涨,百姓无力购买粮食,饥荒加剧,甚至连树皮、野草,抢都抢不到!
1942至1943年间,河南饥荒导致约3000万人受灾,300万人死亡,许多人逃荒途中死亡,饿殍遍野,景象凄惨。
如今我们来看“饿殍遍野”这个成语,也可以把它看作是一种激励。
它激励我们珍惜现在的生活,去感恩我们所拥有的一切。它提醒我们,国际环境并不太平,世界上还有很多地方的人们,还在遭受战争、饥饿和贫困的折磨!
饿殍遍野,这个词儿,听起来就让人心里发毛。
“殍”这个字里,饱含了多少的悲哀和无奈,又承载着多少的历史沉重感!
它不仅仅是对过去的一种回忆,更是对现在的一种警示。和平与丰饶并非理所当然的,它是脆弱的。我们不能别忘了过去的历史,努力建设我们更加强大的国家!
文化素养测验:
你知道下边的成语吗?评论区见。
提示:表达的意思。
绝处逢生
[祈祷][祈祷][祈祷]
BLUE
饿殍枕藉😄
心海
字音按大众化的读音就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