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四川·资源整合丨全面推进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

四川健康 2024-06-27 15:10:19

谈到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近年来,以四川为代表的西部省份逐渐进入第一方阵。在全国医改的画卷上,四川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中国卫生杂志微信公众号近日连续推出“看四川”系列报道,翔实描绘四川医改的生动气韵、清晰轮廓和斑斓色彩。

看四川·资源整合篇——

全面推进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

四川省人口众多、地域宽广,是医疗需求大省,但优质医疗资源发展还不平衡不充分,城乡之间、区域之间医疗服务能力差距较大。近年来,在省委、省政府高位推动下,四川围绕“大病不出省、一般的病在市县解决、头疼脑热在乡镇村里解决”目标,坚持以基层为重点,以开展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为抓手,优化县域医疗卫生资源配置,提高资源使用效率,加快构建适应城乡融合发展特点、优质高效的县域整合型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保障广大人民群众就近就便享受到优质高效的医疗卫生服务。目前,全省共有137个县(市、区)推进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工作,占全省县(市、区)总数的74.9%。

高位推动

强化组织领导

高位推动定基调。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工作,印发《关于进一步深化改革促进乡村医疗卫生体系健康发展的实施意见》 《四川省建设优质高效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实施方案》两大“体系”文件,提出全面平稳推进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同时,将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写入《2024年四川省人民政府工作报告》 《四川省委常委会2024年工作要点》。

地方政府强落实。四川省建立了由地方党委、政府牵头,相关部门参与的紧密型县域医共体管委会。健全管委会组织机构、管理制度和议事规则,不定期研究、审议、推进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管理的重大事项,推动部门协调,打破政策壁垒,统筹谋划系列配套措施。如宜宾市筠连县主要领导研究审定紧密型县域医共体人才队伍建设、公共卫生中心运行、专科联盟管理和双向转诊办法等13个系列配套措施。

用好考核指挥棒。围绕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评判标准和监测指标,组织专家组开展2022年37个国家试点县(市、区)的监测工作和2023年省级评估工作,深入分析改革进程,对存在的问题及时纠偏,找准发展坐标,补短板、强弱项,着力破解难题。选取重要定量指标纳入2023年全省卫生健康重点工作评价、委市共建重点工作年度评价、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考评等指标体系,对各市(州)卫生健康委进行通报,针对性督促改革措施落地。2023年,全省符合紧密型标准的县(市、区)比例达61.22%。

立足实际

整合县域资源

推进县乡机构整合。四川省打破县域现有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架构,组建由县级医院牵头,其他若干家县级医疗卫生机构及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等组成的紧密型县域医共体。根据地理位置、服务人口、医疗卫生机构布局、医疗卫生服务能力等因素,在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内分类划片确定服务半径和服务范围。全省137个县(市、区)(拟)组建200个紧密型县域医共体。

推进乡村一体发展。四川省积极推动乡村一体化管理,根据地理位置、服务人口、服务半径等因素,优化村卫生室布局。原则上,1个行政村设置1个村卫生室,人口较少或面积较小的行政村可采取邻村联建村卫生室、巡诊等形式,保证群众原有医疗卫生服务不减少。将符合条件的公办村卫生室转为乡镇卫生院延伸举办的村级医疗服务点,实现人财物一体化管理的村卫生室达67.5%。积极推动村卫生室纳入医保定点管理,今年年底前行政村卫生室开通医保联网结算实现全覆盖。

推进服务管理同质。四川省以发展县域医疗卫生新质生产力为契机,强化“5G+医疗健康”远程应用体系建设,建立县域统一的医学检验、医学影像、心电诊断、病理诊断、消毒供应“资源共享五大中心”,实现县域内优质资源扩容下沉,推动检验检查结果互认,形成“检查在基层、诊断在上级”的格局。截至2023年年底,全省28个县(市、区)率先全部建成“资源共享五大中心”。出台《紧密型县域医共体设立管理中心参考指南》,设立党务行政、医疗管理、公共卫生、人力资源、财务运营、医保管理、药械采购、信息管理、监督管理、宣教文化“十大管理中心”,优化紧密型县域医共体运行机制,推动内部资源整合,提高行政管理效能,发挥人员配置优势,形成同质化管理体系。

