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安的死到底与慈禧有没有关系?

太宗悦史 2024-06-19 14:58:58

咸丰十一年,清朝发生“辛酉政变”,原本咸丰任命的八位辅政大臣载垣、端华、景寿、肃顺、穆荫、匡源、杜翰、焦祐瀛全部栽在慈禧的手里,其中肃顺、瑞华、载垣全部被处死,其余的要么被充军,要么被革职。

随着这八位辅政大臣的消失,朝廷的权力自然就空了出来,毕竟当时的同治年仅六岁,指望一个六岁的孩子处理朝政是不可能的,要不然咸丰也不会设置辅政大臣。

那么这个空白由谁来填补呢?由慈禧、慈安。

慈禧是同治的母亲,这一点大家都知道,而慈安是谁呢?慈安是咸丰的皇后。

原本同治的年号并不是“同治”,而是“祺祥”,但后来为什么改成“同治”呢?因为这个“同治”指的是慈禧、慈安两大太后同治天下。

但为什么到后来只剩下慈禧一个人了呢?当然是慈安已经去世,不过有一定的可能,慈安是死在慈禧手里的。

光绪七年三月十日,皇宫里传出一则消息,那就是有人去世,但由于当时是晚上,皇宫实行宫禁,没有皇帝的命令,大臣是进不了宫的。

因此,他们只能聚集在宫外面等待天亮,准备看一看宫内到底是发生了什么事情。

难不成他们不知道宫内发生了什么事情吗?不知道,因为给他们传递消息的,并不是官方渠道,而是私人渠道。

当时大臣们聚集在皇宫外面,肯定会进行讨论,讨论的话题当然是去世的人到底是谁,大部分的大臣都认为是慈禧,为什么这么说呢?

因为慈禧在这之前患上血崩,而血崩涉及到女性的私密部位,御医不好过多的询问,既然如此,也就无法对症下药。

那么他们是怎么治的呢?头疼的话,那就下头疼的药,脚疼的话,那就下脚疼的药,肚子疼的话,那就下肚子疼的药,反正就是哪里有问题就治哪里,将血崩这个问题抛开不谈。

倘若将来出现什么问题,追查起来也好有个说法,反正他们都在对症下药,虽然对的这个症不是根本。

这正是历代宫廷御医的弊病,治好了,他们没有任何的功劳,但要是治出了问题,他们就要担责,因此,在个别的时候,他们连民间的普通医生都不如。

经过这一群“庸医”的治疗,慈禧的病是一天比一天重,后来根据将慈禧病治好的医生薛福辰所述,当时的慈禧已经面无血色,憔悴得不成样子,这也是为什么当时的大臣一致认为是慈禧去世。

而那位将慈禧病治好的薛福辰并不是宫内的医生,而是民间的医生。因为慈禧眼看着就要驾鹤西去,而御医明显已无作用,不得不从民间挑选。

三月十一日凌晨,皇宫的门缓缓打开,群臣终于能够入宫,而他们得知的消息令他们非常不可思议,因为去世的人不是慈禧,而是慈安。

要知道,慈安在这之前虽然也患病,但只是小感冒而已,怎么可能会去世呢?也怪不得左宗棠发牢骚:“昨天看到东太后的时候还好好的,为什么今天就去世了呢?”

当时群臣并不止左宗棠一个人有这种疑问,其他的人也有疑问,只不过不像左宗棠这么耿直,直接说出来。

而慈禧作为第一受益者,当然是第一受怀疑对象,因为慈安去世,他即可以独自掌握大权,那么慈安到底是不是死在慈禧手上的呢?有很大的可能。

慈安与慈禧是两种性格的人物,慈安相比于慈禧更加倾向于封建社会的女子,说的简单一点,就是懂得什么叫做规矩。

而慈禧就不同,她根本不懂什么叫做规矩,咸丰有的时候会将朝政交由慈禧处理,为什么交由慈禧处理呢?因为他忙于喝酒,又或者吸食鸦片。

如果换成慈安就会进行劝谏,而她呢?直接将奏折拿过来,举起手就批,这时已经可以看出慈禧有权力欲望,而从后面她的所作所为来看,这种权力欲望不但有,而且是相当的强烈。

辛酉政变的主要策划者就是慈禧本人,而后来她又主动提出垂帘听政,无一不在说明她对权力的渴望。

而对权力渴望的她,又岂会甘愿有人制衡?

