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灵甫死后,皮定均花400大洋买来棺材,给他换上解放军军服厚葬

陶陶读历史 2024-06-17 12:25:55

孟良崮战役后,张灵甫几乎成为了中国家喻户晓的人物。张灵甫的人生既传奇又复杂,毁誉参半。他是北大高材生,是黄埔军校的佼佼者,是枪杀妻子的杀人犯,是抗日的英雄,同时也是内战的战犯。

特别在内战中,张灵甫指挥美制74师,曾给我军带来了巨大的麻烦。华野从上至下,都将74师和张灵甫视为头号大敌。然而即便如此,陈毅、粟裕以及专门负责张灵甫后事的六纵副司令皮定均,都给了张灵甫极大的哀荣。不仅花费400大洋巨资,为他购买了一口楠木棺材。同时还找来一件解放军军官的衣服,让他干干净净地入了土。虽然张灵甫是我军的死对头,但我们依然给了他极大的尊重。

事实上,早在孟良崮战役之前,张灵甫似乎就已经预感到了自己的死亡。在孟良崮战役之前,张灵甫和他的74师可以用所向披靡、顺风顺水来形容。

首先在两淮战役中,张灵甫妙用声东击西之计,打出了一个国军之中罕见的战术掩护,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攻取两淮收复——淮阴,让曾经在中原突围之中大出风头的皮定均旅遭受了重挫。

张灵甫袭取两淮后,导致我华东局面大坏。华东解放区被分割为山东和苏中两块,而粟裕在苏中七捷中所取得的战果,也由此化为了乌有。

两淮失守后,张灵甫又向涟水发动了强大的攻势。王必成所率领的六纵虽然奋力抵挡,但依然挡不住74师如同惊涛骇浪一般的攻击波。最终,六纵大败亏输,丢掉了涟水。而这次败仗,成为了王必成和六纵官兵心中巨大的阴影。陈毅甚至差点撤了王必成的职。

后来,王必成直截了当地对陈毅、粟裕说:“日后打74师,决不能忘了我王必成的六纵。”粟裕当即对陈士榘说:“以后凡我华东部队组织歼灭74师的战役,一定让6师参加,一定让王必成参加!存档!”

张灵甫虽然连战连捷,但74师所蒙受的损失同样不小。光是在涟水战役中,74师就付出了8000多人的伤亡。他们很多都是历经过抗战的老兵,这些战斗骨干可不是短时间内就能弥补的。与此同时,74师在装备上也受到了严重的损失。由于美国当时对国民党实行武器禁运,因此这些美制装备是打坏一件就少一件。可以说,74师赢得越多,战斗力却越来越弱。

张灵甫所苦恼,可绝不止74师战斗力削弱那么简单。国民党的互相倾轧和复杂的人事关系,才是最让张灵甫头疼的。

在电视剧《红日》,李幼斌饰演的张灵甫骄傲自大、目中无人,因此同僚们都唯恐避之不及。

对此,张灵甫的遗孀王玉龄给出了一个另外的视角,她认为张灵甫并不骄傲自大,但对于自己不喜欢的人,他总是直话直说,甚至直接怼人。李天霞乱搞男女关系,张灵甫便经常在军事议会上找他不痛快。直属长官李延年吸食鸦片,张灵甫当着他的面大骂“烟鬼”。正是因为这种眼里揉不得沙子的性格,让张灵甫很不受同僚待见。

从战术来看,74师和其他部队可谓格格不入。74师喜欢迂回突击、深入敌后,而其他部队则喜欢步步为营、稳扎稳打,致使74师与友军部队很容易脱节。加之张灵甫与同僚恶劣的关系,导致其他友军部队不仅不会与其靠拢、为其支援,反而还可能见死不救,甚至看74师的笑话。张灵甫唯一信任的同僚,仅有出身杂牌的黄百韬。而李天霞,则是张灵甫的死对头。

所谓的重点进攻开始后,国民党45万大军向山东解放区首府——临沂发动攻击。此战之中,顾祝同专门以74师为矛头,希望张灵甫能像“猛张飞”一样,戳破华野的防线。在74师的两侧,正好就是李天霞的83师和黄百韬的25师。

从张灵甫在战前留下的书信来看,他对于这次作战似乎相当悲观。因为这次进攻,并非74师所擅长的平原水网作战,而是要深入到沂蒙山的腹地。因此74师既不能带坦克,也不能带重炮,只能轻装而行。因此他在信中发牢骚:

“让74师进入山区作战,等于牵着大水牛上石头山……有人跟我过不去,一定要我死,我就死给他们看吧!”

