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要做好“大势已定”的准备?2024年起,建议手持4样东西

郭嘉聊健康 2024-06-29 04:55:57

“惠农”、“助农”等与农民相关的词汇,在各大新闻媒体上是经常可以看到的。

在中国14亿人口中占据约百分之四十左右比例的农民群体,一直都备受国家的关注与重视。

因此与农民、农村,以及农业相关的政策,向来会被有力有效地推进。

其中,2017年十九大报告中被提出的“乡村振兴”这一战略,为做好“三农”工作指明了方向。

随着战略的循序推进,不少农村的面貌发生了变化,当地与农业相关的产业链也有所改善,让农民获得了比之前要高的收入。

比如“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一理念的诞生地浙江省安吉县,在2020年就凭借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创造出46.6亿元的总产值。

由此可见,在结合时代发展这一大势的基础上,农民将有更多的机会进入到新农村、新农业模式当中,体验到新的人生。

那么,2024年手握哪4样东西的农民,能在这一趋势当中,迎来更好的发展呢?

一、2024年农民要手持4样东西

1、土地与宅基地

农民的资产是什么?面对这个问题,可能有人会想到两个答案,分别是——土地、宅基地。

土地是拿来种的,是农民收入的来源。宅基地则是用于盖房子的,是农民的安身所在。

但这里面有一个问题,那就是即便出生在农村,拥有农村户口,也不见得一定会有地能种粮食,有宅基地可盖房子。

农村土地与宅基地,均归属于国家或农民集体所有。农民一般需要申请、承包,才能获得这两样的使用权。

在这样的情况下,如果所在农村里面暂时没土地可以分了,或者是宅基地申请没有通过,那就等于是个光杆一个。

因此,对于想要趁着乡村全面振兴的趋势,在家乡就能有所发展的农民们,手里有没有土地承包经营权证与宅基地证是很重要的。

有了相关证件,在农村里面可以更好地体验到一些助农、惠农的政策。

2、农业机械与技术

面朝黄土背朝天,一贯被用于形容农民农耕时的场景。毫无疑问,很多人都觉得干农活太累人了。

即便是有些农民自己在干了很久的农活之后,也不愿意再干了。会觉得辛苦劳作一整年,却挣不了几个钱,不如出门打工。

之所以会造成这样的现象,某种程度上可以说跟底下的生产劳动力有关系。

因此现如今国家改革发展农业,提出了“利器在科技”的理念,为促成农业现代化,不断加强对核心科技的攻克力度。

助于科技的攻克方向,一方面作用在了农业现代化机械设备的研制上,另一方面则是用到了农业生产技术的改善上。

这样做的目的,除了能让农民在生产劳作的时候,投入较少的劳动力,便可获得较高的种植、收割农田的效率之外,还有助于通过给农作物安排科学的生产计划,提高农作物的品质与产量。

尤其是在国家重视现代农业发展的基础上,倘若农民能合理承包到更多的土地,那么相对于传统的劳作模式,掌握了农业机械与技术的应用技巧,可在费力较少的情况下,获得收入上的提升。

