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立秋冷飕飕,晚立秋热死牛”,今年立秋是早是晚?农谚咋说

鲁老知识分享 2024-07-01 05:28:34

前言

冰淇淋、西瓜这些早前只在夏天有的美味,如今在其它季节也能品尝到。

因此每年酷暑到来之后,就有人开始期盼接下来的秋季,不想每天过得汗津津的,感觉身上都有味儿了。

而按照古人根据季节的变化,所制定出来的二十四节气来看。

到了立秋这一天,就代表着秋季的开始了。

并且作为一个重要的节气,有关立秋的农谚也很多,“早立秋冷飕飕,晚立秋热死牛”便是其中之一。

这句农谚的意思也很简单,说的是立秋时间早,后面所呈现出来的天气会相对凉爽一些。

如果立秋立的比较晚,炎热的天气就会持续更长的时间。

那么,立秋的早与晚是如何判断的?今年的立秋是早是晚呢?

一、早立秋与晚立秋

与动不动就连续出现高温天气,或者是接连出现暴雨天气的夏天相比,整体天气呈现出温和姿态的秋季,成为了不少人的“心头好”。

立秋,作为秋季到来的标志,是一个相当重要的节气。

一般在每年的农历6月或7月,比如2023年就是农历六月廿二,2024年则是七月初四。

由于现在很多年轻人,不像老一辈更喜欢用农历的方式计算日子。

所以今年农历七月初四,也就是2024年的立秋这一天,对应的公历为8月7日。

那么,这次的立秋,是早了还是晚了呢?这里面,就需要考虑到民间的两种说法了。

说法一是“早晚”的区分,看的是具体时间。

至于为何能算出来具体的时间,是因为立秋指的是太阳经过了黄经135°的时候,可以精确到分秒。

经过的时间如果是在中午12点0分0秒之前,那么就属于是“早立秋”,而12点0分0秒之后,太阳才经过黄经135°,属于是“晚立秋”。

2024年立秋是在8月7日上午8点09分01秒,因此按照这个说法属于是“早立秋”。

说法二则是根据立秋这天的农历时间做区分。农历六月出现为早,农历七月出现为晚。

然而这样一来,2024年的立秋,又会变成是“晚立秋”了。

因为对应的农历为七月初四。

出现两种截然不同的结果,到底哪一个才是对的呢?可以结合“早立秋冷飕飕,晚立秋热死牛”这句农谚来看。

在农谚里面,早、晚立秋之后的天气,对比是较为明显的。

如果是以中午12点0分0秒作为区分,当天的天气一般不会有很大的差别。

而根据农历时间来区分就不一样了,中间有时间空隙,出现天气变化的概率更大。

不仅如此,民间在两种说法当中,大体上也更倾向于第二种。所以综合下来看,2024年是“晚立秋”。

二、立秋早晚关于到天气热不热?

知道了早、晚立秋,依据是什么之后,是否也能进一步确定接下来的天气了呢?

如果告诉你答案是否定的,会不会觉得有些不太能理解?

其实大家也可以回想一下,虽然从农历上看,立秋时间有农历六月、七月之分。

但从公历上看,基本上就是在8月7、8日或9日这几天。而每年这几天过完后,到底还热不热,应该会有印象吧?

可以这样说,按照实际的情况来看,早立秋不等于之后会冷飕飕,晚立秋也不代表着会热死牛。

为了证实这一点,国家气候中心还曾将包含2009年到2017年在内,这期间的早立秋与晚立秋的年份给分了出来,通过对比做了一项实验。

分出来的年份当中,位列于早立秋的一组有4年,分别是2011年、2012年、2015年、2016年,剩余的5年均为晚立秋。

在接下来的实验当中,通过统计出来的数据显示,除去是晚立秋的2014年这一年,从立秋这天到当月月底,气温与常年平均气温相比偏低了0.2℃之外,其余年度的气温均偏高。

