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0家城投公司改名:50万亿城投债务暗涌!城投债务风险即将爆发

轩江说商业 2024-06-10 14:30:35

在现今的经济大潮中,有一个话题开始受到越来越多人的关注,那就是城投债务。听起来可能有些陌生,但它实际上就像一颗定时炸弹,随时可能引爆。

这城投债务的规模有多大呢?告诉你:50万亿!它可比20个恒大集团的债务加起来还要多!这可不是闹着玩儿的。更糟糕的是,这些债务并没有消失,它们只是换了个马甲,藏得更深了,但风险却一点都没减少。

最近这半年里,你听说过没有?有超过600家的城投公司都改了名字。这背后到底发生了什么呢?它们为什么要这么做?是不是在试图掩盖什么?这些问题,都让我们感到困惑和不安。

一、城投公司是干什么的?

一句话总结,城投公司的作用就是政府为了进行城市建设的而搭建的融资平台。

相较于英美国家的第一次工业革命开始,一直到近代来说,中国的发展历史是非常的短的。中国近代的发展历程应该是从改革开放开始一直到现在只有短短的40多年。

而中国却使用了这40多年就实现了英国的300多年的发展历程。创造了真正的弯道超车的世界纪录,必然在某种程度上来说就需要用到一些特殊的方法。

按照资本主义发展的逻辑来讲,一般情况下都是工业化带动城镇化。即先某一个地方设置工厂,提供大量的工作机会。于是农民到这个地方进行工业生产,逐渐就形成了城市的雏形。

但是对于中国来说,恰好相反,实施的策略是城镇化带动工业化的战略主张,即先设置城镇户口,提高城镇居民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这样去吸引更多的农村人进城务工。

从而就实现了从城镇化向工业化的迈进,那么在城镇化的先决条件下,蓬勃发展的必然是房地产行业。因为人来到城市里总是需要有住的地方的。

一方面它可以吸引高质量人才来到城镇,享受城镇的待遇,另一方面也可以为工人提供工作机会。但是房地产产业必然面临的问题就是投资成本高,投资规模大,回收成本时间长等一系列问题。

所以城投公司就应运而生,甚至也可以说是那个时期的天命之子。

早期的政府投资建设和城市规划管理都是由政府一手操办的,但是这样造成的结果就是政府决策的不透明,市场的效率不高。于是国家就想到了将投资和发展的任务分化出去的想法。

让懂行的人干懂行的事,这才是国家迅速发展的正确方式。于是在1991年成立了城投公司。

从某种意义上说,城投公司对我国的发展起到了加速的作用,而且也在某种程度上避免了诸如:贪污腐败等违规操作。钱权分立天生就在制度上有某种互相监管的作用。

而且城投公司的主要投资项目是哪些时效长、投资规模大、收益时间久的项目,很大程度上减轻了社会需要承担的风险,但是又没有让社会停滞不前。

比如说地铁这种项目,或者某一市想要建设一个工业园区。地铁可以加速这个城市的高效运转,但是地铁低廉的票价和高昂的修建成本就让小公司望而却步。

而这个时候城投公司在背后为这个项目提供强有力的支撑,毫无疑问是对城市的发展可以起到正向的作用的。当然工业园区等也和地铁的建设同理。

二、城投公司为什么要改名字

事实上债务的总体是一定的,一个公司的债务不会因为他白天叫张三,晚上叫李四,就因此消失。城投公司在背后干了那么多“吃力不讨好”的投资工作,一定会积累下来大量的业务。

既然债务不会消失,那为什么还要热衷于改名字呢?因为这样可以提升大众的信任度。银行方面的官方数据是不会被清理掉的,但是大众的记忆会清理掉。

举一个不恰当但是很合适的例子,今天李四和你借了钱,明天是张三和你借钱,你就会下意识的认为这是两个人借的钱。从而再一次把钱借给张三,但是实际上李四只是张三的曾用名而已。

虽然国家已经明确的表态政府无权给任何一个企业做明确的企业担保的。但是城投公司却是例外,因为城投公司就是政府项目的操作方,政府也在城投项目中有大量的资本注入。

比如说工业园区这个项目,城投公司兴建的过程中,政府就会给城投公司提供大量的土地支持。因为城投公司的两大盈利模式一个是政府的补贴,另一个就是项目成熟后的政府赎买。

既然政府对城投公司建设的项目进行了大量的资本注入之后,政府就必然会在后台对城投公司的项目做隐形支撑,这样的支撑并不是要违背市场的规律,更多的情况下是要进行一个对于该企业的密切监管。

