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年代,曾志看望儿子石来发,面对满桌菜肴,面色凝重也没胃口

史海任我行 2024-02-05 15:44:24

上世纪90年代初,井冈山的一户农民家里,突然热闹了起来。那个时候也没有什么娱乐活动,大家忙完了地里的活,就会互相串门聊天,八卦一下身边的邻居又有怎样的趣事。

这农村里突然来了人,看着还像是什么领导,身边跟着记者,还有人拍照,自然算得上是一件稀奇事,邻里乡亲都好奇的张望。

只见那人家里摆了满满一桌饭菜,都是平时大家日常吃用,绝对不会摆的,看起来就像是招待宾客的样子。

这位突然造访的客人,是一位看起来80岁上下的老妇人,她的衣着十分朴素,为人也称得上和善可亲,只是坐在那桌饭菜前,她的神情却十分凝重。

明明是满桌的美味佳肴,为什么这位老人却露出凝重的神色?这位招待她的农民又是什么人呢?

少年经历

曾志出生于1911年,她的家乡是湖南省宜章县,原本的名字并不叫曾志,而是曾昭学,曾志是她自己更改的名字。

按照曾志自己的说法,她的家庭是一个没落的官僚地主阶级家庭,这其实与许多我党革命前辈并不一样,但如果通观参加我党的女革命者,在这点上其实她们十分相似。

会有这样的差别,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当时的社会环境。那时封建思想还根深蒂固,许多人家根本不会给女子上学读书的机会,这在封建社会中是件理所当然、无需争议的事情。

事实上,许多早期加入共产党的革命者,他们的家庭都曾经供他们读书上学。而对于贫穷人家来说,供男孩子读书上学是改变家庭阶级的办法,供女孩子读书上学则闻所未闻。

这样的事情,只有有一定家资,且受到新思想、新文化影响的家庭才能做得到。

曾志很幸运的一点就在于,她的家庭虽然是官僚地主家庭,但家人却并不十分守旧,反而相对开明。

他的祖父原本当过县里的武装头领,也就是“把总”,不要看他是个武夫,却识文断字,十分爱好文学,在医术上也颇有建树,邻里乡亲都很爱戴他。

这样的祖父自然没有将曾志的父亲往武人的方向培养,而是送他去了长沙政法大学,在那里,曾志的父亲也受了新式教育,接触了许多新思想。

曾志的母亲则是非常传统的封建妇女出身,她裹着小脚,却并没有强迫自己的女儿也裹小脚。思想相当开明,对于新事物的接受能力也很好。

在这样家庭中长大的曾志,也是个个性鲜明、脾气倔强,有着不同于当时社会对女子要求的成长经历的女孩子。

不止如此,受到家中祖父的影响,曾志从小就对军事相当感兴趣,后来接触了新思想后,还产生了要当新时代花木兰的想法。

这些都成为了日后她加入革命事业的思想基础。

曾志的家庭对于她的教育也很重视。在她6岁那年就被送到县城里的女子学校读书,在那里,她遇到了影响她一生的人,也就是她的启蒙老师,彭静秋。

彭静秋是宜章县当地大地主家中的孩子,那个时候很流行送子女到大城市读书。彭静秋的家庭也很开明,她就曾在衡阳省立第三女子师范读书,毕业后就回乡做了教员。

这时候的曾志还只是一个刚刚开始探索自我的小姑娘,而彭镜秋已经接触过五四运动,接触过共产主义思想,她对于彭静秋的思想启蒙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后来彭静秋还加入了共产党,从这点上,她们这一对师生也算是十分一致了。

尽管曾志的家庭已经算是非常开明的了,但毕竟还是封建地主,旧式家庭。她的父亲娶过姨娘,也按照那个时候的风俗习惯,给曾志定下过娃娃亲。

再一次与父亲和姨娘发生冲突以后,曾志跑到了定下娃娃亲的吴家,吴家对这个未来的小媳妇也很好,还把她送去美国人办的教会学校读书。

但吴老太爷相比曾志的祖父,是个更加封建味道十足的大家长,曾志在他的家中感受到了,地主阶级一面装作接受新思想,一面以无耻的手段维护自身统治的行径,这进一步推动了曾志参与革命的脚步。

