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时数学交白卷,作文写了28个字,大学校长看后:马上录取他

霸苍笙客栈 2024-06-28 08:32:43

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有一位这样的传奇诗人:他高考时数学交白卷,作文只写28个字,却被大学破格录取。

出身书香世家的他,却被誉为"农民诗人";他一生创作无数,一首短诗《有的人》更是广为流传。

他就是臧克家,一位用诗歌书写时代、关怀民众的文学巨匠。

今天,让我们走进臧克家的人生,探寻他的文学世界,感受他对生活的热爱和对文学的执着追求。

文学启蒙

1905年,臧克家出生在山东诸城的一个地主家庭。作为一个书香世家,臧家祖辈多有功名在身。

但是命运似乎与臧克家开了个玩笑,就在他出生前一年,清政府宣布废除延续了1300多年的科举制度。

这意味着臧家世代相传的读书做官之路被彻底切断。

尽管如此,年幼的臧克家依然沐浴在浓厚的文学氛围中。他的祖父是个严肃却又热爱诗词的老人。

没事的时候就喜欢吟诵诗词,听着祖父朗诵的声音。那时的臧克家当然不解诗文中的含义,但是却总是会不自觉沉迷其中。

然而,生活并非一帆风顺。八岁那年,臧克家的母亲因病去世。这个打击让年幼的臧克家第一次感受到了生活的苦难。或许正是这种苦难的体验,让臧克家对底层民众的生活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同情。

在私塾和小学就读期间,臧克家如饥似渴地汲取着知识的养分。他不仅背诵了大量的古文,还开始接触新文化思潮。

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14岁的臧克家也参与其中,在街头巷尾宣传爱国主义。

文学之路

1930年,25岁的臧克家决定报考国立青岛大学。然而,命运再次和他开了个玩笑。原本只考国文的招生考试,突然增加了数学科目。这对几乎不懂数学的臧克家来说无疑是个巨大挑战。

面对这突如其来的变故,臧克家并没有退缩。他决定放手一搏,用自己的方式来证明自己的才华。考试当天,臧克家果断地在数学试卷上交了白卷。而在国文考试中,他更是大胆创新,只写了短短28个字就交卷了。

这28个字是:"人生永远追逐着幻光,但谁把幻光看作幻光,谁便沉入无边的苦海。"

这简短而富有哲理的文字,立即引起了阅卷老师的注意。

当时担任国立青岛大学文学院院长的闻一多被这独特的答卷深深吸引,他认为这位考生虽然数学不佳,但文学天赋非凡。

最终,在闻一多的极力推荐下,臧克家被破格录取。

进入大学后,臧克家如鱼得水,在文学创作上迅速展现出惊人的才华。在闻一多等名师的指导下,他的诗歌创作技巧日益精进,文学素养不断提高。

这段时期,臧克家创作了大量反映社会现实、关注底层民众生活的诗歌,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创作风格。

