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胜新赛道澎湃新动能——新质生产力助推福州高质量发展

福州日报 2024-06-18 10:01:11

新质生产力,是中国经济大海中强劲涌动的一股新浪潮。

推进传统产业改造提升,以新技术激发新活力;抢抓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机遇,用新产业布局新未来……仲夏时节,行走在榕城大地,工厂车间的每一声轰鸣、科研院所的每一项成果,一项项扎实的举措、一个个鲜明的变化,共同折射出有福之州的创新活力。

近年来,福州立足产业基础、资源禀赋,坚持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因地制宜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催生更多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为加快建设现代化国际城市贡献力量。

帝视科技AI视觉技术在行业领先。记者 池远 摄

转型升级

福州制造迈向“福州智造”

何谓新质生产力?福清企业用“一片玻璃”,给出专属于自己的回答。

“一片安装在时速600千米磁浮列车上的玻璃,即使1千克铝弹以720千米/小时的速度撞击上去,也不会破裂;L3级别的智能汽车,至少要安装20根天线,但5G天线玻璃可‘隐藏’天线,同时可靠性、稳定性增强,信息传递速度最快达到800兆/秒。”福耀玻璃工程研究院院长郑明生说。

走进福耀绿色智慧工厂,玻璃从原片到成品所需要的搬运、排片,再到物流装箱,全交给工业机器人完成。1987年,福耀集团创立时,员工们很难想象,当时简陋的车间,如今能发展成科技感十足的智能车间。现在的福耀集团,3万名员工共拥有2229台工业机器人,密度达每万名员工743台——这一数据,几乎是国内平均水平的两倍,而且超过新加坡、德国、日本等发达国家。

在新型工业化道路上,“智改数转”(即智能化改造和数字化转型)正成为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新兴赛道。以入选全国首批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试点城市为契机,福州聚焦棉纺、针织、电子、汽配等四大行业,力争到2025年底前超530家重点企业完成数字化改造,辐射带动不少于300家细分产业企业完成数字化改造。

放眼福州,新质生产力的发展热潮正加速从龙头企业涌向产业链企业。从“做一根尼龙绳”起步,恒申集团四十载坚守实业,以产业链为纽带,上下延伸突破,打破技术受制于人的局面,成为全球最大的己内酰胺供应商,拥有不可替代的市场竞争力和行业话语权。恒申集团董事长陈建龙说,创新“链式发展”是恒申成功的秘诀,“纵向上,集团建链延链,在业内率先打通上下游8个环节的完整产业链;横向上,在省内首创‘政府+企业’管理模式,打造全球最具竞争力的‘尼龙6+新材料’一体化产业园”。

恒申集团所在的长乐区,其纺织行业在中国纺织行业年工业总产值超千亿产业集群地区中排名第一。从石化化纤原料到化纤、棉纺、针织、染整、服装、纺织机械等,长乐拥有全国最完整的纺织产业链。2023年末,长乐纺织行业完成规上产值1627.87亿元。

近年来,福州扎实推进新型工业化,着力扶引大龙头、培育大集群、发展大产业,全面推进工业(产业)园区标准化建设,深入实施产业链“链长制”,2023年全市签约落地重点工业产业链项目186个,总投资1488亿元。在恒申、京东方、万华、中景等链主企业带动下,福州市实现“锦纶6”、平板显示、聚氨酯、聚丙烯等产业链完整布局,质量优、效率高、动力强的现代产业体系加快构建。

向新发力

让实验室“牵手”生产线

当前,随着人们生活水平逐步提高,血压、血脂、血糖“三高”现象日益增多。如何帮助降“三高”?福建农林大学食品科学学院刘斌教授进行了积极探索。

“我们把海中藻类和陆上灵芝有关成分提取后,研发出灵芝螺旋藻胶囊,这种新型保健品可以辅助降血糖。”刘斌说。目前,产品已经完成动物学、卫生学和毒理学实验,及人体试食实验,刘斌正在撰写报告,待国家市场监管总局审批后即可依托生物科技企业进行规模化生产。

