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弹元勋被当街打死,周总理严令公安部彻查,11年后歹徒终遭严惩

执笔读春秋 2024-07-02 19:28:12

一九六八年的初夏,在中科院七机部内,一场“群众运动”愈演愈烈。由各色人等组成的群众组织,分裂成了两个派系,其成员随时随地进行着“武斗”。

与此同时,在七机部的负责人姚桐斌的坚持下,对于制造火箭、空间站所需材料的相关研究并未停止。

当年六月六日的清晨,姚桐斌兴致勃勃地带着七〇三所的几位专家,前往空间技术研究院参加了一个会议。

这次会议上,姚桐斌与研究所的专家们深入讨论了关于卫星防热系统的研究方案。回到家以后,他还兴奋地告诉妻子自己准备大干一场。

然而,仅过去不足48小时,不幸的事件就发生了。当年六月八日上午,七机所家属区里,两个群众派系正在激烈打斗。

姚桐斌没有理会外界的吵闹,仍然一头扎进了实验室。等到午休的时候,大家都劝他不要回家,担心他会出事,但是他坚持要回家看女儿。

结果刚回家不久,一群人就冲进了姚桐斌的家中,对着他就是一顿拳打脚踢,随后又把他推出门外,说要拖到“总部”去批斗。

姚桐斌申辩不成,开始反抗。这时,人群中有两个家伙抡起钢管就朝他的头上猛砸,导致他颅骨开放性骨折,不幸身亡。

不久之后,姚桐斌的死讯就传进了中南海。周总理得知情况以后,痛心疾首。他深知这位科学家的骤然离世,是我国科学界的巨大损失。

为了避免同样的不幸再次发生,周总理当即严令公安部彻查此案,并第一时间拟定了一份科研人员的保护名单,要求相关部门必须对他们加以保护,必要时可以动用武力。

后来,梁思礼院士回忆说:

姚桐斌遇害以后,七机部军管会对六级以上的工程师都采取了保护措施,办公大院被封闭起来,有解放军把守。

在‘文革’中像我这样出身的人,父亲梁启超又是‘保皇党’,自己又在美国学习、生活了8年。多次因为有了周总理这道指示的保护,不然一定会吃大苦头。

姚桐斌是江苏人,一九二二年出生在无锡黄土塘镇。因为家里穷,上完小学之后,父亲就不想让他继续念书了。

幸好校长看姚桐斌天资聪明,就劝说姚桐斌的父亲让他继续念完中学,使他成为了黄土塘镇上“第一名中学生”。

论起读书,姚桐斌可以说自小就是一个天才,每一次学校考试他总能拿到第一名,老师和同学们都很喜欢他。

上世纪三十年代末,姚桐斌的家乡被日寇占领,他和同学一起逃难到了江西吉安,考上了当地的高中。

后来在省里的会考中,姚桐斌又夺得了头筹。而且在高中毕业的时候,国内有五所大学都抢着要他。最后,他选择去了唐山交通大学的冶金系。

姚桐斌对他的同学说自己的目标是:“开发中国的资源,实现中山先生的建国理想。”后来日寇打到了唐山,他就随学校一起撤退到了四川。

在唐山上大学的时候,姚桐斌吃过很多苦。逃难出来读书,失去了家里的经济支撑后,他只能靠着打扫实验室、分发文件、偶尔再去给中学生补课来赚取生活费。

到了四川以后,由于战时资源紧张,姚桐斌夜里读书只能依靠铜油灯。那时,他总是学校寝室里最后一个熄灯的人。

有时,同学半夜起来,会看到姚桐斌仍在灯下勤奋做作业,而等到第二天清晨,又见他已在窗边背诵英语。本就智慧过人,加之不懈的努力,姚桐斌的学习效率远超常人。

一九四五年,抗战结束之后不久,他便成功考取了政府公派的留学机会,前往英国的伯明翰大学深造。

在伯明翰大学,姚桐斌师从国际铸造学界的权威专家,他的研究方向聚焦于液态金属凝固的过程。

原定的学制为四年,但是国民党政府实际上只资助了姚桐斌两年的学费。因此,他不得不省吃俭用,凭借这两年的生活费,在英国完成了四年的学业,并顺利取得了博士学位。

上世纪四十年代在国内求学时,姚桐斌就深受共产主义思想的影响。他加入了一个左倾的中国科学者协会,并担任了该协会下属的英国留学生总干事。

然而,正因如此,他在一九五三年被伦敦警察厅找去“谈话”,实则变相地被驱逐出境。在朋友的帮助下,姚桐斌转赴德国留学。

在德国期间,姚桐斌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并于一九五七年回到祖国。回国后,组织上安排他进入七机部担任负责人。

当时,该部门主要负责航天材料的研究,但是姚桐斌的手下仅有十二名大学生,且他们对火箭、导弹的相关知识一无所知,更不用说英语能力了。

上世纪五十年代的中国大学生,主要学习的是俄语。而姚桐斌自中学起便学习英语,且留学国家为英国和德国,因此他从国外带回的资料均为英文。

无奈之下,姚桐斌亲自担任英语老师,逐字逐句地教授七机部的工作人员学习英语,帮助他们克服查阅英文资料的困难。

后来,姚桐斌培养的这批科学家,都成为了我国航天材料与工艺领域的佼佼者。他当时为培养员工撰写的一篇文章《研究工作方法》,至今仍是青年科研工作者入门的必读宝典。

姚桐斌在七机部领导科研工作时,主要致力于火箭材料的研究。在我国科技落后的年代,我们曾依靠苏联的技术援助来发展火箭事业。

然而,当中苏两国的关系恶化,苏联撤走全部的科学家以后,所有的难题都只能由我们自己解决了。

当时我们制造火箭所需的一种特殊合金,以前只能从苏联进口,但是现在人家不再提供,我们只得自力更生。

在姚桐斌的带领下,七〇三所迅速攻克了这一个技术难题,并成功投产。面对后续出现的问题,他仅用四十天便完全解决。十八年后,这项技术还在全国科研大会上荣获重大发明奖。

多年后,姚桐斌的老同学回忆道:姚桐斌在国外学习的技术与国内后来的需求虽有差异,但为了适应新环境和新任务,他学习了大量新知识,并成功做到了这一点。这既得益于他“超凡的智慧”,也离不开他“超人的毅力”。

姚桐斌的老同学还说:

可惜这样一颗智慧的头脑,却被两个以‘革命’之名行凶的莽夫惨无人道地夺去了生命。

姚桐斌遇害以后,周总理立即严令公安部彻查此案,最终查明了凶手就是七机部的两名工作人员——厨师高某和电工于某。

姚桐斌遇害十一年之后,也就是一九七九年,北京中级人民法院以行凶致人死亡罪,分别判处于某十五年有期徒刑,高某十二年有期徒刑。

一九九九年,为了表彰为中国“两弹一星”事业作出突出贡献的科技专家,姚桐斌被追认为“两弹一星”元勋,并授予勋章。

姚桐斌烈士是我国航天事业的奠基人之一,自少年时代起,他便怀揣远大的志向与理想,立志学好知识,报效祖国。

在抗战年代,姚桐斌与同学一同穿越枪林弹雨,翻山越岭,突破日寇的封锁,前往江西、四川等地求学。随后,他又远赴英国、德国深造。

历经千辛万苦,姚桐斌将国外最先进的科学知识带回国内。为我国火箭材料的研究和科技人才的培养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他的科研精神为我国航天事业的发展树立了光辉的榜样。

3 阅读:726

执笔读春秋

简介: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