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7年,省委书记请老中医给毛主席看病,老中医:先答应我3个条件

历史求真所 2024-03-13 22:46:49

文|历史求知所

编辑|历史求知所

“不不不,毛主席身体贵重,怎能让刘中医来看呢?”

1957年一天,所有人大都围着患了重感冒的毛主席嘘寒问暖,而毛主席的随行保健医生则是在毛主席服用了几副药物还不见效后,发起了愁来。

当时任山东省书记的舒同便在此时,向毛主席的保健医生推荐了自己本地的老中医——刘惠民。

保健医生是知道刘老中医的名气的,但是还有一个伴随他名号更响亮的是刘中医的“以毒攻毒”治疗手段。

«——【·仁者行医,巧施三计·】——»

这位声名远扬的中医大师,本是沂水县黄山铺乡胡家庄的土生土长的居民,自幼便对医学抱有浓厚的兴趣。

1916年,他投身于村内的李步鳌中医门下,通过听讲、识别药材、跟随出诊等多种方式,他深刻地掌握了中医的精髓。

(左一,老中医刘惠民)

经过数年的学习与实践,他开始一边执业一边孜孜不倦地钻研中医学问。

到了20世纪20年代,他远赴沈阳,在享有盛誉的中医张锡纯所创立的“奉天立达中医院”进行深造。两年后,他更是考进了上海某著名医学院校。

在他学有所成后,便在家乡悬壶济世,其医术也愈发精进,成为了当地有声望的医者。

如今,这位老中医却要与毛主席见面了,两人虽职业不同,但是都在各自的领域内扎根于民众里。

要说毛主席是一位浪漫的诗人,体恤民众的伟人,刘惠民则是与毛主席理念相同,学医救国的仁者。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这位中医便参与进了抗日活动中,在家乡的山区里建立了医药相关的教育机构,送走了一批又一批学有所成的有志青年。

七年后,他转变思想,加入八路军,成为医务处主任,后回地方开药铺和“山东大药房”。

不仅如此,他还任卫生合作社社长和制药厂经理,改良中药为片剂、药丸,制作模具,培训人员。

至抗战结束前,他团队制成近百种药品,助力了根据地的医药发展。可以说,他们就像两条川流不息的河流,各奔他方,却又最终汇聚一处。

保健医生是了解刘惠民的经历的,他也十分相信刘老中医的医术,只是这事情要放在了毛主席身上,他便犯起了难。

毛主席

当时的毛主席出席1957年夏青岛的党委书记会议时,已有六十多岁了。

不过毛主席是一位不服老的人,他一直热衷于尝试年轻人的事物,就比如这次的重感冒——在青岛游泳后患上的。

在一次紧张的会议间歇,热衷于游泳的毛主席便为了放松,抽空来到了青岛海水浴场。

我们都知道毛主席是十分酷爱游泳的,甚至在多次游泳后笑着打趣道:“游泳能使大脑放松,其他如药物、散步、观剧和舞蹈则不能。游泳需专注,否则便会下沉或呛水。”

当时的毛主席也的确如以前的言语般,换上泳装后便尽情投身于大海中,畅快地游了又游。然而,不幸的是,这次畅游后,毛主席却不慎患上了感冒。

毛主席

久经风霜的身体并不会因为经历得多便变得刀枪不入,百毒不侵了。毛主席的身体便是如此,在早年经历了数不胜数的战役后,毛主席最需要的便是调养了。

再加上大量时间投身于国家事务,毛主席的身体无法再自主调节,失眠是常有的事儿。

睡眠质量的下降则更加导致了身体的免疫功能下降,如此来回,毛主席的感冒便发展成了重感冒了。

这对他的身体和精神状态造成了严重影响,所以在这种情况下,随行的保健医生便决定采用西药治疗,希望能够尽快调好毛主席的身体状态。

然而,在连续服用了几剂西药后,毛主席病情并没有得到显著改善,依然咳嗽难停。

刘惠民

这下子让保健医生等人犯了难,也才有了上面舒同书记的推荐。只是保健医生虽然信任刘惠民,但实在是难以下定决心让刘惠民老中医来治。

刘惠民通过舒同书记的介绍,便来到了现场。他一听完事情原委又看了毛主席病情后,既松了一口气,又不免忐忑起来。

面对这一棘手的状况,他的眉头紧紧隆起,心思左右不定。

不过在最后他还是深吸了一口气,找到了这件事儿的解决办法——是的,不是病情的解决办法,而是如何让人能够放心地将毛主席交给他来治疗的办法。

他先是坚定地向各方人员表示毛主席的病情并不严峻,他有信心开几副方剂让毛主席恢复健康。

刘惠民(左二)

