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76年退伍,原本安置到肉联厂,却被人替换,因此改变了我的命运

历史课代表小白白 2024-01-25 13:41:29

讲述人:张文福,编辑:那年时光

而今年近7旬,早已退休多年,回望这一路走来,我总是感慨不已:人生有时候就是那么奇妙,充满着戏剧性。

我72年入伍,76年退伍回到地方,原本我是被安置到肉联厂的。不料名额被人替换,结果肉联厂没进去,被替换到了发电厂。

当时家里人包括我自己为此感到愤愤不平,没想到此次遭遇却是“因祸得福”,而我的命运也因此被改变。正应了那俗话:“祸之福所依,福之祸所伏。”

我出生于南方的一个小山村,家里三兄妹,我排行老大。父亲这一辈,深受共产党、解放军的恩情,故而对党和军人有着至深的感情。

在我们小的时候,父亲就教育我们,吃水不忘挖井人,不要忘记共产党,解放战士的恩情,没有他们,就没有我们现在当家作主的日子。

小时候,我们还不太懂,后来读了几年书,从书本中得知了不少革命英雄人物的事迹,对军人生出了一种崇拜之情。

也因为此,长大参军成为了我心中的一个梦想。这个梦想最终在72年底得以实现。

1972年底,村里传来征兵消息,我便去报名了参军,并顺利通过了兵检,在家人的支持下,怀着对军营的向往参了军。

我虽说72底参军的,但其实是73年的兵。参军前,也曾听人说过,当兵苦,但我到了部队却感觉进了“福窝”。

就从衣服来说吧。说起来不怕笑话,小的时候,家里条件比较艰苦,基本就是春夏一套单,秋冬一套棉,肥大宽松,补了又补。

到了部队,四季都有军装,单的、棉的、衬衣衬裤、鞋帽袜等,每个季节都能换上一套,且以旧换新,有生以来头一次感觉这么“富有”。

在伙食上,我当时是在胶东服役,是陆军,那会伙食费是0.45元,而且连队还有生产班负责种菜,有饲养员负责喂猪,逢年过节,都会杀猪改善生活。虽然不能和现在相比,但在当时我们战士都很满足了。

而且入伍第一年,每月津贴有6元,虽说不多,但那时的东西物美价廉,6块还是可以买不少东西的。

我们在部队基本只要买些生活用品,花不了多少钱,那会,我基本每月能省下个四五块。然后寄回家补贴家用。

故而能到部队当兵,我们大部分战士还是比较满足的,尤其是像我们农村兵。当然。来部队我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目标,那就是争取提干留队。

然而,提干又哪是那么简单的事情。入伍近四年时间里,我当过饲养员,当过班长,期间,还曾因为养猪获得过一次三等功,可最终还是止步于班长,一直未能提干。

入伍第四年,指导员找到我谈话,问我今后怎么打算,我清楚指导员的意思,意在叫我早点为将来做打算。我知道提干机会渺茫,最终选择了退伍。

那年年底,我脱下了军装,不舍的离开了军营。

虽有仅有近4年的军旅生涯,但于我的意义非凡,军营强健了我的体魄、锤炼了我的意志,这些无疑为我之后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而且参军期间,家里还给我说了一门亲事,我和相亲的姑娘谈得不错,退伍回来,我们就成了婚。

除此之外,因为参军,还让我退伍后获得了一个工作的机会。

说起来这事,还挺意外的。我是农村兵,按规定退伍是从哪来回哪去,最早是会进行安置的但自70年代初后,能得到安置的退伍军人也少了。

原本我也做好了回去继续务农的准备,可我当时很幸运,那年退伍,我恰好碰上了县里给安排工作。后来听说一个重要的原因是我在部队立过一次三等功。

但不管怎样,能得到安置,我自然愿意。在接到消息后,我便到退役军人安置办公室报到,然后顺利办理了工作分配的相关手续。

没过多久,我就接到了通知,说是县肉联厂需要人,让我去报道。

肉联厂,或许现在年轻一代对这个名词基本没啥概念了,但于我50年代出生的人来说,却是难忘的一段记忆。

那会,国家正值困难时期,为了调控市场,实行了计划经济。很多食物都是限量供应,其中就包括肉的供应,都是需要凭票购买的,而肉联厂作为对畜禽进行屠宰及加工的工厂,就成了“香饽饽”。

事实也是如此,70年代后,肉联厂在遍地开花,那会谁家里要是有一个在肉联厂工作的亲戚,别人都会高看一眼。不少人都想着法的进肉联厂,好像那不仅是一份工作,还是一份荣誉。

我们县的肉联厂虽然在城郊,但生意特别红火,早年建成的铁路专线,成了肉联厂的专用轨道,隔三差五就有整列的肥猪运进来,钢轨被来往的火车蹭的铮明瓦亮。

我记得,我们大队的一个村民陈大富就进入肉联厂工作的,据说还是打点了关系才进去的,可神气了。

那会,买肉比较难,你和卖肉的师傅不熟,他如果看你不顺眼,直接甩给你瘦肉或者骨头(当时肥肉反倒更受人喜爱,因为可以熬猪油),你也无话可说。关系好点,可以提前把肉票给他,让预定。

