契约婚姻,男耕女织

墨代旺朝 2023-12-13 23:13:53
(全文5800字,阅读需要9分钟)1、父母矛盾

文字为骨,思想为翼,大家好,我是墨代王朝,欢迎来到我们本期的百科频道。今天的主题,是中国当代的婚恋市场以及行情。

其实我一直都想大家聊一期有关婚恋的话题,一方面是我自己的年龄已经将近三十岁了,但是却一直没有解决人生大事这个问题,这让我的父母一直都很焦虑。

比如我爸在家,会时不时给我讲中国传统文化、血脉传承,动不动抬出“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的说辞,但是自己却连我太爷爷的名字都不知道。很明显这种毫无说服力的现实,是很难让我认同的,搞得我们的父子关系一度非常紧张。

而我妈就更搞笑,她甚至有一段时间怀疑过我喜欢男人。

开玩笑,我一个从初中开始看苍老师,高中开始玩galgame,大学开始沉浸式迷恋JK少女与韩国各大顶流女团的骨灰级宅男,怎么可能去喜欢男人?拥有顶级颜值的美少女,才是咱心中从不曾改变的信仰。

所以我妈的这种想法,在我看来简直就是对自己的侮辱,我也和我妈进行了无数次的对话,尝试让对方理解自己的想法,但是在一次次的交流之后,我发现有很多问题,让我们之间互相理解是非常困难的。

最大的因素是在父母的眼中,你不结婚你就是有问题,只要有了这个思想钢印,那么你无论讲什么,他们都会在情感上下意识地认为“你是在狡辩”,然后用感性思维去否定你,而不是站在现实的角度用理性思维在逻辑上探讨问题的本质。

所谓话不讲不透,理不辨不明,在这种情况下就需要我们全部跳出局外,站在一个旁观者的角度来理性、客观地思考一下有关婚恋的问题,这也是我做本系列视频的一个初心。

希望看了我们本系列节目之后,能缓解以我自己的父母为代表的部分中国父母们在孩子婚姻问题上的焦虑,也能帮助朋友们解答一些对婚姻的疑惑。

鉴于目前整个互联网上的风气,我需要在此先郑重声明一下,本期视频的所有内容均为从历史角度客观分析,推导出的结论仅代表本人个人观点,绝对没有批判、讽刺任何政策制度的意思,也请大家理性观看和讨论。

我们做内容视频一定要有这个觉悟,不利于团结的话不要讲、不能讲,也不该讲,绝对不能有任何煽动群体分裂、性别对立的想法。

好了,视频创作声明完毕,那就让我们正式开始。

2、恋爱人际关系

首先我们先讨论一个问题,那就是恋爱到底是什么?我们可以把它定义为一种亲密关系。

无论在东方还是西方文化里面,都普遍认为人类是一种社会性生物。社会性就是指在种群中的个体不能孤立生存,必须要与其他个体产生链接,然后进行集体发展的特性。在中国先秦时期,著名的思想家荀子就曾经曰过“人生不能无群”。这里的“群”便是我们今天的“社会”。

而在14世纪文艺复兴时期,西方人文主义开始重视人性的力量,随后也形成了一整套新的关于“社会”的伦理观。在自然界中,有很多生物种群都具有社会性,比如蚂蚁、蜜蜂甚至大象等等,它们都是需要群居在一起才能生存。

那回到我们人类自己,单一的个体也是无法生存的。

大家不要认为自己一个人没问题啊,那是因为很多朋友把生活和生存给搞混了,大家想象的往往是一个人居住,然后有人给我们种粮食、盖房子、送外卖,这个只是生活,它是建立在整个社会文明的结果上的,本质上我们的生存还是寄居在群体之中的。

人际关系就是我们社会运行的基础,我们与他人之间需要不断地进行互动、交流,才能完成一些具有目的性的行为。也正因为如此,在我们的生活中会充满了各种人际关系,像亲子关系、朋友关系、同事关系以及我们今天要谈论的婚恋关系。

婚恋关系就是一种由两个单独个体间产生的亲密关系,目的还是为了增加我们的社会属性,而且严格意义上,我们是应该把婚恋关系区分开的。因为结婚和恋爱是两个概念,是我们与他人交往时的两个不同的过程。

