寇准才华横溢,为何宋太宗赵光义不拜为首相,反而两次将其贬谪?

惊心鸟 2024-06-28 01:13:34

北宋宰相寇准在中国历史上有着很大的名声,他在宋太宗赵光义和宋真宗赵恒时期进入朝廷中枢,是宋朝名相群中的佼佼者。他最出名的就是在宋真宗时期出任朝廷宰相,主导北宋抗击南下辽军的侵略,签订了澶渊之盟,开启了宋辽两国百余年的和平史。然而很少人知道,寇准在宋太宗赵光义时期两次成为副相,都摸到了宰相的边沿,却两次被贬官外放,丧失了被拜为首相的机会。直到宋真宗时期辽军南侵前他才被拜为宰相,有了主导北宋抗辽战争的机会。本文就寇准两次拜相失败的原因进行解析,看看这位北宋名相为了如此不顺。

寇准在历史上的名气很大,大部分是因为抗辽战争和澶渊之盟的影响力。他出身名门,家世非常的显赫,小小年纪就受到北宋权贵们的关注。他的才华是毋庸置疑的,十九岁就考中了进士,这在北宋初年低录取率的科举制度上堪称天才。寇准受到宋太宗赵光义的器重,为官初期非常的顺利,可以用平步青云来形容。他不到三十岁就做了尚书虞部郎中、枢密院直学士,判吏部东铨,从十九岁中进士算起,也就十年时间。这样的升迁速度在封建王朝是非常稀罕的,很多进士做了一辈子的官,顶多也就是个地方知府。

淳化二年,这一年寇准三十岁,第一次摸到了拜相的门槛,成为副相级的官员。当时宋朝发生大旱,寇准认为是刑法不公的原因,惹得赵光义大怒。寇准请赵光义将中书省和枢密院的大臣召来,当众曝光了祖吉、王淮贪污受贿,却没有得到公正处理的事情。祖吉贪得少,却被判处死刑。而王淮因为哥哥是参知政事王沔,虽然贪污了千万巨资,却只是杖刑,连官职都保留了下来。这个案子闹得很大,王沔因而受到赵光义的斥责。寇准则因为弹劾王沔被赵光义升官,成为年轻的左谏议大夫、枢密副使、同知枢密院事。

从考中进士,到成为副宰相级别的枢密副使,寇准仅仅用了十一年,这在历史上都是非常罕见的。这其中既有他个人才华横溢的原因,也有他显赫的家世和赵光义的破格提拔。然而当了枢密副使不久,寇准就在与同级别的知枢密院事张逊争端中被贬谪,外放为青州知州。两人从政事争论,发展到互相弹劾,互相揭短,让赵光义很不高兴,于是各大五十大板,都被降职罢官。这次罢官是寇准一生中首次遇到挫折,但是却没有影响到他在赵光义心中的地位。过了一年多,赵光义又将寇准召回了中枢,出任同为副相的参知政事。

这次回到朝廷寇准谨慎了很多,也多当了几年的副宰相。在这期间寇准还辅助赵光义立襄王赵元侃为皇太子,也就是后来的宋真宗赵恒。这段时间虽然寇准官运亨通,但始终不能被拜为首相,压在他头上的便是名臣吕端。赵光义先让名臣吕端出任左谏议大夫,与寇准同列。然后他又升任吕端为户部侍郎、平章事,又过了几天吕端进官门下侍郎兼兵部尚书,然后正式拜相。当时寇准心里很不平,赵光义为了安抚他,让他在政事堂和吕端轮流押班知印。尽管如此,政事堂依然是吕端这个首相说了算,寇准只能在参知政事副相的位置。

一年后,因为南郊祭天百官站位的问题,寇准与冯拯虞部员外郎冯拯、屯田员外郎彭惟节发生了冲突。因为之前彭惟节职位居于冯拯之下,所以这次排班展站位时彭惟节仍处在冯拯之下。实际上当时两人已经是平级,所以寇准认为他们扰乱了朝廷制度,并且以公堂告示的方式发布。冯拯不服,上书弹劾寇准擅权行事,并陈述了寇准在给岭南官员授职时不公的事情。这个弹劾得到了岭南官员的广泛支持,广东转运使康戬便上书说吕端、张洎、李昌龄等朝廷重臣都是寇准推荐,暗指寇准结党营私。

事情闹到赵光义面前,吕端等人都上书请罪,寇准却不服气,公开上书申辩。赵光义认为寇准做得有些过了,有失宰执大臣的身份。寇准坚持自己的观点,拉着赵光义辩论不休。于是赵光义大怒,觉得寇准不识相,将其贬为邓州知州。这是寇准第二次从副相的位置上被贬官,知道赵光义去世后,宋真宗赵恒即位,他才回到中枢出任工部侍郎。实际上作为被寇准一手扶上皇太子之位的赵恒,在登基之初也没想过让寇准当宰相,而是选择了与自己关系密切的李沆。因此在澶渊之盟之前,寇准止步于副相,在拜相方面多次受阻。