参加革命

如果说曾志与共产主义的缘分从她的启蒙老师彭静秋开始,那么她真正开始接受和理解共产主义,真正产生了革命理念、思想,则是在她在衡阳省立第三女师学习的时候。

这所女校是当时湖南地区的先锋女子学校,有很多新思想在这里汇聚,培养出了许多出色的女革命者。

20世纪初的中国正是各种新思想,新思潮在社会范围内激荡的时代,每一个读书思考的年轻人,都会反复考虑,究竟哪一种思想才能改变中国陈旧的社会体系,究竟哪一种思想才能救中华于危难。

而那个时代的女子还要考虑更多,她们要考虑,怎样将妇女同胞,从陈旧的封建压迫中解救出来。

这些思想全部都在一座又一座的女校中汇聚碰撞,衡阳省立第三女子师范学院,正是这样的思想交汇的地方。

在那里,曾志接触了解了马克思主义的思想,并且进一步产生了革命理想,同时,她参军报国的热情不减当年,立志要做巾帼英雄。

为了这样的理想,曾志还一度想要报考黄埔军校,可惜黄埔军校不肯招收女学生。

好在,国民党的学校不肯招收女学生,共产党的学校却会给她一个机会。

当时的湖南正在轰轰烈烈的闹农民运动,有一天,曾志忽然听到几位女同学聊起农民运动讲习所。

实际上,农民运动讲习所主要是针对当地农民展开的,那里主要是为农民讲解革命道理,讲解农民运动的原理,但曾志最关心的是,那里还可以学习军事。

那时的曾志才15岁,但年纪小不代表志气小,她毅然离开了第三女师,转头加入了湖南农民运动讲习所,并且在入校时,将自己的名字改为了曾志。

对于曾志来说,她改投农民运动讲习所,就是想要正式加入军队,去做一做其他人认为女子做不了的事情,也想用自己的力量报效国家。

她曾经说,之所以改叫这个名字,就是想要为女子争一争志气。

军事训练当然是很苦的。有一些女兵无法坚持训练,就被转到政治所学习。但曾志不肯,她始终以高标准要求自己,凭借自身坚强的毅力,完成了所有军事项目的学习。

也正是在这一年,曾志正式加入了共产党,这一年,她和同期的二十几个学员秘密举行了入党仪式,往后一生,她都在为党的革命事业而奋斗。

母子分离

革命事业不是请客吃饭,革命斗争中充满了血与火的历练。从农民运动讲习所毕业以后,曾志正式开始组织农民运动,在参加由她组织的第1场战斗之前,曾志先经历了一场婚姻。

那是曾志的第一任丈夫,他的名字叫夏明震。

这两个人是革命同志,是一起战斗的战友,但他们的感情似乎没有什么可以多说的。按照曾志的说法,是偶然又那样简单的,自然而然的发生了。

应该说,曾志原本就是一位思想进步的新女性,她对于家庭为自己早早定下的封建婚约,本就不满意。在与志同道合的同志走到一起后,就在党组织的介入下,解除了原本的婚约。

结婚以后,夫妻两人一起在当地组织革命运动,当时的湘南起义,曾志就是地方暴动的领导人之一,1927年9月,正是她参与了起义的准备工作,又在11月底在宜章召开地下党负责人会议,传达有关暴动的精神。

可以说整个湖南起义曾志都高度参与,并且还为当地的斗争形势热血沸腾,当即离开家庭,剪掉了自己的长发,脱下作为教员家眷的旗袍,转而换上了方便行动的装束。

在湖南起义时,她扎着红腰带、裹着红头巾的形象,在当地广为流传。由于她红腰带、红头巾、背上的大片刀也拴着红缨,所以当地的人将她称为“红姑娘”。

可惜,这一次的革命,在短暂的成功后就被封建地主打倒了。

湖南起义成功后,旧地主煽动农民,对共产党人实行反攻倒算。由于革命者思想的稚嫩,在应对国民党当局围剿的时候,行动过激,也引起了农民的反对。

在国民党和成就地主阶级的联合挑动下,当地的共产党组织一度与中央失联,在那期间,包括夏明震在内的许多共产党,被残忍的害死了。

曾志冒着巨大的风险重新联系上了党组织,可惜许多人的生命已经无法回来。

在巨大的痛苦中,曾志并没有被眼前的失败所打倒,而是认真反思了行动上的错误,再一次振作起来,很快就跟随大部队转移向井冈山。

在井冈山上,曾志第一次见到了毛主席,她对于那一次见面印象极为深刻——曾志原本以为毛主席是严肃的性格,没有想到他却是谈笑风生、妙语连珠、平易近人的人,让曾志对他感到十分亲切。