恋爱很简单,就是在人与人之间产生了爱慕的情感,可能是单向的,也可能是双向的。单向的是一般是单相思,癞蛤蟆想吃天鹅肉;双向的就是两情相悦,王八对绿豆。但无论是哪一种,对恋爱关系影响最大的只有心理层面,现实生活中的行为反倒是很难影响到恋爱的状态。

比如古人曾经说过:“落花有意流水无情”、“强扭的瓜不甜”、以及我们今天经常讲的“舔狗舔到最后一无所有”,这其实都是在提醒我们两情相悦的重要性。两个人之前如果没有这种互相爱慕的感情,那么即使强行在一起也没什么意义。

而婚姻关系就和恋爱不太一样了,因为它是一种现实关系。从哲学的角度来看,恋爱就是纯粹的唯心主义,以情感为主;而婚姻则是一种唯物主义,以现实为主;因此才会有受到法律承认和保护的婚姻制度。

3、婚姻制诞生

婚姻制度在世界各个文化中都占有很重要的地位,但是它并不是天然产生的。所谓的婚姻关系是在人类社会出现私有制之后才有的。

我们知道在最初的时候人类是母系社会,母系社会其实是一种公有制社会,个体之间一起进行群居生活,财产、食物平均分配。后来随着文明的进步和发展,人类逐渐学会耕种,进入了农业社会,个体普遍有了生产盈余。

农业社会每天是需要种地、畜牧的,这些工作都是体力活,女性在身体和生理上远远不如男性,于是就无法创作出更多的生产盈余。而且当一个女性受孕之后,会有一个比较长的妊娠哺育周期,女性在这一阶段是很难从事这些重体力的劳动的,还需要有人来照顾她,为她提供食物来保证基本生活。

于是早期的男性和女性之间达成了一个共识,那就是由男性负责在外劳动工作,女性则是在家哺育孩子、操劳家务,大家以这种方式互相合作,以此来完成我们人类生存和繁衍的本能,社会运行的最小基本单位从集体转变为家庭,实现了从母系公有制到父系私有制的转换。

于此同时呢,早期的人类开始考虑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

我们知道人的生命是有限的,但是很多时候在个体死亡的时候,他辛苦一辈子创造出的生产盈余却并没有消失,那么这部分生产盈余的归属就是一个问题,也就是本山大叔小品《不差钱》里面的那个灵魂拷问:人走了,钱没花了,这时候应该怎么办?

当然最好的办法就是这个人还活着的时候,找到一个合适的人在自己死之后来继承自己的财产,于是父权体系下的婚姻制度应运而生。

因为早期母系社会的繁衍方式是一女多夫,导致很多孩子只能确认自己的亲生母亲,无法确认自己的亲生父亲,于是在男性普遍拥有更多生产盈余的父系社会,男性对女性提出了要求,简单来说就是要求女性忠于自己,只能与同一个男性进行择偶、交配,这样两人之间生出的孩子在男性去世之后,就可以继承男性生前的财产。

在古人看来,拥有自己血脉的孩子不仅是种族的延续,也是自己和这个世界之间仅存的连接方式。所以在自己死亡时,由持有自己血脉的亲生孩子来继承财产是最合理、也是最合情的。

为什么在我们的文化中会有“母凭子贵”这个概念?因为孩子可以仅凭血缘关系继承祖父辈的家产,然后孩子的母亲也会因此得到社会地位的提升,所以这个血缘的纯正就很重要,于是便对女性有了要忠于对方的前提。

所以我看到有人总说婚姻制度是对女性的压迫,这种说法其实是不太严谨的,看到这里大家就应该很清楚了,其实所谓的婚姻关系就是一种契约,男性与女性之间各有索取,于是双方便用自己生存价值与生育价值做了一场交易,至于剩下的什么感情啊、陪伴啊,甚至夫妻间的闺房之乐啊,其实都是这场交易中附带的价值。

4、婚姻制发展

既然婚姻的本质是一场交易,那就要考虑不同情况的交易场景。比如普通的老百姓,他们的婚姻就比较简单,就是一对男女凑地在一起搭伙过日子,男耕女织,生儿育女。但是如果是一些有势力的豪门贵族,他们之间的婚姻就会比较复杂。