其后,张灵甫又给俞济时写了一封信:

“以国军表现于战场者而言,勇者任其自进,怯者听其裹足,牺牲者牺牲而已,技巧者自以为得志,彼此心存观望,难以合作,决心各自为谋,同床异梦。”

对于自己灰暗的前景,张灵甫已经有所预见。而他的败亡,也正是因为国民党的“各自为谋”“同床异梦”。

就在张灵甫等人蒙头蒙脑地向坦埠方向进军时,陈毅和粟裕早就为他布下了天罗地网。当时,74师在所有部队中只是稍形突出,并不像大家所认为的那样,是脱离了大部队。当时华野众将却艺高人胆大,愣是用奇谋将74师从百万军中“挖了出来”。就如粟裕后来所回忆的:

“由于敌人拟对我军实施中央突破,敌74师的态势必稍显突出,但在战役发起前敌两翼部队距74师仅4到6公里。上述说法,可能是由于不了解我们创造和捕捉战机过程的缘故,从我军通常采用的传统战法出来臆测战场情况,这未免是削足适履,而且将敌人想得太过愚蠢了。”

首先,华野第一纵队以小部分兵力攻击黄百韬的25师,而主力则切入25师和74师之间的间隙,抢占了制高点;8纵以相同战术从74师和83师的中间切入,同样抢占了制高点。就这样,74师已经三面被围。

但光是三面围攻,还不足以让74师全军覆没,张灵甫依然有全身而退的可能。然而在孟良崮战役之前,粟裕早就在鲁南布下了一招妙棋。而这个妙棋,正是前文提到的六纵。此时的六纵司令是王必成,而副司令则是刚刚调到部队的皮定均,两人和张灵甫都有极深的仇恨。

为了麻痹敌军,粟裕专门将6纵布置在远离战场的鲁南。当74师三面被围,粟裕立即电令王必成、皮定均,必须在两天之内前进200里,占领74师撤退的唯一通道——垛庄。当时74师仅在垛庄布置了一个团的兵力,几乎所有的重武器和物资补给都留在那里。只要占领了垛庄,74师就难逃灭亡的结局。

当陈粟的命令下达之后,王必成欣喜若狂:“报74师之仇,时机已到”。

随后王必成命令部队昼夜兼程,赶往垛庄。王必成星夜点将:十八师居中抢

占垛庄,以切断七十四师唯一之退路;十六师强占黄崖山,控制沂蒙公路;十七师展开于牛头山、大朝山一线,以阻敌援。王必成对手下这三个师长和政委说:

“报七十四师之仇,就在今日。你们谁完不成任务,提头来见!”

随后,六纵果然狂奔200里,到达了垛庄之前。六纵发动进攻时,垛庄的守敌突然发生了内乱。原来涟水战役后,张灵甫将300多名解放军俘虏补进了部队。这些俘虏饱受74师官兵的歧视和虐待,主要从事后勤以及打杂工作。当他们听闻老部队打了过来,于是立即起义以响应。因此6纵在短时间内就控制住了垛庄。由此,74师四面被围,已经陷入我五个纵队的重重围困。

无奈之下,张灵甫只好逃往孟良崮,而这也是他最终毙命的地方。张灵甫之所以困守孟良崮,并非他刻意的选择。若74师驻留于平原之上,恐怕一天也坚持不了。而在孟良崮,还可能等到援兵。

然而这个孟良崮,却是实实在在的兵家绝地,完全没法防守。从地形上看,孟良崮的地势虽然高,但是坡度过于陡峭。在崮顶由上向下观看,视野非常差,很难发现从山下往山上进攻的解放军。