高校科研成果走出实验室,走向市场,推动形成新质生产力,源于市科技局联合市工信局、福建海峡技术转移中心等部门开通的“成果转化直通车”。2021年以来,“成果转化直通车”依托“福州市科技成果转化公共服务平台”APP,汇聚35所在榕高校和11所异地高校以及科研机构的科技成果信息,目前已发布科技成果2770项,技术需求233项。全市技术合同数量和成交额由2020年的4449项、59.36亿元跃升至2023年的9239项、105.1亿元。

高校资源转化为发展优势,福州高新区企业更有发言权。在前不久高新区举办的成果对接活动中,中国科学院海西研究院展示的9项科技成果,让福建天蕊光电有限公司科研人员刘晓静找到了合作方向。

“合作成果超出预期,项目正准备验收,进入产业化进程。”刘晓静说,与科研院所的专利成果对接,大大减少了企业研发成本和时间,能帮助企业尽快抢占市场份额。

近年来,福州高新区深化“榕创汇”科创专项行动,积极发挥毗邻福州大学城和科研院所优势,当好“科技红娘”,为成果转化牵线搭桥。去年,仅福州大学就有34项专利成果转让给福州高新区企业,形成并发展新质生产力。

同样坐落于福州大学城的闽都创新实验室,已成为我市高端科研创新平台。由市政府牵头,依托中国科学院福建物构所、福州大学共同建设的该实验室,创立5年来,已突破关键核心技术80多项,落地转化创新成果62项;2022年8月创立的东方电气(福建)创新研究院,打造了全球首个海上风电无淡化海水直接电解制氢示范工程。

截至目前,全市拥有省级以上重点实验室(国家级3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国家级4家)、技术转移服务机构(国家级8家)、新型研发机构等共419家,成为推动福州形成新质生产力的重要引擎。

逐“质”前行

让人才与城市“双向奔赴”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在发展新质生产力过程中,从传统产业到新兴产业、未来产业,从科技创新到工程建设,需要高素质创新人才的鼎力支撑,也需要高技能人才、能工巧匠、大国工匠将顶层设计变为现实。

“要创业,去福州。”2018年,在美国学习、工作了近20年的上海人王坚选择回国创业。出乎很多人意料的是,他把创业地点,选在了福州。

作为福建省引进高层次人才(海外B类)、福建省百人计划、国家级专家,王坚回国后创建了福建清云环境系统科技有限公司,以环境工程为立足点,专注大数据在人居环境中的应用。

创业的路并非一帆风顺。但福州助力创业起步的力度令王坚印象深刻:人才补贴、房屋补贴等快速到位,为企业科研减轻负担。除了政策,组织部门积极联系合作单位,帮助企业开拓市场。

帮助创业的小树苗成长为参天大树,这在福州蔚然成风,无数前行者深有体会。

“85后”海归博士高钦泉,看中初具规模的福州软件园、完善的上下游产业、优厚的人才补贴,“落子”福州,和英国帝国理工大学的同学创办了福建帝视信息科技有限公司。8年时间,帝视科技已成长为全省人工智能领军企业。

王坚和高钦泉,是海归高层次人才在福州创业的缩影。近年来,福州渐渐成为人才集聚高地,已吸引26.3万名高校毕业生来榕,连续3年蝉联“全国最佳引才城市”。

福州,凭什么吸引人才?

这里有一批引才机制。榕创嘉年华、留学人员创业大赛、“侨智汇”无人机大赛……福州提供舞台,让人才尽情展示,吸引科技人才来福州创业。利用“好年华 聚福州”系列品牌、国际人才港建设,不断吸纳人才来榕投资兴业、创新创业、筑梦圆梦。同时,构建了“1+1+N”人才政策体系,覆盖全领域和各层级、动态更新的“横纵一体”格局,体现城市吸引人才的满满诚意。

这里还有齐全的人才服务。今年4月,福州出台措施,针对人才融资难点痛点,设立20亿元人才专项贷款额度,为民营经济人才建立人才科创成果库,加大对本地优质科创产品的宣传推广,促进“榕产榕用”。与此同时,福州不断完善人才住房、医疗、子女就学、金融支持等服务保障,打造“一站式”一体化人才综合服务平台,厚植近悦远来的人才生态。

近悦远来,才聚榕城。一大批人才正义无反顾地和福州这座城市实现“双向奔赴”,为加速发展新质生产力注入澎湃动能。(记者 颜澜萍 张铁国 林晗)

0 阅读: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