当时慈禧、慈安虽然看似平等,但实际上并不平等。慈禧能够当上太后,靠的是同治,而慈安能够当上太后,靠的是自己皇后这一身份,单论这一点,慈禧就比不过慈安。

而这种不平等从称呼上也可以看出,慈禧叫作西太后,慈安叫作东太后,而当时以东为尊。

正是因为慈安的存在,慈禧并不能够独自做主,但凡大事要事都必须要请示慈安,更何况两个人在个别时候还有矛盾。

举行咸丰葬礼的时候,慈禧打算以后宫第一的姿态参加,但是呢?慈安却坚决不允许,毕竟慈禧今天敢爬到她的头上,明天说不定就敢挖个坑将她埋在里面。

两人争执不下,只能找专门负责礼仪的礼部,而礼部给出的方案是,后宫第一非慈安莫属。

这一次,慈禧已经败下阵,但是在光绪六年东陵祭祖的时候,慈禧又因为礼仪的问题与慈安产生争执,结果当然还是一样斗不过慈安。

慈安的存在时时刻刻都在提醒慈禧,你不过是一个靠儿子起家的妃嫔。

所谓的礼仪之争,实际上是权力之争,慈禧想要借助礼仪压住慈安的风头,但是慈安却坚决维护自己的地位。

有的人或许好奇,慈安不是对权力没有那么渴望吗?为什么还要与慈禧作对呢?这不是对权力渴不渴望的问题,是原则的问题。

她慈安原本在地位上就高于慈禧,凭什么要屈居于慈禧之下?

慈安争一争礼仪也就算了,就连自己的儿子娶妻一事都要插手。

一般情况,封建王朝的皇帝娶妻都得需要太后的同意,清朝也是如此。

在同治娶妻一事上,慈禧看中的人选是富察氏,原因很上不了台面,那就是富察氏年龄小,容易掌控。

而慈安看中的是阿鲁特氏,她为什么看中阿鲁特氏呢?因为阿鲁特氏知书达理,更加重要的是已经有独自处理事情的能力,是一个当后宫之主的苗子。

最后同治娶的是谁呢?娶的是阿鲁特氏,因为慈禧是为自己的私欲考虑,而慈安是是为同治考虑。

而紧接着发生了一件事,更是引起慈禧的愤怒,这件事就是安德海之死。

安德海是慈禧的亲信太监,当年辛酉政变发生之前,辅政八大臣就已经意识到慈禧有夺权的可能,特地将她与京城隔绝起来。

慈禧作为贵妃为什么不在京城呢?因为英法联军攻打京城,慈禧跟随咸丰到热河躲避战乱。

但还是被慈禧找到了可乘之机,她利用安德海犯错,将安德海狠狠地打了一顿,然后将安德海押解到京城,一撸到底,成为一个打杂的太监。因此慈禧才能够与京城的恭亲王提前通好气,这才导致辅政八大臣还没有到达京城,就已经全部被抓起来。

毕竟他们只是辅政大臣,手中并没有兵权,更何况,面对突如其来的打击,他们就算有兵权,也来不及调动。

安德海原本就是慈禧的贴身太监,现如今又立下如此大功,慈禧又岂能亏待他?