除了视野不佳,74师的武器也存在着严重的射击死角。对于机枪、步枪来说,最适合发挥火力的地形,应该是坡度较缓的山坡,因为这样不仅视角极佳,而且能够居高临下地倾泻火力。而孟良崮的山坡太陡,子弹根本打不准。

其次,孟良崮主要由花岗岩组成,质地极硬,根本无法修筑壕沟、防炮洞等工事。相反,华野的炮弹一旦打到山上,便会立即激发碎石,给无遮无挡的国民党军造成更大的杀伤。

最可怕的是,孟良崮上没有水。当时正值夏天,天干物燥,一滴雨也没有。人没有食物,尚能坚持;没有水,就连三天也撑不到。不说人要喝水,机枪也需要水来冷却。到了后来,74师官兵因为缺水而全身无力,机枪也因过热而哑火了。

此时的张灵甫,简直和当年马谡的命运如出一辙。

张灵甫不占天时,不占地利,也绝不占人和。张灵甫被围后,蒋介石一再要求李天霞和黄百韬向74师靠拢,务必要将其救出来。

但是李天霞与张灵甫有私怨,仅派一个连,带一部电台,冒充一个旅的番号装神弄鬼。相比之下,左翼的黄百韬虽然奋力作战,但怎奈其25师出身杂牌,战斗力不佳。因此也打不开局面。

随着华野攻势的加强,74师的抵抗越来越弱。皮定均见时机已经成熟,于是命令何凤山带领一个特务团的兵力,向张灵甫的指挥部进发,务必“消灭74师,活捉张灵甫”。

戎马数十年的张灵甫,十分明白越来越近的枪声意味着什么。而皮定均也在山下,用望远镜目不转睛地注视着何凤山所带领的特务团。何凤山命令战士搭成人梯,一个接一个地跃上蘑菇状的山顶。而他身后的电台,也能接收到张灵甫的明语电报。

在电报中,张灵甫绝望地对南京方面叫喊:“我是张灵甫,黄百韬不援助我,七军不援助我,我已经到了尽忠报国的时候了。”

电台里沉默了一下,然而用浙江口音说:“祝你成功。”

这或许是张灵甫与蒋介石最后的对话,听完后皮定均振奋地说:“战斗快要结束了。”

就在这时,特务团的子弹和手榴弹已经打进了张灵甫所在的山洞。里面的人突然大喊:“你们不要打了,我们师长都被你们打死了。”喊话的是发报机电讯员。

何凤山急忙命令战士们停火。根据24集团军战史记载:

“特务团副团长何凤山命令向洞内喊话,三连指导员邵至汉和战士们一起向洞内高喊:张灵甫,快投降吧! 缴枪不杀!……喊声刚停,一梭枪弹射向洞外,三连指导员和数名战士不幸中弹牺牲。我三连指战员怒火冲天,手榴弹、机关枪、卡宾枪对着山洞内一阵猛投猛扫,接着,战士们冲进洞内,只见敌尸狼藉、血污满地。战士们翻检敌尸,见一个两肩披着双星的大官,检阅胸符,原来就是敌中将师长张灵甫。他左腕上的手表,指着5时02分。”

据国民党军史记载,张灵甫实属自杀。从张灵甫指挥部逃出的魏振钺,便是目击者。在张灵甫的要求下,副师长蔡仁杰、团长周少宾、旅长卢醒均自杀身亡。而魏振钺和张灵甫没有过命的交情,因此他可以不自杀。

还有种说法,是张灵甫伤势沉重,被解放军战士抬出。但这名战士出于对张灵甫和74师的仇恨,于是违反纪律对张灵甫补了一枪。

张灵甫到底是怎么死的呢?已经争论了数十年,至今依然没有明确答案。

张灵甫死后,74师的抵抗彻底瓦解。就在这时,孟良崮突然豪雨大作,将残酷的战场瞬间清洗干净。若老天爷早点下雨,74师恐怕就不会那么容易被全歼吧。因此当地的老百姓都说,这是天要亡张灵甫,天要亡蒋介石啊!

