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巷烟火繁华”系列报道5|老王军屯锅盔:幸“盔”有你情满四季

太原日报 2024-07-05 07:23:40

王新文为顾客打包了一份锅盔。

王新文正在烤制锅盔。

刚出炉的锅盔。本版摄影 张澍宏

30年来,忻州汉子王新文在桃园二巷的身份始终是“卖锅盔”的。这些年,他改良配方,锅盔里加了牛肉、猪肉,支付方式由现金变为电子支付,顾客从街坊小孩变成走路生风的白领……无论外界如何变化,王新文制作锅盔的传统手艺始终没有变:他像30年前一样,揉面、分团、擀皮、起酥、放馅儿、做锅盔、烤锅盔,整个过程一气呵成,锅盔外酥内软,肉香飘溢。

一根擀面杖,一块油浸的案板,一个大面缸和一个烤炉,这就是他制作一个香喷喷的锅盔用到的全部工具。尽管工具简单,却丝毫不影响锅盔的经典味道,顾客络绎不绝。这个小小的锅盔店,是王新文一家的生计来源,也是人们对桃园二巷美食街的共同记忆。时间在这里缓缓流淌,面对日复一日的劳作,已经50多岁的王新文依然保持着年轻时的精气神,只因为品尝过曾经的苦,方知如今的甜。

积攒人脉 扎根太原

王新文,来自忻州市阳坡乡魏家沟村。10岁那年,父亲突然离世,本就贫寒的家庭又失去了顶梁柱,生活变得异常艰难。

1984年,王新文在村口拦下一辆开往太原的拉煤车,只身前往太原谋生活。他在大东关一家副食批发部找了份苦力活,推车给客户送饮料。“那儿管吃管住,虽然只能睡在仓库,但只要能遮风挡雨我就满足了。”王新文回忆说。他每天早上6时出发,推着装满40多箱饮料的推车,从大东关走到义井菜市场,直到晚上7时才能回去。这份工作虽辛苦,但也有所得,他结识了不少客户,为日后创业积攒了人脉。“我还收获了爱情,认识了妻子,那时候她在批发部当库管。”王新文脸上露出了笑容。

5年后,王新文开始尝试做点小生意。他从那家副食批发部赊账进货,然后再把货品批给零售商,从中赚点差价。一年下来,他赚了点钱,也积累了一定的经验。

1990年,桃园二巷正好有个熟肉门店转租,王新文便租了下来。一年后,熟肉店扩大了一倍,增加了鲜肉区。王新文说:“二巷只有我一家卖鲜肉,一进腊月门,人们就排队买肉,一天最多卖20头猪。”王新文的生意越来越好,生活条件也得到了改善。1994年,王新文结婚了,在二巷附近租住了一间面积为10平方米的小平房。房子虽小,可他终于有了自己的小家庭,生活从此安顿了下来,心里也踏实了。1996年,儿子出生了,给他带来了新的希望和动力。

四川求学 原址开店

随着时间的推移,二巷周边环境开始发生变化,在距离二巷几百米的地方陆续开了超市,他的肉店生意越来越难做了。王新文不得不思考,做啥好呢。

那时候桃园二巷人气很旺,沿街两旁,面皮、麻辣烫、羊肉串一字排开,店铺林立。有一天,一位顾客不经意间向他提了一嘴:“麻辣烫和锅盔是绝配,为啥二巷没有卖的呢?”王新文一听:“对呀,我咋没想到卖锅盔!”经过一番打听,得知四川成都彭州军屯镇的锅盔最出名。他便只身一人前往求学,“那个镇有四五十家锅盔店,家家自称最正宗。”王新文犯了难,他每天在镇上转悠,观察哪家店的生意好,品尝哪家锅盔做得好吃。经过几天的考察比较,他最终选择了“周锅盔”,交了2000块钱学费,开始了两个多月的学习。他吃住在店里,勤学苦练,渐渐掌握了其中的精髓。