不但赏赐给他六品顶戴,还赏赐给他上千两的银子,当然最重要的还是信任。

慈禧将自己居住的长春宫交给他全权打理,有什么好东西第一时间想到的就是他。

而他仗着慈禧宠信,在朝廷里大受贿赂,甚至一个太监竟然敢在京城最大的酒店大摆宴席,迎娶一个名为马赛花的十九岁美女。

群臣一个个都对他咬牙切齿,同治也对他咬牙切齿,群臣对他咬牙切齿可以理解,毕竟他就是一个太监,凭什么如此风光,而同治对他咬牙切齿,就很难理解,毕竟就算给他再大的胆子,他也不敢去得罪同治。

既然如此,同治为什么要对他咬牙切齿呢?因为当时慈禧连三十岁都不到,而又整天与安德海黏在一起,难免会有各种各样的传闻,而作为儿子的同治当然是不可忍受的。

像这种事情,找慈禧对质那是不可能的,只能将安德海找来大骂一顿。却不曾想,他大骂了安德海一顿,紧接着就被慈禧大骂了一顿,原因就是他大骂了安德海一顿。

作为一个皇帝,竟然连骂一个太监的资格都没有,可想而知同治是有多么的愤怒,他愤怒到了什么地步呢?捏一个泥人,将安德海的名字贴上去,对着这个泥人就是一顿打。

同治举行大婚,自然要准备大婚用的龙袍,而生产地点是在江南,慈禧将这件事情交给安德海处理。

要是换成一般的太监,或许就不敢答应,毕竟清朝为了防止太监干政,特意规定太监不能离开京城,但是嚣张跋扈的安德海又岂会在意?

他以为没有人能奈何得了他,却不知道他这一走就是永远,因为同治已经在暗地里准备要他的命,当然仅凭同治一个人是不可能做得成此事的,还需要有慈安的支持。

慈安对此肯定是支持的,毕竟安德海的存在已经破坏到了祖宗家法。

于是在安德海经过山东济南的时候,同治下了一道命令给山东巡抚丁宝桢,要他杀死安德海,一代权监就此命丧黄泉。

必须要说的是,安德海这一路上可没有闲着,一直打着慈禧的名义大耍威风,收受贿赂。

而慈禧对于安德海之死知不知情呢?在安德海死之前并不知情,在安德海死后才知情,毕竟她要是提前知情的话,事情岂能够顺利的执行下去。

安德海的死提醒了慈禧一个问题,那就是她做出什么重要决策,都要问过慈安,而慈安做出什么重要决策,并不需要问过他,倘若慈安要对自己动手的话,那岂不是手到擒来?这无非加强了慈禧对慈安的忌惮程度。

正是因为慈禧与慈安有着种种矛盾,才会产生慈安是死在慈禧手上的传闻,而当时发生的种种事情,都对传闻进行了佐证。

第一、按照规定,但凡皇帝、皇后、皇太后身体出现什么问题,御医开出的药方内容是什么,军机大臣、御前大臣是一定要知道的,毕竟他们都是皇帝最信任的人。

而当时的情况是,慈安的药方他们一概不知,直到慈安去世,御医才缓缓来迟,将药方的内容拿给他们看,而至于其中的内容是真是假,谁都不得而知。

第二、太后去世这种大事情,群臣都能够第一时间得到确切的消息,但是慈安是在十日去世,而他们直到十一日才知情,这期间发生了什么?

第三、皇后、皇太后去世,按照规定,娘家人都可以看一看遗容,但是在当时慈禧却并没有下这一道命令,她是在害怕什么?

总而言之,虽然没有实质性的证据说慈安是死于慈禧之手,但是一件又一件的事情都在指明慈安是死于慈禧之手。其实这也正常,毕竟像这种上不了台面的宫廷秘事,向来都是靠着证据推测,而关于慈禧有没有杀慈安,相信看到这,也已经有自己的判断。

参考资料:《清史稿》、《慈禧全传》、《细说清朝》

0 阅读:4

太宗悦史

简介:历史中有我们的人生,有我们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