3、农产品加工与销售

提及农村的特产,大家会想到什么呢?可能很多人所想的,无非就是鸡鸭鱼蛋了。

实际上,随着新农村、新农业的发展,现如今很多地方的农村除去会种植基础的粮食之外,还有将土地承包出去,种一些具备了特色的农副产品。

由于各地的种植条件不一样,所以这些农副产品凭借特色可成为对外销售的主力,给农民们创收。

特别是现在科学技术发展的很快,在加工农产品的时候,可会使用一些能增加农产品附加值的设备。

举一个很简单的例子,将果树上的果子,给加工成果酱或者果汁出售,往往会被单独卖果子的收益更高。

至于来自于农村的农产品,加工之后该怎么买?经常关注短视频平台的人,应该会看到不少与农产品推广相关的直播内容。

这种线上销售模式,依旧处在红利期。

对于一些地方偏远,不太容易有线下农产品销售商过来进行合作的农村而言,会是一个不错的销售出路。

当然,线下销售也并非是不行的,但需要更好地规划销售路线的开拓方案,减少不必要的支出,让农民占据更多的收益比例。

以辽宁十家子村为例,就在农村电商这一新业态反向上,通过拓展农产品深加工模式,打通农产品销售渠道等举措,让农民通过脱贫发展致富产业得到了分红。

4、政策创新改革机遇

不管在什么时候,机遇都是必然要把握住的。因此作为农民,也应该及时去了解一些与自己相关的政策资讯。

这样将有助于根据政策的改善与调整,规划出一条更适合自己在农业农村发展的路子。

特别是在农民与土地关系这一主线上,类如整合盘活农村零散闲置土地等方面的政策。

早一点儿了解并跟着政策走,早一点儿能体验其中对于农民的好处。

二、农民群体为何深受重视

尽管如今的农村已经有了很大的变化,但有些人在潜意识里面,依旧对农民群体抱有偏见。

甚至于其中一些人在教育自家孩子的时候,还会说出类似于“不好好读书,那就是个当农民的命”,这种有些轻视农民的话。

在这些人的眼中,农民就是“泥腿子”,一辈子只能跟泥土打交道,觉得农民没出息跟自己不是一路人。

这样的想法毫无疑问是错误的!

“农为邦本,本固邦宁”,从古至今,人类的发展离不开农民这个群体。

纵观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有哪一个敢说会为了发展舍弃农业,让人都不要去做农民了?

即便强大如美国,也不敢这样做,反而还投入了很多成本用在农业的发展上。

而且,依靠着对外出口农副产品,美国还获得了不少利益。

反过来,倘若一个国家的粮食满足不了民众的日常所需,还需要大量地进口,就容易在国际关系尚处于劣势地位。

粮食从哪里来的?地里。地又是谁种的?农民。所以,农民到底重不重要显而易见。

尤其是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环境,多产粮已然成为了社会乃至于世界范畴内的共识。

老话不是说了“手中有粮,心里不慌”。从14亿人口这样的基数来看,中国2.3亿农户承担的担子可不轻。

作为保障粮食安全的主力军,农民们在承担了将粮食给种好,多种粮食的重担时,享受到被重视的待遇,又有什么不可以?

三、农民待遇提高是关键

“乡村振兴”战略作为解决“三农”问题的方向,在具体的筹划上,往往需要结合不同地区农村的特色来进行。

另外,不管是做好农业工作,还是改善农村面貌,归根结底都是为了一件事情,那就是——增加农民收入。

一直以来,在很多人的印象当中,农民是跟“穷”这个字挂钩的。

认为除了能种的几亩甚至是几分地,农民很少有其它的收入,至多在农闲时干一些散活。

不可否认在一定的时期内,农民的确在收入上很不乐观,这一度促成了“农民工”一词的诞生。

很多觉得种地收入不高,还没有什么前途的农民,纷纷走向了到城市打工这条路。

这个现象至今都存在着,尤其是到了每年“春运”的时候,各地车站里面的农名工数量会相当多。

并且这里面,以中青年年龄段的农民居多。也就导致了在很多农村里面,会看到大量的留守老人与孩童。

与劳动力更强的中青年人相比,老年人与孩童的力气显然是不足的。因此,农地被荒废的现象也曾在多个地方出现过。

随着国家为实现共同富裕,持续不断地用各种政策,拓宽农民增收致富渠道,如今愿意留在家乡发展的农民数量,逐渐有所增加。

根据2012年至2022年,这十年来的返乡人员数据来看,已经达到了1220万人,其中不乏被称为“新农人”的大学生、海归、企业家。

有这些新鲜血液加入到农村,以及有国家在农村促收行动上的扶持,2023年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21691元,与2022年相比实际增长7.6%。

这一农民收入增长的现象,是过程而非结果。

只不过,在中国各地农村情况有着千差万别的情况下,如何从从实际出发来保障以及促进农民的利益与收入,需要每一位参与到“乡村振兴”工作中的人付出努力。

结语

时代是在变化的,如果人不跟着一起改变,就很可能会原地踏步。

正所谓“活到老学到老”,中国正在从传统型农业,向着现代化农业迈进,各种与“三农”相关的政策逐步地在推进当中。

作为在“三农”中占据了主体地位的农民,在建设家园时,在为国贡献力量时,也应不断探索前行的路径,做好相应准备!

参考资料:

人民日报 2024-02-06《有力有效推进乡村全面振兴 》

牟定县人民政府2022年08月25日《乡村如何全面振兴?这20个案例值得借鉴!》

经济日报作者:刘慧2022-07-07 《农民是保障粮食安全的主力军(经济日报7月7日第5版)》

0 阅读:1

郭嘉聊健康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