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局天崩,却一路做到封疆大吏

博文百晓 2024-01-18 11:24:27

在古代做官是无数普通人的最高理想,毕竟“士农工商”,只要做了官,就能改变自己的阶级,因此无论什么途径,只要能做官,就会有无数人趋之若鹜。而在古代,普通人想要做官,主要有以下几种途径:

1.科举考试:这是古代最主要的官员选拔途径。科举制度始于隋朝,一直持续到清朝末年。通过科举考试,有才能、有学问、有道德的人才得以进入官场,担任各级官员。相对于其他渠道,科举考试相对最为公平,是寒门学子改变人生的最好途径。

2.举荐:在某些朝代,地方官员或有影响力的士人可以向朝廷举荐有才能的人为官。此途径在隋唐时期较为盛行,后来逐渐被科举取代。举荐的优点是能够使得官员的来源更加多样化,及时吸纳一些没有参加科举考试或没有考中的人才,但这个途径也极易造成一些不公平的现象,比如裙带关系上位。

3.荫袭:一些官员的子孙可以通过荫袭的方式继承父辈的官职。

4.军功:在战争中,立有军功的人通常可以封官进爵。但此途径在和平时期难以实现,普通人想依靠军功封官进爵非常困难。

5.捐纳:一些朝代为了弥补财政困难,允许人们向国家捐纳钱物以取得爵位官职,让有能力的人通过购买官职进入官场。这个途径到了清朝最为流行,清朝的捐纳制度对买官的人没有任何限制,不仅地主、商人可以捐个官,甚至流氓、盗贼都可以。我们今天说的这个人物就是清朝时期通过捐官上位的。

捐官得来的职位与科举得来的不同,大多数人捐官得来的职位都是虚职闲职,品阶比较低,一般不超过五品,朝廷并不看重这些人。但今天讲的这个人就是个例外,他就是李卫。估计有不少人看过《李卫当官》这部电视剧,虽然电视剧里剧情比较戏剧化,但李卫的一生确实非常传奇。李卫年轻时,因为家境比较富裕,通过捐资获得了五品的员外郎闲职,由此进入官场。大多数捐官的人,基本上这辈子也就原地踏步了,但是对于李卫来说这才刚刚开始。

而后,李卫被任命为户部侍郎,负责管理国库事务。在管理国库期间,李卫因为不畏权贵,坚守正直,颇受雍正赏识,因此雍正皇帝登基后,李卫便开始平步青云。雍正登基后,立即任命李卫为直隶驿传道,未到任又改任命为云南盐驿道,主管云南盐政。主管云南盐政期间,他整顿吏治,清理积弊,政绩卓越。于是雍正二年便升任了布政使,主管全省财政税赋,同时兼管盐务,在云南的两年间,税收增加一倍有余。

因为政绩卓越,在盐政方面表现突出,一年后,李卫再次升任,任浙江巡抚。雍正四年,又兼任两浙盐政使。江浙盐政问题积弊已久,李卫发现浙江官盐价格高于邻近地区,导致百姓购买私盐以避税,使浙江官盐销量受阻,国库税收大减。李卫分析了问题的症结,发现私盐商是私盐泛滥的罪魁祸首,他们勾结官员,牟取暴利。为了根治私盐祸患,李卫采取果断措施,铲除了私盐商的力量,包括逮捕首恶分子沈某并予以严惩。此外,他还采取措施增加官盐销量,恢复浙江盐政秩序。最终,浙江官盐销量大增,国库盐税也大幅增加。因此,仅一年后,雍正六年李卫升任浙江总督,跻身一品大员。同时他还被授予“统管江南七府五州盗案”的权力,江南地区文武各官员都受他节制,这使李卫成为江南地区最具权势的官员。

但是,这仍然不算李卫的仕途终点,雍正七年,李卫加封兵部尚书,不久又加太子少傅。雍正十年,又被任命为署理刑部尚书。不久后李卫又出任直隶总督,与其它总督不同,直隶总督是“九大总督”之首,可以说算是权力的巅峰了。雍正离世后,乾隆继位,李卫仍然颇受重视,兼管直隶总河。但好景不长,乾隆三年,李卫就因病去世,年仅五十一岁,就此结束了他传奇的一生。

1 阅读:46
评论列表
  • momo 2
    2024-01-18 15:26

    了解[点赞]

博文百晓

简介:聊世间百态,品人生百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