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什么逆案?竟使雍正泪洒当场,到头来竟然还放过首恶

太宗悦史 2023-11-20 13:03:08

01

雍正六年九月二十九日,地点:西安的川陕总督衙门,时间:晚上八点左右,人物:川陕总督岳钟琪、普通百姓张倬。

他们两个的身份相差如此之大,更何况当时已经是下班时间,整个衙门空无一人,他们在衙门干嘛呢?磕头起誓。

一个总督跟一个普通百姓磕头起誓,这不是开玩笑吗?

要知道,就算岳钟琪要他命,都是一句话的事情,他有什么资格值得岳钟琪跟他磕头起誓?

其实岳钟琪也不想跟他磕头起誓,但这个头要是不磕的话,恐怕九族都保不住,这个头不是为了他磕的,是为了他的九族磕的。

02

九月二十六日的中午,前往总督衙门上班的岳钟琪,突然间发现一名百姓向他这个方向奔跑而来。

这一名百姓的手上拿着一封书信,如果不出意外,应当是告状书。

因此,岳钟琪叫他的手下将这一封信给他拿过来。

但当这封信到他手里的时候,当即愣了一下,因为这封信的信函上写着五个大字“天吏大元帅”。

无论从哪个方向去想,这五个字都联想不到任何的案情,因此可以肯定这一桩案情不是一般的案情。

但至于是什么案情,他当时也无法确定。因此,快速前往总督衙门打开信封一看。

这不看还好,一看吓得他浑身冒汗,因为这是一封逆书,其中的内容主要分为三大部分。

第一部分是诋毁清朝,第二部分是雍正的十二大罪,第三部分是他应当起兵,而不是助纣为虐。

按道理来说,他又没有反清的想法,只需要将这封信以及那个人交给雍正不就了结了吗?为什么还会吓出一身冷汗呢?这就要说到他当时的处境。

首先,岳钟琪是岳飞第三子的直系后裔,他的这一层身份要是在其他朝代,那一定是响当当,但可惜是在清朝。

要知道,岳飞抗的金,就是满清的先祖。

而岳飞又写了一首名为《满江红》的诗,其中有一句是“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可想而知他的身份敏感到什么程度。

其次,身份如此敏感的他竟然官居川陕总督,手握三省兵权,整整十几万大军,任何事情他都得战战兢兢。

最后,将他一手提拔起来的人是年羹尧。要知道,年羹尧可是整整有九十二条大罪,这放在整个封建王朝的历史上都是极其罕见的存在。

正是因为他的处境不佳,再加上川陕总督这个位置在此之前基本上都是满人担任(重要),嫉妒他的人是不计其数,但凡露出任何把柄,那群人都会如同群狼一样一拥而上,别说他一个人,恐怕九族都得搭进去。

这也是为什么他对谋逆之事相当敏感,早在雍正五年就已经有所体现。

这一年,成都的街道上突然出现一名蓬头垢面的大汉,这名大汉边跑边喊:“岳公爷要谋反”,而当地的官吏当即就将其抓起来。

经过审问,此人出自重庆长寿县,名为卢宗汉,是一名疯子。

按道理来说,他只需要上书辩解一次即可,因为审案的不是他,是四川堤督黄廷贵,当地又有满人官员为此案作证,但他还是上了两次书。

原本此案已经了解,但他试图重新掀开此案,要求将这名疯子拉到北京,好好审问,做到彻底水落石出。

雍正也知道他是什么想法,因此安慰了他一番,这一桩案件就不了了之。

“经此一番,川陕流言也必息矣,朕再留心看,如果都中或他省,或川陕流言仍不息时,二三年后我君臣再斟酌。”——《雍正朝汉文朱批奏折汇编》

现如今又冒出一桩案件,这一桩案件又恰好与谋反有关,他要是私自处置的话,后果可想而知。

因此,他当即将官居陕西接察司的满人硕色找过来,与他一同审理此案。

结果只是得知这一名投书的百姓名为张倬,其余的一概不知。

其实这也正常,因为就连雍正都已经预料到他敢如此行事,肯定不是怕死之辈,因此要采取较为柔和的方式。

这个较为柔和的方式就是与他磕头起誓,也就是答应与他共同谋反,于是就出现了开头的那一幕。

当然,这一件事情他已经跟雍正报备,要不然到时候有口都说不清。

03

按道理来说,类似于谋反这种大事件,单单一次磕头起誓是不够的,还要付出实际行动,就比如杀一两个满族官员。

这样一来,大家都没有了退路,但是他仅仅只是因为一次磕头起誓就将所有的事情全盘托出。

他的名字并不是叫作张倬,而是叫作张熙,来自于湖南安仁县。

而他此次行动是受到他老师湖南永兴县曾静的指使,他们都共同崇拜一个人,这个人就是浙江崇德县的吕留良。

吕留良的人虽然早在康熙二十二年就已经去世,但是却留下了不少著作,他们的反清思想主要来源于他的著作。

吕留良到底是何人?为什么已经去世,影响还这么大呢?