故而,村里人还有人巴结陈大富,为得就是能在买肉时能讨个便利。

除此之外,肉联厂工人的待遇也不错,每到春节期间,肉联厂的职工每人可以分配6斤猪肉,由是厂里发供应票证。

我们常看到,陈大富提着一袋子到猪肉销售网点凭票购买回来的猪肉,村里人看到他,总会投去羡慕的眼神,

故而,在当时肉联厂是个好差事,当我把这个消息告知家人时,大家也都说这是一份好工作,为我高兴。可结果呢,在之后却出现了意外。

我按照约定的时间去肉联厂人事科报道,结果那个科长说我弄错了。

我说不可能啊,是安置办的人通知我的,怎么会呢?

人事科负责人一脸不耐烦:“那不关我的事,你去问安置办的人。”

随后,我又跑去安置办询问情况,结果安置办负责人员却含糊其辞,说要查一下,好半天才给我回复说是他们搞错了,说我不是分配到肉联厂,而是被分配到了发电厂。

我觉得事有蹊跷,事后我找到陈大富,让他帮忙了解一下情况,后得知,这不是安置办的人搞错了,而是我的名额被人走了关系替换了,我去报道前肉联厂就进了一名工人。

听到这些,当时那叫一个气啊。可这时木已成舟,又没有确切证据,没办法只能是吃了哑巴亏。

摆在我眼前只有两个选择,要么去发电厂工作,要么回家务农。当时亲戚都不看好,说发电厂是个苦差事,待遇又不怎么样,没啥人去,让我好好考虑考虑。

后来,父亲说了一句话:既然上面安排你去发电厂,那就去吧,革命不讲价,去哪都是为国家的建设做贡献。

妻子也支持我去,我一想:军人就是一块砖,哪里需要,就该往哪里搬,既然安排了,那就去吧。

就这样,我进入了不被大家看好的发电厂,结果真就验证了那句话:塞翁失马,焉知非福。

我进入了发电厂,选择了既来之则安之,在这里,我继续发挥着军人的本色,本着踏实肯干的精神,不会的就去学,通过学习进修,情况却好转了起来。最后从电气运行值班员岗位开始,做到了管理岗位。

虽说当时发电厂的状况却是不如如日中天的肉联厂,但后来者居上,电力行业不断发展,后来一个契机,我又从这个跳板,进入了电业局,最后竟一直做到了科级干部退休。

与此同时,随着市场经济的兴起,肉联厂生存变得困难,加之长期对计划经济的依懒,缺乏自觉开发新产品的积极性。

生产加工方法的陈旧和产品品种的单调,工厂一直没有得到发展,90年代中期,企业改制,我们县的肉联厂最终倒闭了。

听说,当初那个顶替我的人,也下了岗,那会年纪也到了,工作难找,最为靠着倒卖食品维持生计。

如今回顾起这段往事,我总是感慨不已。原本顶替这种事很让人不耻,但说起来又有点矛盾,我反倒很感谢当初那个顶替我的人,因为如果不是他,我就抓不住那次机遇,或许不会有现在的结局。

但我更想说的是,人这一辈子充满着不确定性,虽说福祸相依,事实上,从发电厂到电业局管理岗位,我付出了很多,期间的辛酸,也并非一般人可以承受的。试想一下,如果当初我进入了发电厂不再继续学习,或许也不会有之后的发展。

福祸相依,其实就如同因果循环,要更大概念得到福的结果,很大程度还是取决于个人的努力和付出!

(注:文章原创,全网监控,配图选自网络)

13 阅读:5102
评论列表
  • 2024-01-25 18:13

    肉联厂9几年还有,后来就消失了

  • 2024-01-25 18:16

    说的是真事

  • 2024-01-26 02:48

    呵呵!村上有70年年代退伍的,安排了工作,本来不是他,可刚好同名同姓,搞混了,让他捡了便宜,牛逼哄哄的,架子比省长都大,在90年代,单位垮了,成了下岗人员,日子没农村人过的滋润了,以前瞧不起农村人,现在见到本村举动套近乎,可谁也不鸟他[呲牙笑]

  • 2024-01-26 08:25

    我还被人顶替进大学,后来的结局是我退休工资三仟多,人家九仟多。[哭哭]

  • 2024-01-25 22:39

    还是要自己努力

  • 2024-01-26 07:09

    这真是塞翁失马焉知非福[点赞]

  • 2024-01-26 04:35

    我姐和姐夫当时分居两地,想调到一起,其中想法之一就是姐夫调回本县肉联厂,最后还是姐调去姐夫厂里,大山沟。九十年代初搬迁入市区,姐夫哥养老金远高本地职工,姐是护士,也高本地一大截。

历史课代表小白白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