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鉴赏2:唐代一流诗人的“造境”能力,宋代诗人集体沉默

国学传播 2024-05-27 03:00:50

引文

中国诗歌,自《诗经》、《楚辞》以来,经过上千年的发展,在唐朝步入了无可置疑的巅峰!

唐朝的诗人群体,不仅人数众多,各个体裁的精品诗作也特别多,而这些精品诗作大多都有一个共性,那就是特别擅长营造意境!

意境几乎是顶级诗歌的标配,缺少意境的诗歌仿佛缺少了灵魂。

读者在读诗的过程,即是与诗歌交流的过程,好诗好比一个有趣的灵魂,很容易让读者与它共情。

所以,我们有必要去了解一下这些优秀的诗歌,进而去体会其中的意境。

柳宗元的孤寂

如果非要找一首最容易被大众所接受的营造出冷寂情境的名篇,柳宗元的《江雪》大概是最佳选择。

江雪 唐 柳宗元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这首诗全篇都没有描写诗人的心情,但是读者读完之后,诗中的每个字都在告诉我们诗人被贬谪后身边没有知己故交的那种深深的孤寂!

李白的静坐

独坐敬亭山 唐 李白

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

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这仍旧是极好的一篇作品,全篇无一字写孤独,细细读来却满满的都是孤独!

鸟儿飞走了,离得远远的。唯一的云朵也悠闲地离开了。

唯一和李白静默以对的只有敬亭山。

李白看不厌敬亭山是因为他能看到的只有敬亭山,敬亭山看不厌李白是因为敬亭山无法移动。

所以,李白其实很孤独,但李白不屑于直白地表达孤独。

“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这是属于李白的孤独,也是属于李白的洒脱!

王勃的哀婉

别薛华 唐 王勃

送送多穷路,遑遑独问津。

悲凉千里道,凄断百年身。

心事同漂泊,生涯共苦辛。

无论去与住,俱是梦中人。

这首诗读起来真的是有种莫名的心酸,诗中的哀婉用语反复在刺激读者的神经,“穷”、“独”、“悲凉”、“千里”、“凄断”、“百年”、“漂泊”、“苦辛”、“梦中人”,围绕着哀婉的送别之情,似乎形成了一张无形的文字之网让读者深陷其中。

营造情境的多样性

人类有复杂的情感和心境,情境的营造自然也是多种多样的!

孤独是一种具体的情感,但可以乐观面对,也可以悲观面对,这就涉及到不同的心态。

古人送别的形式大多千篇一律,但送别的心情却各自不同,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是一种心情,高适的《别董大》是另一种心情,李白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自然又有别样的心境,仔细读读这几首诗就能体会到其中的不同。

饮酒诗也是古人常写的一类诗歌,李白的《将进酒》真的很适合在喝酒时吟诵,应景!对味!

思念亲朋是人之常情,所以,此类的诗作自然也有很多。元稹除了悼亡诗写得极好,情感真挚,他和白居易之间的深厚友情也丝毫不虚,他的那首《闻乐天授江州司马》写得也是极好,有情境,有真情实感,很耐读。

唐宋诗的情境对比

宋诗与唐诗的巨大差距就在于缺少真情实感。

宋诗一味地说教,读起来干涩无味。在营造情境上,宋诗中很少能找到足以比肩优秀唐诗的作品。这也是为什么宋代没有一流诗人的原因!

可以说,相比于一流唐代诗人的造境能力,宋代诗人陷入了集体沉默!

1 阅读:67

国学传播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