1933年,臧克家的第一部诗集《烙印》出版,立即在文坛引起轰动。这本诗集以其独特的视角和深刻的思想,赢得了包括茅盾、闻一多在内的众多文学大家的赞誉。

从此,臧克家在文学界的地位逐步确立,成为了新诗坛上一颗冉冉升起的新星。

坚守现实

抗日战争爆发后,臧克家没有躲在象牙塔里,而是毅然投身抗战事业。

他多次深入前线采访,亲身体验战争的残酷,用笔墨记录下那段血与火的岁月。

在这期间,臧克家创作了大量反映战争现实的作品,如《津浦北线血战记》等,以文字为武器,唤起民众的爱国热情。

臧克家的诗歌不仅描绘了战争的惨烈,更表达了对和平的渴望。

他的作品《难民》《罪恶的黑手》等,深刻揭露了战争给普通民众带来的苦难,引发了广泛的社会共鸣。

这些作品不仅是对现实的真实记录,更是对人性的深刻探讨,展现了臧克家作为一个诗人的社会责任感。

战争结束后,臧克家并没有停下创作的脚步。他继续用诗歌反映社会现实,关注底层民众的生活。

在新中国成立初期,臧克家创作了《泥土的歌》《泥土的脉搏》等作品,以朴实无华的语言描绘了农村的新面貌,展现了普通劳动者的精神风貌。

这些作品不仅在艺术上取得了成功,更在思想上引领了一个时代。

他善于运用口语化的表达,将复杂的思想用简单的语言表达出来。

这种创作风格使得他的诗歌既有深度,又容易被普通读者接受,因此赢得了广泛的读者群。

另一个显著特点是臧克家对底层民众生活的关注。他的诗歌中常常出现农民、工人、渔民等普通劳动者的形象,通过描绘他们的生活,反映出整个社会的面貌。这种"接地气"的创作方式,使得臧克家的诗歌具有强烈的现实主义色彩,也赢得了"农民诗人"的美誉。

臧克家的诗歌还具有浓厚的乡土气息。他善于运用乡土元素,如泥土、河流、庄稼等,来表达自己对生活的感悟。这种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的创作方式,使得臧克家的诗歌既有深刻的思想内涵,又不失生活的真实感。

宝贵的精神遗产

臧克家的一生,就如同他的诗歌一样,充满了对生活的热爱和对文学的执着追求。即使在最艰难的岁月里,他也从未放弃过创作。这种坚持不懈的精神,正是他留给后人最宝贵的遗产。

臧克家曾说:"诗歌应该是人民的诗歌。"这句话不仅是他的创作理念,更是他的人生信条。他用一生的时间,将自己的目光投向普通人的生活,用诗歌记录下时代的变迁和人民的心声。这种深入生活、关注现实的创作态度,对当代文学创作仍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在臧克家的作品中,我们看到的不仅是优美的文字,更是一个诗人对社会、对人生的深刻思考。他的诗歌《有的人》中道出了生命的真谛,也成为了激励无数人的座右铭。

臧克家的一生,经历了从旧社会到新中国的巨大变迁。他的诗歌,就如同一面镜子,忠实地记录下了这段波澜壮阔的历史。从早期反映社会黑暗的《烙印》,到抗战时期激昂慷慨的《从军行》,再到新中国成立后充满希望的《泥土的歌》,臧克家的创作轨迹,就是一部生动的中国现代史。

今天,当我们重新审视臧克家的文学遗产时,我们看到的不仅是一位伟大诗人的才华,更是一个时代的缩影。他的作品,超越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至今仍在激励着我们。臧克家用他的人生告诉我们:真正的文学,应该源于生活,高于生活,并服务于生活。

结语

2004年2月5日,臧克家在北京逝世。他的离去,标志着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一个重要时代的结束。臧克家留下的诗歌和精神遗产,却永远活在了中国文学的长河中。

回顾臧克家的一生,我们看到的是一个诗人对文学的执着追求,对生活的热爱,对社会的关怀。从那个高考只写28字的年轻人,到后来享誉文坛的"农民诗人",臧克家用他的人生诠释了什么是真正的文学家。

臧克家的故事告诉我们,真正的才华不在于华丽的辞藻,而在于对生活的真挚感受和对人性的深刻洞察。他的28字作文,不仅改变了他的人生轨迹,更为中国文学注入了新的活力。

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我们更需要像臧克家这样的诗人,用简洁有力的语言,道出生活的真谛,唤醒人们内心的情感。

让我们记住臧克家,不仅因为他的诗歌,更因为他留给我们的精神财富——对生活的热爱,对文学的执着,对社会的关怀。这些,才是真正永恒的诗篇。

信源

中国新闻网:2024-02-22 《女儿追忆臧克家:半年黄埔影响终身 以笔为枪奋斗不息》

0 阅读:102

霸苍笙客栈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