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体出现这4种疼痛,可能是「骨质疏松」的信号,要警惕!

忆因聊健康 2024-06-02 06:20:05

武阿姨,79岁,平素身体健康,于3天前活动时出现腰背部疼痛,起初她并未在意,以为休息一下就能好转,但连续3天疼痛愈加严重,且出现了活动受限,弯腰、转身等动作均会引发疼痛加剧,于是在家人的陪同下前往医院就诊。

医生对武阿姨进行体格检查,可见其神志清,精神可,生命体征正常,腰背部存在压痛,下腰部叩击痛明显,腰背部活动受限,无双下肢放射痛,双下肢感觉、肌力正常;进行骨密度检测,可见骨密度明显下降,胸腰椎X线片检查发现第3腰椎出现椎体骨质破坏,椎间隙变窄,脊柱生理曲度改变,故根据症状及检查结果,诊断为骨质疏松症,伴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

随后,医生与武阿姨沟通病情,根据症状、检查结果,告知目前腰背部疼痛是由于存在骨质疏松症,且出现了骨质疏松性腰椎压缩性骨折导致,需应用药物纠正骨质疏松,并使用支具外固定保护腰部,使骨折的腰椎逐渐愈合,武阿姨理解后表示同意。

医生为其制定治疗方案,应用消炎镇痛、补充钙剂、抗骨质疏松等药物,结合腰部支具外固定治疗来腰部疼痛缓解,3个月后复查腰椎X线片检查,见腰椎骨折处基本愈合;定期门诊复诊治疗1年后,武阿姨的骨密度恢复正常,骨折恢复。

医生提醒,骨质疏松症是一种慢性进展的疾病,早期患者多无明显的症状,但随着骨细胞的破坏,骨密度下降,会在跌倒损伤时易出现骨折,脊椎也易在生活劳作中出现压缩性骨折,而且在发现骨折时,大多都已经有较为严重的骨质疏松。

因此,中老年人(尤其是年龄在50岁以上)在日常饮食中需注意适当补充钙质,同时还应定期体检,如有不适随时就医,若尽早发现,及时采取生活护理及药物治疗,可以在很大程度上避免出现骨质损伤的发生。

骨质疏松是一种“静悄悄的流行病”,也是一个“寂静的杀手”。

开始往往没什么症状,大多是在发生骨折或者做其他检查的时候才被发现。

这是因为骨骼的变化肉眼不可见,但骨量却在慢慢地流失,可导致出现全身疼痛、骨骼变形,甚至是脆性骨折。

有数据显示,我国老年人口约1.3亿,骨质疏松症的发生率约为6.6%,总患病人数达6000万~8000万,主要是60岁以上的老年人以及绝经期后妇女,每年约有70万例与骨质疏松相关的椎体骨折。

01

骨质疏松的病因

如果把人体骨骼比做一座“骨矿岛”,在进入成年之前,这座岛的矿储备是不断增加的,也就是骨量在不断增加。

大多数人到了30岁左右就达到了“骨量峰值”,然后会停止增加,具体年龄会因各人的遗传、激素、环境因素而出现差异。

生活中的一些不良习惯或者可变因素会使骨质疏松的风险增加,如吸烟、酗酒、长期卧床不活动、体重低、停经后缺乏激素治疗、长期使用皮质激素治疗、缺乏钙剂或维生素D等。

随着年龄增长,特别是女性绝经后激素水平的变化,“骨矿岛”的矿产资源会逐渐消耗殆尽,同时使用并没有停止,于是“骨矿岛”储备的资源日益减少,最终造成了骨质疏松。

所以,一个人“骨矿岛”储备总量越大也就是“骨量峰值”越高,发生老年骨质疏松的时间就越晚,程度也就越轻。

02

4种疼痛提示骨质疏松

骨质疏松虽然“静悄悄”,但并非无迹可循,当身体出现出现这4种疼痛,可能是“骨质疏松”的信号,要警惕!