不过对于城投公司好景不长的是,“5号文”的出台。本来是形成了一种相对稳定的格局,这样造成的一个必然的局面就是市场的活力很低而且缺乏创新。

虽然大量的债务积累是城投公司这种商业模式产生的必然结果,但是我们也很难保证这种城投公司会不会出什么事情。

这就好比一个人信用良好,和你借了十万块钱,他只要认认真真的工作,每个月还你五千块钱,二十个月就可以还清。而且他也是这么做的,他的工作很稳定。

这看起来并没有任何的问题,结果在还款达到十月的时候,他突然去世了。那你就一下子缺少了五万块钱,你还没有办法找别人要,这就是由于位置情况带来的风险。

虽然城投公司看起来非常的稳定,而且也在工作中产生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但是我们很难保证这些城投公司会不会在某一天突然申请“破产清算”,进而“债务重组”。

因此国家为了控制未来的风险在可以承担的范围之内,出台的:“5号文”这个政策。政策的主要内容就是规定:“只能借新还旧,不能新增融资”,以防止债务的进一步扩大。

但是城投公司要生存的,他们不能对官方进行进一步扩大规模的集资之后,只能将目光投向了民间的集资政策。他们的初衷是很好的加大投资从而产生大规模的盈利。

但是结果往往会事与愿违,正是因为他们这种盈利模式导致的就是利润薄,回收周期长。所以即使加大投资,改名之后,对于他们的债务雪球来说却只是纹丝不动,没有任何的改善。

在这里小编要给城投公司提供一些建议,其实公司改名并不能使公司的债务减少,而且随着资产透明化的角度进一步扩大。投资人在进行投资之前就很容易查出来城投公司的曾用名。

这反而会给投资人一种你有不可告人的目的的感觉,从而降低安全感。正确的做法是要寻找新的盈利模式,从而改善这种城投公司的营商环境,这样才能真正的实现降低债务的可能性。

而且城投公司也要认识到,目前的房地产行业的时代红利明显已经消失,尽量减少自己对于房地产行业的关注和大力支持。要勇敢的将自己的公司的投资目光放在其他产业上。

比如说高新技术产业,医药产业,农业等等,这都是未来国家会大力扶持的项目。想要实现中国科技的发展,在科技方面的大规模投入是必然的。

不过,为了顺应时代的潮流,城投公司也应该在这方面广泛的吸引人才,只有这样才能降低城投公司在投资业务中,因不懂专业知识,所面临的投资风险。

三、普通人如何规避城投公司的债务风险

既然我们已经了解到了城投公司必然会面临的债务危机,接下来小编想给大家介绍一下这50亿的债务对普通人究竟有什么影响,以及如何规避这种风险。

讲这个问题之前我想用许家印的例子生动形象的表现一下:2.3万亿的债务暴雷之后会给一个行业以及普通人带来什么?

很直观的我们就可以发现,那些在恒大买房的人就被坑的血本无归了。那你可能会狡辩说,我没在恒大买房子,这和我这种“普通人”没什么太大的关系。

但是许家印的倒台往往会给整个房地产行业带来巨大的冲击,从而对上下游的产业产生实际的影响。最直接的就是家具服务业,没人买房子了,那配套的家具还需要生产了吗?

然后就是房地产的上游产业,设计公司,建筑材料的订单统统都会大规模的减少。上下游的订单减少了,那对于原材料的需求也就不高了。需求不高了,消费也就会随之降低,经济发展也会因此暂缓。

所以恒大许家印的债务不仅仅是纳税人的钱被亏掉了那么简单,他的危害一定会波及到中国的每一个人,这也就是许家印被称为卖国贼的根本原因。要记住:这仅仅只是2.3万亿的债务损失。

而城投公司的债务加起来总共能达到50万亿元。这近乎是许家印债务的25倍,一旦暴雷,对于中国整个资金链的链条来说,是无法想象的灾难,一定会波及我们每一个人。

虽然说要支持国家的城投公司的这一项的制度,但是从消费者的角度出发,很难有人会愿意去购买一些高风险的资产。

在城投公司的发展过程中,风险的产生是必然,但是也要明确的分辨高风险和低风险的区别。

高风险地区的几个特征:一是城投债务规模庞大,远超地方政府的财政承受能力;二是地方经济发展滞后,缺乏稳定的财政收入来源;三是政府债务结构不合理,过度依赖短期融资等高风险融资方式。

进行投资和资产(例如房产等)购买的时候,一定要记住这个准则规避掉这些潜在的高风险。

当然文章的最后,小编希望城投公司的债务顺利解决,勇于寻找新的投资渠道,把公司未来的规划放在高新技术等领域。这样我们的祖国才会越来越好!

0 阅读:1

轩江说商业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