中国以“孝道文化”治天下,在古代为家族添丁进口是大事,因此便有一套完整的婚姻流程,那就是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也被称作“六礼之规”。比如我们今天非常熟悉的彩礼,就是其中的纳征环节。

为什么要给彩礼?那是为了表示男方对女方的重视,用来感谢女方家庭对女儿养育之恩,而等到女子出嫁时,则会从自己的娘家带到衣被、家具及其他用品到丈夫家去,这就是女孩们的“嫁妆”,这是女方父母给女儿的个人财产。

《乔家大院》里面就有这样的场景:乔致庸生意遇到了难处,急需用钱周转,他的妻子陆玉菡就把自己的嫁妆传家之宝“翡翠玉白菜”当掉了30万两,帮助乔致庸解了燃眉之急,后来乔致庸度过难关,第一时间就把“翡翠玉白菜”给赎回来了。

所以彩礼也好、嫁妆也好,本质上是男女双方的背后家族给这对新人的家庭在物质上提供的支持。

古代讲究门当户对,越是豪门望族就越是看重这些繁文礼节,这也就不难理解在我们今天的婚恋市场上有关“彩礼”的问题是多么地不合理,因为只有“天价彩礼”,却从来没有人讲过“天价嫁妆”。

如果按照我们的传统婚姻逻辑,只有一方给了彩礼或者只有一方给了嫁妆,这种占亲家便宜的行为,即使女儿嫁过去或者儿子娶了亲,也都会被看做是不懂礼数的。

因为婚姻自古以来都会牵涉到财产问题,所以就需要有一个强势的第三方来做见证,在一开始担任这个第三方角色的是宗族制度,比如像族中的长辈,以及一些族规、族谱,来确保在男性死亡的时候,让拥有正统血缘的孩子来继承家业,然后就这样一代代地传下去,因此才会有宗族文化。

而到了后来,宗族势力被国家文化取缔,这个时候见证夫妻婚姻关系的第三方角色就变成了国家。

如果民间男女之间想要缔结成正式的婚姻关系,那就一定要国家承认才可以,由历朝历代中央政府为婚姻制度做信誉背书,这样一来即使夫妻双方在生活中产生了纠纷,也有国家的律法来主持公道。

因为婚姻制度与增加劳动人口密不可分,所以自古以来统治者非常重视这些,希望通过促进户口增长来扩大国家的收入来源,比如在西周时期要求男性三十岁前、女性二十岁前结婚;在汉朝,汉高祖刘邦曾经下诏,凡是生育孩子后的家庭可以免除一户的两年徭役,总之核心就是就是要鼓励大家生育。

这些都是实打实的政策,对老百姓的生活影响非常大,因此古人的活动也开始受到司法的影响。

在古代是非常重视伦理纲常的,为了保证婚姻关系的稳定,中国自古以来都把“出轨”看做是非常严重的刑事犯罪。

大家经常听到的“浸猪笼”,那通常是民间用来处置队对婚姻不忠的男性或女性,官方虽然没有这么恐怖,但同样会给不忠于婚姻的人判出非常严厉的处罚,如果有妻之人与别人的妻子通奸,杀死他们甚至是可以被判无罪的。

最著名的就是《水浒传》中的情节:武松为了给武大郎报仇,杀死了潘金莲和西门庆,后来官府证实了这二人私通之后,并没有判武松死刑,而只是把他给流放了。

对比一下我们今天,对婚姻中夫妻关系的忠诚度,在法律上的容忍度是在不断下降的。

5、婚姻与维稳

要知道我们老祖宗是很有智慧的,他们设计出的很多宗法制度也都是有原因的。

很多朋友应该听过一句话: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因为在古代社会农业生产非常依赖人力,需要尽量多的人口去进行劳作,但是偏偏当时的医疗水平相当有限,孩子的夭折率很高,所以才把男女分开,让男的多干活,劳动力普遍不如男性的女性多生孩子,男女一起抵抗各种风险使得家族得以存续。对于那些家业大的男性,那就允许他可以拥有多名配偶以便来更多地繁衍后代。