只是他向介绍他来的舒同书记提出了三个要求:

第一,给毛主席的药方必须舒同书记的夫人亲自和我去药方抓药;第二,抓的要需要舒同书记的夫人亲自煎;第三,必须让舒同书记的夫人亲自看着毛主席服药。

每说一条,他就伸出一根手指,以示强调。仅当这些条件被满足时,他才愿意开出药方。这时候会有人想:为什么刘惠民会如此卖关子呢?

«——【·西学东渐,中西医的交锋·】——»

舒同书记也是心提了上来,双眼紧紧地盯着刘惠民,手也不自觉地握紧了。只不过在刘惠民的三个要求全提出来后,他便长舒了一口气,迅速作出回应:

舒同

“我亲自体验过刘医生的药物,疗效确实显著,我对他的医疗技术有着坚定的信任。在治疗过程中,如果出现任何问题,我愿意承担责任。”

这下有了保障后,刘惠民这才与毛主席又见了一面,写下了长长的药方,煎熬药剂有几个疗程后,这才为毛主席固本培元,药到病除。

这一对中医有顾虑的事件其实在当时并不稀奇,甚至在现在也有许多人比起看中医,更愿意看有佐证的西医。

在民国时期,中国社会经历了巨大的变革,这其中就民众包括对传统医学的态度。

在这一时期,西医因其科学性和标准化而受到一些改革派人士的推崇,他们认为西医更加符合现代化的要求。

北洋政府

甚至在1914年,北洋政府教育部颁布了《大学规程》,规定医学教育必须以西医学为主,中医学则被排除在正规教育体系之外。这一举措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中医的发展。

还有一件当时轰动全国的事件便是在1929年的春天,南京政府的卫生部门举行的首次中央卫生委员会会议。

会议期间,担任中华医学会会长的余云岫,提出了一项非常激进的建议——主张彻底废除中医。

而且这个建议甚至在最后被纳入了《规定旧医登记案原则》文件中,该文件包含三个主要条款,对中医进行了严格的限制和打压。

然而,这一事件引发了中医界和许多有识之士的激烈谴责。

余云岫

同年3月,他们为了抗议国民政府“废止中医案”,组织了晋京请愿代表团,前往南京进行请愿活动。

当时该请愿团得到了广大中医从业者和爱好者的支持,国民政府最终也在社会各界人士的压力下,未能实施全面废止中医的政策。

不过虽然此举为中医药学赢得了一些赢面,但是在当时也只能算是苟延残喘而已。当时的绝大部分人还是渐渐地愈发推崇能够拿得出科学理论的西医起来,中医则受到大部分人的歧视。

回顾历史,短短的几行字却承载着那个年代的混乱与斗争,而如今我们的这个日新月异的工业化和城市化时代,推崇西医仍然是主流。

毕竟要说小病医治见效快的肯定就属西医了。现在,我们都更加重视如何有效地预防和治疗那些突如其来的疾病,像是急性传染病和外伤感染。

毛主席

在这些面前,西医以其显著的优势,成为了我们越来越多人的首选医疗方式。慢慢地演变后,花钱用中医药调理内在,则是大多数人都不会去做的选择。

只不过,有一个人在历史上就格外地青睐中医,甚至为其做过许多举措。那个人就是我们都熟悉的伟人——毛主席。

我们都知道毛主席除开是我们的领导人之外,还有诗人,书法家的身份,但他还有一层身份我们或许鲜为人知——中医爱好者。

为什么要如此说呢?那就要追溯到1928年,中西医被讨论比较最激进的时代了。

«——【·“明珠”重现,缘分纠缠·】——»