真抓实干

走深走实走心

制定台账,明晰工作任务。从架构、管理、利益、服务、发展、责任六个方面细化基本改革和深化改革任务,制定下发《2023年四川省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任务台账》。各县(市、区)对照省级台账,结合自身实际,按照“一县一策”建立县级台账,不断健全完善体制机制,全面提升县域医疗卫生综合服务能力。

调查研究,破解发展难题。四川省卫生健康委将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纳入主题教育调研的重要课题,委主要领导、分管领导先后赴凉山州西昌市、攀枝花市米易县、雅安市石棉县、宜宾市江安县等地开展现场调研,通过座谈交流、问卷调查、查阅资料、数据分析等方式,深入分析建设痛点、堵点。在此基础上,形成主题教育调研报告,推动成果转化,为政策制定提供实践依据,为紧密型县域医共体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统一管理,促进提质增效。四川省积极推动有关部门协同突破政策瓶颈,省卫生健康委、省委编办、财政厅、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省医保局、省中医药局联合印发《四川省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八统一”管理指导意见》,在编制、岗位、人员、经费、管理、财务、药物、信息八个方面推行统一管理,进一步优化紧密型县域医共体运行机制,推动县级医疗卫生机构的技术、人员、管理和服务切实下沉到乡村两级。

统筹使用,推动人员流动。四川省完善编制岗位设置、绩效工资管理、职称自主评聘等机制,推动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内人员能上能下、合理轮岗、有序流动、统筹使用。2023年,82个县(市、区)开展“县招乡用”,76个县(市、区)开展“乡聘村用”。

多点发力,畅通转诊渠道。四川省制定了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内部转诊、医共体之间转诊及县域向外转诊管理办法,对乡镇分院上转的患者优先安排入院治疗。制定县域慢性病服务包,将医保门诊统筹基金打包使用。如雅安市石棉县利用信息一体化优势为“两病”患者制定医保服务包,提供慢性病日常管理、处方点评、数据监测、线上指导等服务。

多措并举

工作成效显现

县医院水平显著提升。目前,全省90家县医院纳入国家“千县工程”,数量居全国第三;45家县医院建成“急诊急救五大中心”;17家县医院建成“临床服务五大中心”;县医院创建省级临床重点专科715个。2022年,国家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试点县(市、区)牵头医院出院患者三四级手术比例达57.08%,较2019年增加18.15个百分点。

基层服务能力显著增强。目前,全省达到“优质服务基层行”活动能力标准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占比超过80%;创建270家社区医院;建成302个县域医疗卫生次中心,35.1%的次中心达到二级综合医院水平。2023年,基层门急诊人次、入院人次较2022年分别增长3.6%、17.3%,CT、DR、彩超配置基本实现全覆盖。

人才队伍更加稳定。2023年,全省基层卫生人员数量达31.57万人,较上年增加5.03%;培训合格的全科医生数量达3.13万人,较上年增加0.63万人;基层全科医生数量达2.35万人,较上年增加0.41万人;乡村医生中执业(助理)医师占比为28.23%,较上年提升5.26个百分点。

医保资金回流明显。2022年,国家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试点县(市、区)医保基金县域内支出率达63.06%,较2019年增加12.84个百分点;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医保基金占比达17.77%,较2019年增加4.36个百分点;住院费用实际报销比达61.14%,较2019年增加10.19个百分点。群众就医负担进一步减轻。

下一步,四川省将吸收借鉴各地先进经验、优秀成果,取长补短、融合提升,持续深化“八统一”管理,推动实施“县级医院能力提升”“基层服务能力达标”“基层基础设施补短”“基层关键设备升级”四个三年行动,扎实推进县域资源共享、急诊急救、临床服务相关各大中心的建设,着力提升县域整体服务能力,为促进城乡医疗卫生发展一体化作出新的贡献。

来源:中国卫生杂志

0 阅读: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