不仅如此,其中气温偏高数值最大的一次,是在被分到了早立秋一列的2016年,偏高了1.4℃。

这样基本上就能看出来了,立秋的早与晚,所带来的气温区别并不大。

甚至于有些时候,早立秋之后的气温还要比晚的略微高上一筹。

因此,对于“早立秋冷飕飕,晚立秋热死牛”这句自古流传下来的谚语,不能太信以为真了。

或者也可以这样说,立秋的到来表示的是季节开始有所转变了,但并不会发生气温立刻从令人感到炎热的状态,下降到冷飕飕程度的现象。

特别是按照二十四节气的划分,“处暑”(代表出暑)还在立秋的后面。

在这一点上,很好地说明了其实古人也很清楚,立秋并未真正地出暑。

想必大家都知道,夏天最热的时候是三伏天,俗语有云:“小暑不算热,大暑三伏天”。

而三伏天有着较大的跨度,将小暑、大暑、立秋、处暑这四个节气一股脑儿地囊括在内。

这也是为何,会有“秋老虎”一词的出现。

通常公历8月下旬至9月,也就是立秋过后的十几天,大都是“秋老虎”发威的时间,但不见得每年都会出现。

只是在出现了之后,往往会持续到九月份中下旬,才能感觉到逐渐转凉的天气。

另外,如果是从气象学的角度上来看立秋,就无法代表是入秋的开端了。

这是因为在气候上,对于季节的划分看的是由近代学识渊博的学者张宝堃,所推行出来“候平均气温”。

倘若当地能够连续五天,平均温度均保持在10℃-22℃之间,没有超过这一范畴,这样才算在气候上进入到了秋季,会让人觉得很凉爽。

而且地大物博的中国,甭管是在纬度上,亦或者是在经度上,均有着较大的跨度,使得气候条件呈现出多样性特点。

有些地方还没有到立秋节气,就已经很凉爽了,有些地方哪怕是过了三伏天,也依旧是比较热的。

三、立秋天气转变如何养生

不知道大家发现了没有,咱们中国人在养生这方面,可谓是相当讲究的。

就以二十四节气来看,每一个节气的到来,都会有对应的养生之道。

尤其是从夏季朝着秋季进行转变时,为了迎接后面寒冷的冬季,需要利用秋季作为过渡阶段,将身体的底子打好。

那么,在这个过渡阶段,到底该如何养生呢?是不是要像一些老人说的那样,需要“春捂秋冻”?

“春捂秋冻、不生杂病”,顾名思义就是在春天的时候,不要看气温变暖了就急着脱掉衣服,而到了秋天看到天气逐渐变冷,就一下子穿的太多。

其中“秋冻”的目的,是为了锻炼身体的耐寒能力。

随着身体慢慢地适应了变冷的气温后,体内的新陈代谢功能速度也会经过一再地调整有速度上的抬高,产生出更多的热能。

而且,前面也提到了,立秋之后暑气的余韵犹在,还可能会跟着一个“秋老虎”。

在这个时候穿多了可能会闷出汗,然后小风再那么一吹,伤风感冒就能找到机会上门了。

不过话是这样说的,“秋冻”应该要适度。

在增强自身代谢功能调节能力的同时,也要关注到气温的具体变化,及时地增减衣物。

尤其是像年迈的老人、尚未长大的幼童,以及一些身患心脑血管等疾病的人,属于不宜“秋冻”的群体。

当身体的温度被“秋冻”这一举动给变低之后,这些人体内的血液运行速度会放缓,进而令身体感到不适。

那像这样的人,是不是更适合采取“贴秋膘”这种通过吃一些含有丰富营养物质的食物,让身体获得更多能量,来抵御越来越冷的天气的养生方法呢?

答案是因人而异,不可乱吃。

而且相对于生产力低下,到了秋季方能收获到更多粮食,所以需要通过多吃食物让自己长点肉,来抵御寒冬的古代人,现代人能吃的东西太多了,还有各种反季节食物可以选择。

有这样的基础条件在,其实没必要一味地进补了,可能补过头了还会引起围胃肠道不适。

特别是一些平时胃肠就虚弱的人,按照让自己适合的进食量来就可以了。

至于“三高”群体,该如何在立秋之后进补。

在高油、高盐、高糖等食物都不适合的情况下,可以考虑含有丰富蛋白质的豆类、菌类等食物,但也记得别贪多。

并且在吃好的同时,休息好也很还重要。

内经中有写“秋三月,此谓容平。天气以急,地气以明,早卧早起,与鸡俱兴”。

因此,一般晚上10点上床睡觉,到了早上6点起床,正好能满足8小时的睡眠时间,有助于让身体得到更好地养护。

有这样的作息时间后,如果还觉得秋乏,可通过适当地锻炼来调节。

但秋季干燥且昼夜逐渐的气温差较大,所以不宜进行过于激烈的运动,可以考虑平稳一些的运动,比如慢跑、打太极拳、瑜伽等。

期间如果有出汗,应该及时擦干,而且不要脱衣服,避免在冷热交替的情况下出现感冒伤寒症状。

结语

与立秋相关的农谚是比较多的,除去在一定程度上被“打假”的“早立秋冷飕飕,晚立秋热死牛”之外,还有“立秋三场雨,秕稻变成米”等。

可以说,代表着丰硕的秋季,会因为立秋的到来,更加地惹人期待。

只不过在对待农谚时,需要有分辨能力。

从古至今伴随着人类的发展,以及国家领土的变化,有些农谚可能在一个地方上是更为适合的,换到另一个地方就会变成“假”的了。

另外,在季节开始转变的时候,也要注意养护好自己的身体,以便能以健康的姿态领略四季的风景。

参考资料:

中国新闻网 2019-09-05 《释疑!立秋早晚与后期天气冷热并无太大关系》

中国气象局2018-08-07《“早立秋冷飕飕,晚立秋热死牛”?然而,真相是……》

澎湃政务:北海妇女 2023-08-08《立秋时节,这些一定要记牢!》

0 阅读:138

鲁老知识分享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