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之亡,并非亡于党争,而是亡于素有“女中尧舜”的高滔滔?

伩蕊历史加油站 2024-05-26 03:27:06

阅读此文前,诚邀您点击一下“关注”按钮,方便以后持续为您推送此类文章,同时也便于您进行讨论与分享,您的支持是我们坚持创作的动力~

文|醉卧思量

编辑|t

引言

北宋在我国历史上可谓是一个极为特殊的时期,虽然军事实力较弱,常常对外求和,但是却经济繁荣、文华昌盛,一幅清明上河图道尽了北宋的风流与繁华。

然而这样一个在历史长河里璀璨耀眼的朝代,却仅仅存在了百年,便亡于异族的铁骑之下。

关于其灭亡原因,后世议论纷纷,有人说北宋看似亡于靖康之变,实则亡于贯穿北宋长达百年的党争。

然而真是这样吗?其实不然,北宋灭亡的原因还要从那个被誉为“女中尧舜”的高太后—­­—高滔滔说起。

(清明上河图)

一、人生赢家高滔滔:青年婚姻幸福,晚年垂帘听政

从先秦到满清两千多年的历史中,我国的政治舞台上从来不乏女性的身影,然而不管是秦宣太后也好,还是吕雉也罢,她们终究是师出无名,不被朝臣所支持。

直到宋朝,开始有了明文规定,若是皇帝年幼或是身体有疾而无法处理公务,则将朝政大权暂时交由皇太后掌控,这一规定从国家方面彻底承认太后垂帘听政这一制度。

因此,宋朝女性在政治上极为活跃,两宋三百年,垂帘听政的太后加起来共有九位,其人数堪称历朝历代之最,而宣仁皇后高滔滔就是其中在历史上最为享誉盛名的一位,甚至被后人赞为“女中尧舜”!

(高滔滔画像)

高滔滔只是宣仁皇后的小名,大名叫作高正仪。她的出身是相当的显赫,曾祖父是开国名将高琼,母家是曹彬的后代,除此之外,高滔滔的母亲和宋仁宗的皇后是堂姐妹。

因为有这层关系在,幼年的高滔滔常常进宫陪伴自己的姨母。当时仁宗皇帝无子,不得已在群臣的建议下过继了宗室子赵宗实,也就是后来的宋英宗赵曙。

宫里孩子不多,很快高滔滔就和赵宗实建立起深厚的友谊,仁宗皇帝和曹皇后见他们二人两小无猜就干脆给他们赐了婚,“管家儿”和“皇后女”的结合一时传为美谈。

(高滔滔的姨妈曹皇后剧照)

1063年,宋仁宗驾崩,并传位给赵宗实,高滔滔也跟着夫荣妻贵,顺理成章成为大宋皇后,母仪天下。

然而宋英宗一向体弱,在位仅仅四年就驾鹤西去,传位给他和高滔滔的长子宋神宗赵顼。不幸的是赵顼也步了他父亲的后尘,正值壮年就撒手人寰。

先是送走了丈夫,后是送走了儿子,已经成为太皇太后的高滔滔看着年幼的小孙子,不得不挑起大宋这个重担,从此垂帘听政,正式踏入大宋朝的权力中枢。

(高滔滔和赵宗实 剧照)

二、南北之争和新旧党争,贯穿北宋一百年

吸取前朝牛李党争的教训,宋太祖赵匡胤在党争这个问题上可谓是极其重视。为了避免走了前朝的老路,赵匡胤一方面禁止考生向考官拜师,另一方面进一步削弱了宰相的权利,一系列组合拳下来算是把党争给压制了下去。

然而,有人的地方就有党,有人的地方就有争。随着国家政局的稳定,被迫潜伏的党争又开始冒头了,并开始愈演愈烈。

从宋真宗时期的南北党争,到后来的新旧党争,长达百年的时间里北宋一直走不出党争这个桎梏。

(宋朝百官上朝图 剧照)

既然提到新旧党争,就不得不到庆历新政和熙宁变法。

当时北宋已经承平日久,国内的矛盾渐渐凸显出来,其中最为严重就是三冗的问题。为了解决这一问题,缓解国家财政上的困难,宋仁宗在一众臣子的建议下开始了轰轰烈烈的改革。

范仲淹在文学史上的辉煌成就往往容易让大家忽略他在政治上的地位。当时的范仲淹是庆历新政的实际操舵手,在得到仁宗的支持后,他和富弼等一众改革派摩擦拳脚,想要借此以一扫大宋前几十年的积弊。