那段时间,王新文不仅学会了锅盔制作,还深入了解了军屯锅盔的文化和历史,相传三国时诸葛亮命大将姜维率部在今四川彭州市军乐镇休养屯垦、牧马练兵,“军屯”由此而得名,锅魁就是当年军中干粮逐渐演变而成。

1994年4月,王新文学成归来,将肉店改成了锅盔店,起名“老王军屯锅盔”。起初,王新文完全按照师傅的做法烤制锅盔。然而,顾客却不买账:“麻椒味儿有点重,吃不惯。”他意识到,正宗四川锅盔的口味原汁原味挪到太原有点“水土不服”。于是,王新文调整配方,减少麻椒用量,添加花椒、大料等30余种调料丰富口感。他反复尝试,配出了适合太原人口味的配方,一做就是30年。

在制作锅盔的过程中,王新文对原料的选择很讲究。他说,不同季节需要不同温度的水和面。“夏天使用15℃左右的水,冬天则用80℃左右的水,以控制面团的发酵速度和质地。面粉只用‘五得利’高筋富强面粉,要手工现和。”在馅料的选择上,他同样精益求精,每天亲自去市场挑选五花肉和前腿肉,按一定比例混合,保证肉馅鲜美不油腻。

曾经来买锅盔的小学生现在已经结婚了,有了自己的孩子,又带着自己的孩子来买锅盔。寒来暑往,四季更迭,小小的锅盔已经陪伴这条充满烟火气的小巷走过30个春夏秋冬,见证了几代人的生活日常,承载了几代人的美食记忆。说起这些,王新文的妻子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跟着老王做了30年锅盔,大家爱吃,我做得有劲!”

兢兢业业 收获幸福

早上8时,老王军屯锅盔店里飘出阵阵香味儿,王新文又开始了一天的忙碌。只见他将面团分成坨,每一坨拉长往案板上一摔,“哒”的一声,面团变成长条形,再将每一个长条用手力擀开并压平,动作熟练而有力。接着他将油酥抹在面皮上,卷起来擀开,再将肉馅涂抹在一个个面皮上,卷起来,压成圆形下锅,整个过程不足一分钟。

锅盔放入烤箱,不一会儿就变得金灿灿。“以前店里用的是煤气炉,做好的锅盔要放在炉内翻烤,让锅盔‘去油’,这一步很关键,也是锅盔香酥脆的秘诀。”王新文说,去年桃园二巷全部改造为电炉子,这个步骤就改在电烤箱里进行了。

王新文早出晚归,每个锅盔里,都饱含着他对好日子的期待。2000年,为了孩子能上好学校,王新文买了房。如今,儿子不仅如他所愿考上大学、考上研究生,还出乎他预料地成为一名老师。今年,他还给儿子办了婚事,日子真是芝麻开花节节高。婚礼当天,桃园二巷的很多朋友都去祝贺,他们帮忙布置场地、准备酒宴,让王新文觉得心里暖暖的。那一刻,30年来的艰辛和汗水,困难和挑战,都如此微不足道。

又来客人了,王新文笑着忙碌起来,又一锅美味的锅盔出炉,空气中飘来了熟悉的味道,溢满了幸福。

记者 马向敏 贾新菊

见习记者 罗琳

记者手记

市井小巷,聚拢起是烟火,摊开来是人间,既有平凡人家的柴米油盐,也有小店主人的梦想和未来。在桃园二巷这条充满烟火气的老街,我们采访了徐文林香酥饼、杨老二猪蹄、一品寿司、姬小伙酸辣粉、老王军屯锅盔5家小店,他们开店时间不同,售卖美食各异,但都心怀梦想,相信奋斗是通往未来的钥匙,相信汗水会凝成智慧,迎接美好生活。他们以做美食开启自己的生活旅程,不断抵达日常生活的幸福时刻,也为这座城市带来了活力,带来了挥之不去的乡愁和记忆。太原晚报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