在那一年,毛主席在《井冈山的斗争》这篇文章中便毫不掩饰地流露出了对中医的深厚赞赏。那个时期可以说是特别艰难,读过历史的我们都知道那个时间段便是“红军长征”。

在当时的情况下,外界的帮助很难送进来,而我方的医药储存又少得可怜。战场上又不可能没有伤亡,每一次打仗,伤员就哗哗地增加。

所以井冈山的红军医院在当时就是整个战略的重中之重了。这个医院里有西医,也有中医。

而内科病,主要就得靠中医来治——毕竟一些草药可以直接就地取材,这比想方设法去获取西药要便捷得多。

毕竟咱们那时候的医疗条件十分有限,缺医少药,所以中医中药就显得特别关键了。再加上国民党的全面封锁这一因素在,自给自足的中药更是发挥了关键作用。

并且待我们的先辈到了延安,毛主席又因一些因素得了严重的风湿性关节炎,整日手腕和膝盖疼痛,彻夜难寐。

李鼎铭

这一下子使得毛主席开始服用西药,却也只能缓解一段时间,药到病除是无法做到的。这时候便有一个人的到来为毛主席的病情带来了转机——开明人士李鼎铭。

而“开明人士”这个称呼其实是在毛主席与李鼎铭见面后,得知他搬家直接将全部家产捐给了边区政府后,调侃而来的。

这一次相互的见面甚至也为两人结下了不小的友谊,所以在得知毛主席患上了风湿性关节炎,影响工作后,李鼎铭便千里迢迢地来到了杨家岭。

一见面,李鼎铭便观察了一下毛主席的身体后,给毛主席开了几副中药。中药虽然在红军长征中发挥了不小的作用,但是当时的人们还是闻中药便色变,毛主席的身边人亦是如此。

当时毛主席身边的医生就如开头的“重感冒事件”一样,满是不赞同毛主席拿自己身体冒险去喝中药治疗。

只是毛主席自己便不是寻常人,他深刻地知道在这一路艰难的岁月里,中药在其中扮演的是怎样的一个角色,所以不管医生怎样反对,毛主席还是坚持自己的决定,将开的几副药统统喝掉了。

此次病痛果真如李鼎铭所言很快过去,而毛主席也与李鼎铭在之后的几次接触里,便每每开始互谈一下国内中西医的看法和各自的发展。

多番事件下,毛主席对中医的发展未来也更加坚定和明朗了起来,并且将李鼎铭一一介绍给身边的人。

他在之后甚至深入到中医文化圈,在陕甘宁边区陆续倡导和建立起了中医研究会、中西医协会和中医保健药社等机构。

在这些机构中,李鼎铭还担任过中医训练班的班主任,为当时的中国发展出来了一批可靠的人才。

所以说毛主席与中医真是有着奇妙的缘分,在这次青岛书记会议的重感冒事件中,就再次尝试了一番。

只不过对象是毛主席,刘惠民在看病时则是为了毛主席的身边人放心,一一提出了三个要求,而这三个要求的核心则是要舒同书记的夫人陪同。

舒同书记的夫人则是在自己丈夫的协同下欣然应往,来到毛主席的住处。

她就这样充当着一个监督者和见证人的作用,看着刘惠民医生开了药方,她便自己亲自抓药又煎药,确保药效。

在之后她就看着毛主席服药,确保药物得到正确使用。中间过程中,这“灵丹妙药”丝毫没有被假借他手。

刘惠民这样的思量和抉择在当时也是十分明智的,而毛主席在服用了刘惠民医生开的药后,不仅感冒症状逐渐消失,连长期的失眠都慢慢向好。

整个人是满面红光,气色红润。所以说,也正是因为毛主席与刘惠民、李鼎铭等先辈对中医的认可和延续做出了以身尝试和努力,中医文化这才能够焕发生机。

现在,中西医结合更是成为了国内的医药文化主流。

13 阅读:3960
评论列表

历史求真所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