(范仲淹 剧照)

然而范仲淹等人的手段太过激烈,侵犯到一众贵族和士大夫的利益,引起了守旧势力的反弹,他们到处散播谣言,离间改革派和皇帝之间的关系,最终新政在仁宗皇帝的摇摆不定中短短一年便彻底破产,范仲淹等人也落得个被贬的结局。

这场昙花一现庆历新政虽然失败,却留下了一篇影响北宋政坛几十年的文章——《朋党论》,文中欧阳修简单粗暴地将改革派和反对派,贴上君子党和小人党的标签,由此两宋党争彻底由幕后走向了台前。

熙宁二年,宋神宗拜启用王安石进行变法,史称熙宁变法。变法不足一年,朝廷内外就分裂成了两派,而当年在庆历新政中锐意改革的韩琦、富弼、文彦博等人,却在熙宁变法中成为了反对派。

(王安石画像)

令人感到巧合的是,赞成王安石变法的官员都来自南方,而反对变法的官员来自北方,显然这所谓变法的背后带了南北党争的影子。

可惜的是这场本是为了强国富民的变法,却在各方势力的推动下,然而最后却演变成了一场延绵四十年之久文人党争,到最后所有人都忘了初衷,朝堂成了党派倾轧和谋取私利的场所,最终导致北宋政坛吏治腐败、乱象横生。

而这场旷日持久的党争,也在日复一日中消耗北宋的国力,有识之士被排挤出中央,无能之辈高居庙堂,无论是新党还是旧党,他们的目光只能看见对方的一亩三分地,却忘记了亦有外族虎视眈眈。

(新旧党争)

三、靖康之变帝国倾覆,高滔滔在其中扮演的角色

关于北宋灭亡,有人提出一种观点,就是北宋亡于高滔滔,其实这种观点有一定的道理。

宋哲宗刚登基时年纪尚小,军国大事只能交给太皇太后高滔滔处理。当时宋朝的党争已经在失控的边缘,没有政治经验的高滔滔为了稳定局势,重用文彦博、吕公著、司马光等旧党,不分青红皂白打压新党官员,在一年时间内将王安石变法的成果全部废除。

然而政治并不是非黑即白的,两极化不适合用到政治中去。高滔滔的强势压迫并没有让党争得到控制,反而因为过度打压新党使两党彻底走向对立,进一步激化了朝堂内部的矛盾,也将王安石变法取得的成果全部丢失,北宋经济就此开始崩坏。

(司马光画像)

除此之外,高滔滔还做错了一件事,那就是太过看重权利。在高滔滔垂帘听政的近十年里,她不曾给哲宗留下一丁点作为皇帝的权力,军国大事皆决于己,连朝堂众臣也只知太皇太后,不知官家,直到高滔滔故去,哲宗才尝到了权力的滋味。

好端端的一个大宋天子,在高滔滔的治下完全成为了一个吉祥物,这能不让哲宗心存不满?故此哲宗刚继位,就迫不及待地全盘推翻高滔滔在位的政策,他仿佛是要跟高滔滔对着干,高滔滔重用旧党,那他就任命新党,高滔滔反对变法,那他就偏偏支持变法。

哲宗怀着对高滔滔的怨气,新党怀着对旧党的怨气,双方一拍即合,将大宋朝堂搅的乌烟瘴气,彻底成了新党的一言堂。

直到靖康之变发生,北宋彻底灭亡,这种你方唱罢我登场的戏码也没有结束。逃到南方的宋朝小朝廷将国家灭亡的原因推到新党身上,旧党重新被朝廷重用,出于打压报复的目的,旧党为支持他们的高滔滔唱起了赞歌,甚至将她称为“女中尧舜”!

(女中尧舜图)

北宋的灭亡是多方面原因促成的,党争是其中一大原因,然而高滔滔也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作为北宋党争白热化阶段的实际掌权人,她不仅没有去平衡朝堂矛盾,反而为激化两党矛盾推波助澜,彻底错过了宋朝最后一丝强军富国的机会,最终使宋朝不可逆的走向衰亡。

参考资料:

尤婵婵.北宋中后期太后与新旧党争[D].首都师范大学,2013.

罗洪.政治学视域下的北宋新旧党争探析[J].中国城市经济,2011,(15):300-301.

-1 阅读:110
评论列表
  • 2024-05-26 12:06

    自古以来,有多好的名声,留给后人的都有多大的锅,比如乾隆与嘉庆,万历与崇祯,无不告诉我们前人享乐,后人背锅的自理名言

伩蕊历史加油站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