在狂风暴雨之中,战士们带着74师精良的装备,押着两万多俘虏,从容跳出了敌人的包围圈。浩浩荡荡的队伍中有一副担架,担架之上正是张灵甫的尸体。大军一口气走了两天,到沂水县一个叫野猪旺的村庄,才将张灵甫放了下来。由于正值夏天,因此张灵甫的尸体已经有些气味了。于是根据上面的指示,决定将张灵甫就地掩埋。

负责张灵甫后事的皮定均下达命令,给张灵甫找一口好棺材。后来战士们花费400大洋,为张灵甫买了一口半人高的大棺材,是楠木制成的,十分华贵。

皮定均认为,战死沙场的将军,应该得到一个军人的荣誉。由于张灵甫的衣服已经破了,又找不到国民党军的军服,因此只好找来解放军的服装,让他穿上。还将他的脸擦洗得干干净净。

在掩埋张灵甫之前,政治部副主任谢胜坤向皮定均请示一件事:六纵队俘虏的一个少将旅长和8个上校要求看他们师长最后一面。皮定均认为,他们跟着张灵甫出生入死,现在都当了俘虏,还要看看他的遗容,这种感情是可贵的。于是同意了。

最后,张灵甫的下葬是由谢胜坤主持的,皮定均也到了现场。张灵甫被埋在了一棵古树下,没有挖坑。看着张灵甫的遗体,9个将校围成了半月形,跪下,全都哭了。

皮定均默默地看着他们的沉痛哀悼,然后说:

“这是你们师长的师长,他从一开始就是你们师长。他执行蒋介石的命令,说要3个消灭共产党。他一路追我们,从淮阴到涟水,从涟水到山东。结果被消灭的不是我们,是74师,是张灵甫本人。你知道你们为什么失败吗?是因为我们代表了人民,而你们却与人民为敌!”

就这样,张灵甫在将校们的眼泪中入了土。由于兵荒马乱,张灵甫埋葬的所在地已经失去了踪影,直到现在也没找到。

我军是仁义之师,并没有想到打死张灵甫。否则我们所喊的口号也绝不是“活捉张灵甫”。陈毅曾对74师被俘的将校说:

“贵师长张灵甫、副师长蔡仁杰之牺牲,毫无意义,应该惋惜。各位留在解放区内好好研究问题,重新认识问题,各位应视为平生最大幸事。”

当然,即使张灵甫活捉了,我们也将之处决,反而还会给予他以厚待。他的结局将是被关入功德林改造,然后和他的老上司王耀武一起,被特赦出狱,然后重新融入人民。

1973年,张灵甫的遗孀王玉龄从美国归国,受到了我方的款待。周恩来对王玉龄说:

“灵甫是个将才,是我的学生,没有把他争取过来,我也有责任。”

很显然,张灵甫若不死,也将成为一个优秀的统战对象,可以为祖国的统一出力。

不过张灵甫即使死了,我们也不会侮辱他的尸身,而是会厚葬。毕竟作为军人,张灵甫是优秀的,在抗日之中也为国立下了大功。对于其他被击毙的国民党将领,我军一般也会厚葬,比如戴之奇、刘戡,都得到了相当好的待遇。反观国民党,却悍然挖出罗炳辉将军的遗体,让他曝尸荒野。

气度往往决定着成败。我军善待张灵甫的尸身,同样也厚待74师的俘虏。最终,74师的官兵,

蒋介石气量狭小,其失败也不足为怪了。

张灵甫死后,王玉龄念及夫妻一场,一直在寻找他的葬身之地,不知道出了多少寻找和发掘费用,遇到了无数的骗子,但最终都没能找到。

2003年, 王玉龄在上海浦东玫瑰墓园为他安了一座衣冠冢 , 墓碑上刻下王玉龄送给他的话 :“当年有幸识夫君, 没世难忘恩爱情。 四七硝烟伤永诀, 凄凄往事怯重温。”

2005年,王玉龄还作为抗日遗属,参加了抗战胜利60周年的纪念活动。2007年,王玉龄又在粟裕的侄子粟刚兵的陪同下,参观了孟良崮战斗遗址。在得知张灵甫的墓将安置在其毙命的山洞中时,一向幽默的王女士打趣道:“记得也给我留一个位置吧。”

2 阅读:631

陶陶读历史

简介: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