说到这里我们需要澄清一下,多名配偶并不是多名妻子的意思。

中国自从周朝以来,就一直施行的是一夫一妻多妾制度,即使是皇帝也只能有一个皇后,剩下配偶的都是妃子,在民间则是除了正妻之外,其余的配偶全是妾室。而且妻的地位是远高于妾的。

古代对于夫妻之间婚姻关系的终止,处理起来也是很慎重的。虽然婚姻解除权在男方手中,但是只有在女方有以下七种情形之一的情况下,男方才可以行使休妻权。

这七种情况分别是:不顺父母、无子、淫、妒、多言、盗以及恶疾。我们一个一个来解释。

首先不顺父母,就是指妻子不孝顺男方的家长;然后无子,是指妻子到一定年龄没有儿子;淫,乱族,就是指妻子与丈夫之外的男性通奸,不忠于丈夫,破坏家族血脉的纯洁性。

妒,这个就是说妻子容易妒忌,会破坏家庭和睦;多言,喜欢说闲话,挑拨家庭成员关系,破坏家庭和睦;盗,侵吞窃取家庭的财产或者他人的财产;恶疾,就是指得了恶性疾病;主要是指传染病和性病。

只有在出现以上七种时,男方才可以提出休妻。而且如果男方在休妻之时,女方已经没有本家的亲人可以投靠,休妻会导致女方无家可归,或者女方嫁入夫家后,已经为公婆完成了守孝三年,再或者娶妻时夫家贫贱,但此后变得富贵了,有这种情况时是不允许休妻的,否则男方就要承担刑事责任的,这就是著名的“七出三不去”。

从这些制度我们不难看出,即使是统治阶级也是非常注重维持男女之间婚姻关系的稳定的。

因为中国古代以“孝道文化”治理天下,而母亲是“孝道文化”中非常重要的一个角色,因此其实我们一直以来,都非常尊重在家中拥有母亲身份的女性,比如孟母三迁、岳母刺字的故事,还有像贤妻良母这样赞扬女性的词汇,都是在高度肯定、赞扬女性在家庭中的付出与贡献。

但是“贤妻良母”在我们今天的社会舆论中,竟然被很多人当成一个贬义词,这也确实让人感到非常的遗憾。

我们不能说所谓的“父权制”文化压迫女性,因为它是带有阶级性的,比如一直以来广泛被讨论的一夫一妻多妾制度,那是权贵阶层才拥有的特利,平民是无权纳妾的。因此从这个层面来讲,处在父权文化中的底层老百姓,他们都受到了压迫,这是不分男女的。

至于大家觉得女性地位低,那是因为在农业社会,女性体力方面无法和男性相比很难从事劳动生产,经济能力完全依附男性,自然也就很难有话语权。这个情况即使在今天也是一样的,如果一个人不工作、不赚钱,生活完全依附别人,当然他的家庭地位就很低,而且在古代那是真的没有办法。

6、工业革命

这个过程持续了几千年,一直到18世纪第一次工业革命时期,众多新型机器的出现使得劳动生产不再单一地依靠体力,而是逐渐偏向于细节和技巧。

比如著名的“珍妮纺织机”,它的出现大大提高了整个纺织业的生产效率,而且人们发现相比于男性,女人们在工作时明显更加利落精细,于是一些纺织厂纷纷雇佣女性参与劳动,进而创造出更多的生产盈余。

当女性拥有了生产力,获得了经济来源之后,开始逐渐摆脱自农业社会以来对男性供养的依赖,并且随着女性参与社会劳动越来越多,女性的社会地位不断上升,“父权制”的思想体系开始瓦解,当我们需要女性不断地参与到劳动和生产中时,“男主外女主内”的婚姻模式已经无法满足社会整体生产力的需要。

于是自工业革命以来,一种新的婚姻模式开始诞生,那就是平权体系下的“男女双职工”婚姻模式。

那么这种模式到底是怎么样运行的?相比于“男外女内”的婚姻模式,它又有什么样的进步呢?受限于篇幅原因,我们会在以后的节目中再和大家讨论这些问题,本期节目暂时就讨论到这里。

心中有念,指尖有温,我是墨代王朝,感谢大家的观看,让我们下期再见。

(全文完,谢谢观看,图片来自网络)

0 阅读: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