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看中独立思考的能力?它是让你成功晋级的重要能力

摸猫猫校尉 2024-06-27 09:33:06

中国互联网有三大重要工种:技术、产品、运营。其中,前些年,产品经理曾被推崇到很高的位置,因为有一个最牛的产品经理---张小龙,曾几何时它的名言名句都被行业奉为经典,引得不少职场中人竞相投身到这一工种中来。

做为互联网产品经理,都有一项传统技能,或者叫做基础入门技能,那就是“竞品分析”。基本内容就是观察对标的行业竞争对手,去了解对方竞品的改版进程与产品形态变化,以此来总结出一些行业通用的规律与经验,取长补短。

严格说来,这是一项非常典型的,形式大于价值的工作内容。还在沉迷于每天写“竞品分析”的产品经理,大多集中在新入行到中级产品经理这一水平区间中,而高级的产品经理反倒已经不怎么写“竞品分析”了,因为他们知道没啥用。

中级以下的产品经理,从公开渠道拿到竞品的信息,本身就是不全面、不充分的。如果是行业老鸟,或许还能通过自己的经验去判断一些产品背后的真实逻辑性,而新人或是没什么行业经验的产品经理,基本就只能大眼瞪小眼的抄人家版本更新日志,然后靠自己主观的简单判断,去试图得出某种背后这样迭代的逻辑合理性结论。搞到最后,完全脱离了它的初衷,彻底成了一项命题作文般的形式主义工作了。

如果一个产品功能,同行大家全都有,能代表这个功能一定就有其存在意义么?

如果行业竞品做了重大产品迭代,新增了很多功能,我们是否也要同步跟进?也推出类似新功能?

竞品之前出了功能A,过了两个月又把功能A下线了,那么能得出功能A是没有价值的吗?

上述这些问题,其实很难通过简单的“竞品分析”来回答。但如果你作为一个产品经理,在公开场合表示市面上流行的所谓“竞品分析”方式都没有什么实际用处,你不会也不赞成其它人去做同样的这类“竞品分析”时,那么你的小伙伴们或者上级领导,多半会觉得你思想逻辑及能力可能是有问题的,进而怀疑你还是否适合这个职位。

所以,当一件事成为某种大家的所谓共识时,你再要挑战它,大家就会觉得反而是你有问题。

“竞品分析”到底有没有意义?它的意义在于交叉验证,是用来排雷的,而不是让你的产品变得更好的。你不可能通过“竞品分析”,来证明你的某个决策是正确的,你也不能用“别人产品上有,所以我们也要有”来掩盖自己在思考上的懒惰与低能。

当然,市面上大多数的产品,其功能和产品逻辑在竞争如此充分的今天,已经没有太多差异性了,作为产品的设计者,你照着竞品抄,至少不会犯低级错误,随大流,说不上好自然也谈不上坏。

但我始终觉得,我们做一件事,要明白这件事的价值所在,你当然可以选择轻松的方式去应对领导或是你的KPI,但要记得你的时间成本都是固定的——在单位时间内,你的个人成长是否足够。

这是谈“竞品分析”其实只是一个引用的话题点,我想表达的是,我们的工作中还有许多许多“为了应付他人而做的工作”。这就引申出来一个问题:如果共识不能称之为正确,那么什么才是正确的事情?

在共识面前,保持一些自己独立的分析判断与不同的思考立场,其实是件挺不容易的事情。或许你独立的判断是不成熟的、或是错误的,但在我看来,能够保持独立思考的勇气及能力,并敢于不断试错,本身就好过盲从共识,而且很多最后成功的人士,就是不断的在质疑共识的过程中,发现了别人发现不了的新机会,进而获得了持续的成长。

0 阅读:0

摸猫猫校尉

简介:专注职场智慧,分享管理心经,解读企业管理中的那些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