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经济运行总体平稳

经济日报 2024-06-18 07:31:10

国家统计局发布数据显示,5月份国民经济延续回升向好态势,生产稳定增长,需求持续恢复,就业物价总体稳定,国际收支平衡,转型升级持续推进。

“5月份经济运行总体平稳,主要指标有所回升,新动能较快成长。但也要看到,当前外部环境复杂严峻,国内有效需求依然不足,经济持续回升向好仍面临诸多困难挑战。”国家统计局新闻发言人、总经济师、国民经济综合统计司司长刘爱华表示,下阶段要靠前发力,有效落实已经确定的宏观政策,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坚定不移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巩固和增强经济回升向好态势,持续推动经济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

生产供给稳步增加

从粮食生产看,全国夏收进展顺利,夏粮有望再获丰收。从工业看,5月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5.6%,九成地区、八成行业、近六成产品实现同比增长。从服务业看,5月份服务业生产指数同比增长4.8%,比上月加快1.3个百分点。

国家统计局工业司统计师孙晓介绍,5月份,各地区各部门持续推动工业转型升级,全国工业生产保持稳定,装备制造支撑明显,高端产品竞争力不断增强,出口结构持续优化,工业高质量发展扎实推进。

工业生产保持较快增长。5月份,在全国31个地区中,28个地区增加值同比实现增长,增长面为90.3%;在41个工业大类行业中,33个行业增加值同比增长,增长面为80.5%。装备制造业继续发挥“压舱石”作用。5月份,规模以上装备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7.5%,拉动全部规模以上工业增长2.6个百分点,对全部规模以上工业增长贡献率为45.7%。

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态势明显,新质生产力继续培育壮大。5月份,规模以上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0%,快于全部规模以上工业4.4个百分点,其中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增长13.7%,今年以来持续保持两位数增长。数字经济蓬勃发展,智能制造和网络消费等相关领域增势良好。

刘爱华表示,下阶段推动工业较快增长的有利因素较多。一是企业生产预期较好。5月份PMI中企业生产指数为50.8%,继续保持扩张;企业生产经营活动预期指数为54.3%,继续保持较高水平。二是企业效益持续改善。前4个月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同比增长4.3%,有利于企业增强生产动力。大规模设备更新等政策逐步落实,效应逐步释放,将为工业生产增添新的动力。

光大银行金融市场部宏观研究员周茂华表示,工业部门目前仍面临全球需求复苏偏弱、整体销售价格低迷、行业复苏不平衡等问题,部分企业还面临成本与融资方面压力,需要关注地缘冲突、贸易保护主义对全球贸易投资、能源及原材料商品价格扰动等方面影响。

市场需求稳中有升

从消费来看,受“五一”假日、消费品以旧换新政策显效、“618”提前开卖等因素影响,5月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3.7%,比上月加快1.4个百分点;限额以上单位18个商品类别中,有13类商品零售额增速回升。服务消费保持较快增长,网络消费占比稳步提升。

“今年以来,消费市场总体上持续呈现恢复向好态势,这是我国超大规模市场优势的体现,也是经济内生动能持续恢复、消费潜力持续释放的结果。”刘爱华表示,尽管居民消费能力和消费信心仍待进一步提升,但支持我国消费市场持续增长的有利因素也比较多。

一是促消费政策措施持续发力显效,市场活力有望进一步增强。二是数字消费、健康消费、绿色消费持续发展,消费新增长点不断培育壮大。三是在产业转型升级等因素作用下,消费市场供给能力和水平逐渐提升,多样化、品质化消费需求得以有效释放。

从投资来看,前5个月,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4%,其中制造业投资、高技术产业投资保持较快增长,分别增长9.6%和11.5%;在大规模设备更新政策作用下,设备工器具购置投资增长加快,对全部投资增长的贡献率达到52.8%。

刘爱华表示,下阶段有利于投资稳定增长的因素在逐渐增多。一是要素保障不断强化,企业效益的改善有利于增强企业投资能力和信心。二是政策支持持续增强。中央预算内投资下达和专项债发行加快,有利于实物工作量的增长。三是重点领域投资加速,为投资增长不断提供新的动力。四是从先行指标看,建筑业企业对行业发展的信心稳定。

“当前工业生产增速明显高于社零和投资实际增长水平,显示宏观经济‘供强需弱’现象比较明显。”东方金诚首席宏观分析师王青认为,接下来宏观政策在推动科技创新、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同时,如何引导房地产行业尽快企稳回暖,以及通过切实推进大规模设备更新及耐用消费品以旧换新,有效提振内需,引导物价温和回升,将是未来一段时间宏观调控的重心所在。

回升向好态势有望延续

近期,世界银行将2024年中国经济增速的预期上调到4.8%,比上期预测值高出0.3个百分点。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此前也将今年中国经济增速的预期上调至5%,比前期预测值提高0.4个百分点。“国际组织和机构纷纷上调中国经济增长预期,充分表明国际社会对中国经济增长前景的信心。”刘爱华表示,尽管外部环境复杂多变,国内经济也面临一些困难和挑战,但经济回升向好、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改变,从生产需求、政策支撑等因素分析,经济有望继续延续回升向好态势。

从生产看,创新动能不断培育增强,产业转型升级扎实推进,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加快融合,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水平也不断提升。同时,新投资保持较快增长,新产业、新产品、新模式较快增长,持续为经济发展注入新动能。

从需求看,国内需求有望继续恢复。消费方面,随着促消费政策的落实落细和消费场景的创新拓展,消费潜力有望进一步释放。投资方面,今年以来,各地区各部门加快项目开工建设,企业技术改造投入也在加大,投资规模扩大结构优化。下阶段,随着“两重”建设项目陆续下达开工,资金保障力度加大,实物工作量加快形成,投资规模将继续稳步扩大。

从政策支撑看,宏观政策效力持续显现。今年以来,各地区各部门密集出台和抓紧落实了一系列宏观调控政策,为促进经济回升向好发挥了重要作用。刘爱华表示,一些政策出台实施时间还比较短,随着政策进一步落实落地落细,相关政策效能还将进一步释放。

中国民生银行首席经济学家温彬认为,展望下一阶段,外部环境的复杂性、严峻性、不确定性升温,但外需继续保持韧性,出口短期内仍将保持较快增长,并对相关产业链形成提振。政策继续在扩大需求方面发挥效应,特别是财政政策发力空间充分,有望发挥托底作用。(经济日报记者 熊 丽)

2 阅读: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