关于赵光义和赵恒父子没有首相将寇准拜相的原因,历史学者们众说纷与。有的认为寇准性情刚直,容易得罪人,所以皇帝不选他位首相。这种说法是源于他两次被贬官,都因为和人争执引发的矛盾。他不论是和张逊的冲突,还是和冯拯道德矛盾,都是表现出了刚直的性格特征。也有人说他太过年轻,皇帝觉得他不稳重,所以需要在副相的职位上淬炼。这种说法是源于他作为吕端的副手出任参知政事,并且能够轮流押班知印。这些说法看似有一定的道理,其实并没有抓住问题关键。寇准拜相的障碍,其主要还在于他的出身和政治理念。

寇准的出身于世家大族,五代十国时就非常显赫,是他能够平步青云的基础。他的家族与北方将门世家联系密切,他娶了北宋开国元勋忠武节度使宋偓的小女儿,而宋偓的长女便是宋太祖赵匡胤的第三位皇后,孝章皇后宋氏。从家族身份上看,寇准是北方将门和地主官僚集团捧起来的政治新星,因为与宋皇后是亲戚,所以在赵宋皇族中也有很好的人缘。但是这种情况对他出任宰相不但没有帮助,而且容易被皇帝猜忌。一方面是他后台背景太大,出任宰相对皇权形成威胁。另一方面是他与武将家族关系密切,容易复制赵匡胤的故事。

赵光义是最反对武将执政的皇帝,从在赵匡胤时期出任开封府尹和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开始,他的主要责任就是改革军制,用文官制度压制武将的军权。他登基后更是实行了以文御武和将从中御的枢密院制度,防止武将权力过大,进而出现五代十国里藩镇割据的乱象。再加上因为赵光义登基的过程存在质疑,所以与将门世家的关系不太好,对赵匡胤留下的大臣及其家族都保持这警惕。在这种背景下,寇准强大的身份背景就成了他的阻碍。如果给寇准拜相后,赵光义会担心寇准成为难以控制的权臣。

从赵光义两次贬谪寇准的过程看,他并不是表面上的意气用事,而是有所谋划的。比如在第一次寇准和张逊的争斗中,他各打五十大板。寇准是北方文人代表,而张逊出自于将门世家。寇准又因为是进士出身看不起武将,所以两人矛盾极多。赵光义借着这个矛盾清洗枢密院內的武将家族势力,稳固文人治军的争执了路线。这种做法有力的削弱了北方将门在枢密院的势力,是有的放矢的操作。寇准被贬不是因为他和张逊闹矛盾,而是为了贬谪张逊而制造的理由。赵光义表面上看似公正,其实是把寇准当枪使。

寇准第二次被贬官是典型的政治理念问题,但并不是史书上说的为人刚直不阿,而是恋权独断专行。寇准两次出任副相的职位,都是先一步逼政治对手达成,但政治对手都后来居上。最典型的就是寇准比吕端先当了参知政事,但后来拜相的却是吕端,而不是寇准。寇准只是得了个象征性的轮流押班知印,本质上还是政事堂的副职。出现这种情况,就是赵光义知道寇准是独断专行的人,不能团结同事,如果他当宰相必然是一言堂,这对朝廷的权力制衡不利。赵光义用吕端压制寇准,就是为了维持朝廷权力的平衡。

在祭天典礼筹备过程中,寇准作为主官与冯拯等参与祭祀的官员发生冲突,是他独断专行政治理念的最明显体现。在寇准心里,北方官员强于南方官员,北方文官又强于北方武将。在这种政治理念指导下,他对官员的排班也就是如此。一旦排班的官员不符合他这个理念,他就会出来干涉。因为他背景强大,所以别的官员不敢惹他,吃了亏就忍着。冯拯不吃他这套,两人的矛盾公开化。而一项被寇准欺压岭南官员借机发难,使得寇准下不来台。寇准强势拉赵光义背书,但赵光义不愿意背这个锅,干脆把寇准贬官外放。

说白了,寇准的性格就是我的地盘我做主,你得地盘我也做主。在原则性问题上,吕端还能压制他。但吕端对于这些小争端不太在意,因此让寇准更加的嚣张跋扈。这种性格对于皇帝来说是很难受的,尤其是性格懦弱的皇帝。如果让寇准拜相,他会变本加厉,政事堂就成了他的一言堂,皇帝都会被架空。赵光义不算懦弱皇帝,尚且如此为难。如果是赵恒这种懦弱的皇帝,情况会怎么糟糕?赵光义正是考虑到这种情况,才将寇准贬官外放。这样避免寇准权力太大,形成尾大不掉的势头,以至于出现权臣当道。

所以说赵光义和赵恒不到万不得已的情况下,是不会让寇准出任首相的。到了澶渊之盟前,辽国大军南侵,赵恒需要北方将门抵挡辽军,这才将寇准推上了宰相的位置。这种做法有利于国家抵御外部入侵,却也给自己留下隐患。寇准挟澶渊之盟的威风大搞天禧党争,排斥异己,打压同僚,与南党、蜀党的官员斗得乌烟瘴气,给宋朝带来了极大的破坏。历史上发生的事情证明了,赵光义对寇准的判断是非常正确的,不让他拜相也是英明决策。从这个角度看,寇准这种狭隘自私,独断专行的人,并不适合执掌一个国家的政务。

0 阅读:59

惊心鸟

简介:一个中国古典文学的爱好者,与大家分享不同的读书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