这时的曾志身上还怀着夏明震的遗腹子,因此在后方留守了一段时间。1928年11月,曾志与夏明震的儿子出生了,可是没过多久,她就接到上级的任命通知,忙着赶去赴任。

看着刚刚出生没多久的儿子,曾志明白,只有参加革命事业,让中国社会走入一个全新的时代,才能让所有人过上好日子。

为了革命事业,曾志忍痛离开了还是一个婴儿的孩子,将他送到井冈山的一户姓石的夫妇家中。

那个时代充满了战乱,曾志也曾在外流离一年多,与党组织失联,更何况她留在井冈山的儿子。大概那个时候,曾志也没有想到,这一别就是几十年的漫长时光。

母子重聚

离开儿子后,曾志很快就转战白区。

所谓的白区,就是国民党控制下的地区。往往在当地,国民党特务机构会对共产党进行惨无人道的打压和迫害。

在白区组织革命工作,可以称得上是提着脑袋搞革命。

但曾志对此毫不畏惧。她在白区辗转多年,一直在坚持革命工作,甚至一度与党组织失联。

在那期间,她的第2个儿子被迫送人后很快夭折,第二任丈夫也牺牲了。第三个孩子出生时,正赶上丈夫牺牲,曾志却又要到厦门地区主持情报工作。

孩子同样被送到别人家中寄养,好在抗战结束之后,就回到了曾志的身边。但是对于在井冈山出生的第1个孩子,曾志的心中也万分挂念。

新中国成立以后,曾志担任广州市委副书记一职,她一边忙于国家的工作,一边也在努力寻找与自己失散多年的孩子。

终于在1952年,曾志得到了自己孩子的消息。她也终于知道了这个孩子的名字。

原来,曾志离开井冈山以后,这个孩子就改名叫石来发,跟随着养父母一起生活。但他的养父母都是红军,在他8岁的时候就双双牺牲了。

这么多年,一个8岁的孩子就和他的外祖母一同生活,相依为命。他根本不知道自己亲生父母的事情。

在得知自己的亲生母亲在广州工作的时候,石来发也产生了见一见亲生母亲的念头,那个时候交通还不发达,石来发坐上小火车,经过漫长的旅途,终于与自己的母亲再一次相见。

这次见面后,曾志鼓励儿子回到家乡,继续依靠田地生活,石来发也与母亲离别,从此一直在家乡务农。

此后曾志也因工作繁忙,多年不曾回乡。一别多年,直到90年代初,曾志才再一次见到在农村生活的儿子。

多年以来,曾志始终对当初扔下儿子怀有一份愧疚,面对满桌的菜肴,也不免露出凝重的神色。

但即使是这样,曾志也不曾利用手中的权力为儿子谋取私利,即使是亲孙子找她解决农村户口的问题,她也断然拒绝。

14 阅读:5933
评论列表
  • 2024-02-12 09:38

    不觉得这样的母亲有好高尚,做她的儿子倒了八辈子霉

  • 2024-02-05 18:51

    曾志做的有些不对!笫一,石来发是烈士子女国家应该照顾安排工作。笫二,找到自己的儿子留在身边天经地义。第三,当地政府应承担起相应的责任,补偿石来发先生应享受的烈士子女待遇。

  • 2024-03-25 16:52

    政府应该以夏明振烈士为他儿子转非安排工作发抚恤金

  • 2024-02-15 11:02

    这样的母亲,呸

  • 2024-02-10 21:15

    太自私。居然连自己的儿子都不要了。你配做母亲吗?可耻。

  • 2024-03-02 17:03

    政府应该对石来发给予关照

  • 4
    2024-02-05 17:22

    看了让人心酸!儿子营养不良,那时真穷啊!

  • 2024-02-16 23:14

    陶四两混的不错啊

  • 2024-02-06 14:09

    高级领导干部的楷模

  • 2024-03-26 07:50

    理解不了!亏欠儿子,为什么不把孙子接到身边给予好的教育...

  • 2024-03-26 22:46

    对待儿子和女儿区别太大,儿子遗弃农村不管不顾,女儿留在身边养尊处优。

  • 2024-03-04 11:23

    可以让他培训,找个合适的工作

史海任我行

简介:每一段历史都该被铭记,我要做的就是让历史焕发新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