01 腰背痛

骨质疏松症的疼痛主要发生在腰背部,并且可能会扩散到脊柱两侧。

在仰卧或坐位时,疼痛通常会减轻,而在直立后伸或长时间坐立、站立时,疼痛会加剧。

严重的骨质疏松,可能会导致脊柱的后突畸形,部分严重者还可能会引起胸腰椎压缩性骨折。

所以,如果中老年人出现反复性的腰背部疼痛,应引起重视和警惕,及时去医院骨科就诊,进行拍片和骨密度检查,以明确骨质疏松的具体程度和类型。

02 半夜痛

骨质疏松的患者大部分会有周身骨痛的表现,一般日间疼痛会比较轻,但后半夜或凌晨时疼痛会加重,而且这种疼痛的位置不固定,不是有一个固定的压痛点或者其他疼痛感觉,是游走性的不固定,而且有些患者会表现为周身骨痛、乏力、不适等,有的患者自己说不清楚自己哪疼,这是临床上最常见的情况。

03 翻身痛

很多骨质疏松患者背部的椎骨、肋骨可能会出现骨质破坏,从而引起后背翻身很痛,不动不疼的症状。

这主要是因为晚上睡觉时,局部血液循环减慢,加上晚上翻身时对局部骨骼形成摩擦,导致疼痛明显。

04 急性痛

骨质疏松引起的急性疼痛最常见的就是发生了脆性骨折,如发生新的胸腰椎压缩性骨折,患者可能会产生急性疼痛,在相应部位的脊柱棘突上可能会有强烈的压痛和叩击痛,通常会在2~3周后逐渐减轻。

这些患者常常会有跌伤的病史,臀部着地的病史或者是搬抬重物的病史,然后就可突然出现腰背部疼痛。

另外,也可以发生在四肢骨,如跌倒时手掌着地,发生的桡骨远端骨折,或臀部着地,股骨颈、股骨粗隆间骨折等,都会引起急性疼痛。

03

如何预防骨质疏松?

很多人认为骨质疏松是老年人的“专利”,等年纪大了再关注就可以了,但这种想法是错误的!

骨质疏松最重要的就是“防”,且预防骨质疏松是每个年龄段人群都应该做的。

一级预防:应该从儿童、青少年做起,注意每日摄入足量的蛋白质、钙和维生素D。

饮食上,要注意合理膳食营养,平时可多吃一些含钙、磷高的食品,如鱼、虾、牛奶、乳制品、鸡蛋、豆类、杂粮、深色蔬菜等。

另外,对于儿童青少年来说,运动对骨量积累大有益处,也就是能让身体的“骨矿岛”容积(骨量峰值)最大化。

有研究表明,比如篮球、足球、排球等高冲击运动的效果更佳。

对于成年人来说,推荐规律的身体负重锻炼,如跑步、各种球类运动等,可有效改善肌力和降低跌倒风险,建议一周锻炼5天,每天锻炼 30分钟至 1小时。

此外,平时还可以多接受一下日光浴,不吸烟、不饮酒,以及少喝咖啡、浓茶及含碳酸的饮料,少吃糖、少吃盐,动物蛋白也不宜过多食用,女性哺乳期也不宜过长,尽可能保存体内的钙质。

二级预防:人到中年,尤其妇女绝经后骨量丢失较多,且骨量丢失加速,此时期应该每年进行一次骨密度检查,对快速骨量减少的人群应该及早采取防治对策。

近年来,欧美各国学者主张在妇女绝经后3年内即开始长期使用雌激素替代治疗,同时坚持长期预防性补钙,以安全、有效的预防骨质疏松。

三级预防:对于一些退行性骨质疏松的患者,应积极抑制骨吸收,通过促进骨形成的药物进行治疗,还应该加强防摔、防颠的措施。

对于中老年骨折患者应积极进行手术治疗,实行坚强的内固定,早期活动给予体疗、理疗,以及营养补钙来遏制骨丢失,提高机体的免疫力及整体的素质。

参考文献:

[1] 黄玮.预防骨质疏松不是老人“专利”[J].江苏卫生保健,2021,4:22.

[2] 方静文.老人驼背小心骨质疏松症[J].农村新技术,2017,2:64.

[3] 江泽华.老人椎体骨折多是骨质疏松惹的祸[J].开卷有益(求医问药),2021,2:33-34.

[4] 公维斌主编.创伤骨科常见病诊断与处理[M].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18,06.



,掌握更多健康、情感心理科普知识,有健康,享未来!

2 阅读:10

忆因聊健康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