吕留良祖上历代在明朝为官,而他过目不忘,从小负有神童之称。

按道理来说,类似于他这种人物,将来一定是朝廷大官,但他却在康熙五年,康熙十七年,康熙十九年,三次拒绝应试,以至于被革除功名。

但他似乎觉得还不过瘾,毕竟象征着清朝百姓的金钱鼠尾还在,于是在吴山县妙山出家为僧。

虽然他的人已经出家,但他的著作从未停止,其中的主要论调就是夷夏之别。

04

既然知道了这桩案件的来龙去脉以及参与人数,那么就要开始行动,而这一场行动可谓是声势浩大。

因为参与的人有浙江总督李卫、两江总督范时绎、湖南巡抚王国栋,钦差大臣海兰。有的人或许察觉到一个问题,那就是大题小做。

因为吕留良就是一个死人,况且他生前从未组织过任何反清活动,此次的目标是他的后人。

而曾静、张熙就是两个读书人,任凭他们有滔天的本事也掀不起什么风浪,一位巡抚就可以将他们绳之以法。

但为什么要闹出这么大的动静呢?因为严重伤害到了雍正。

逆书中关于雍正的十大罪是什么呢?是逼母、弑兄、谋父、屠弟、好杀、贪财、嗜酒、好色、怀疑诛忠、好谀任佞。

如果真的是如此,雍正就是一个十恶不赦的皇帝,但真的是如此吗?明显不是。

只说一点就足以证明:雍正在位十三年,但他每一年的假期仅仅只有不到十天的时间,火耗归公、官绅一体当差,一体纳粮、摊丁入亩,都是他那个时期的产物。

既然如此,他为什么还会十恶不赦呢?主要有两点。

第一点、他的所作所为触及到了官僚集团的利益,就比如摊丁入亩。

原本税收分别有两种,第一种是田税,按照田地的数量来收税;第二种是丁税,按照人口数量来收税。

但每一个王朝到了中后期,都会出现一个情况,那就是田地基本上都会往官僚集团的那个方向去集中。

这样一来,百姓的土地就会减少,既然田地减少,那就支撑不起高额的丁税,只能成为流民。

而摊丁入亩就是将丁税摊到田地里面,不按照人口收税,有多少的田,就交多少的税,明显就是在跟官僚地主集团作对。

第二点、众所周知,要说起康熙朝最著名的事件,那一定是九子夺嫡。

也就是他的九个儿子为了皇位互相争夺,而最后的胜出者就是雍正。

雍正对于剩余的八位皇子是什么态度呢?除了他的支持者十三阿哥之外,其余的全部囚禁,而其家人基本上全部流放。

特别是八阿哥集团的九阿哥、十阿哥。

而这一群被流放的人沿路到处散布关于雍正的谣言。

原本官僚集团就跟雍正过不去,再加上这一群人都来自京城,他们又怎么可能将这一群人的话忽略。

因此,利用他们是知识分子这一优势,将谣言进一步扩大。

而对此,雍正是毫不知情,直到那一封逆书到他的手中。

试想一下,如果你是雍正,你为了国家、百姓没日没夜的工作,但无论是原本的既得利益者,还是现如今的受益者,都在痛骂你,你会是什么感觉?当然是委屈。

这也是为什么雍正浏览了一遍逆书,当即痛哭流涕,誓要将这一起案件查个水落石出。

“朕览逆书,谅讶堕泪览之,梦中亦未料天下有人如此论朕也。亦未料其逆情如此之大也。”——《大义觉迷录》

05

按道理来说,曾静、张熙必死无疑,因为他们犯下的罪是谋反。

但结果是什么呢?他们两个什么事都没有,相反,还得到雍正的资助,全国讲学,讲学的内容就是雍正是正统的。

他们翻脸的速度为什么如此之快呢?

因为他们原本就是因为生活不如意才走上反清这一条路,现如今捡回一条命,又得到雍正的支持,岂不乐哉。

而雍正之所以这样做,是因为倘若将他们杀死,无异于坐实了自己非正统的罪名,倒不如以他们为典型,到处为自己正名来得更加实在。

但对于吕留良的处罚,却血腥到了极点。

吕留良本人从坟里挖出来鞭尸,而与他有着亲情、友情、师生之情的有关人员全部抓起来,要么处死,要么流放。

昔日的江南大族,顷刻间土崩瓦解,士林对此是相当不满,官居山西夏县教谕的高振还作了一首诗:

“走狗狂惑不见烹,祥麟反作釜中羹。看彻世事浑知许,头发冲冠剑欲鸣。”

毕竟你雍正放着首恶不去处置,反过头来处置一个已经死去四十九年的读书人,这怎么说得过去?但雍正却不这么认为。

雍正认为吕留良就是首恶,因为反清思想来源于他这里。

仅仅只是一个曾静、张熙,正名的作用肯定有限,为了将这个有限变为无限,他亲自下场著作了一本名为《大义觉迷录》的书籍,分发到全国各地,其中的主要内容就是批判关于他的种种谣言。

原本他以为双管齐下,他的名声会有所好转,但结果是什么呢?他的名声非但没有好转,还更加恶劣。

因为在百姓看来,一个知县都喝酒、好色,一个皇帝怎么可能不喝酒、好色。

现如今你雍正竟然说自己不喝酒、不好色,那说明了什么?说明你在故意隐瞒。

既然如此,岂不是说明那些事情都是真的。

这也是为什么乾隆一继位就将《大义觉迷录》全部烧毁。

而这一烧毁,百姓又觉得如果不是真的,你的儿子为什么要烧毁?雍正真是倒了血霉,最后的结局竟然是越描越黑。

06

其实从雍正处理这一桩逆案就可以知道雍正是一位真性情皇帝。

毕竟皇帝向来是不需要辟谣的,只需要将造谣的人全部杀光即可,正所谓帝王一怒,血流千里。

但他却没有那么去做,而是选择亲自下场辟谣。

虽然他屠杀吕氏一族的族人过于残忍,但这是作为一名最高统治者的基本操作。

谁叫你反清的?更何况原本他要杀的人可不止吕氏一族的族人。

1 阅读:309

太宗悦史

简介:历史中有我们的人生,有我们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