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家”学派代表人物:庄子

乾隆商业 2024-06-24 10:48:42

一、人物简介

庄子:(约公元前369年—公元前286年),名:周(庄周),字:子休,号:南华真人,战国时期宋国蒙邑人。战国末期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道家学派代表人物,与老子并称“老庄”。

庄子因崇尚自由而不应楚威王之聘,仅担任过宋国的漆园吏,史称“漆园傲吏”,被誉为地方官吏之楷模。

他洞悉易理,指出“《易》以道阴阳”,其“三籁”思想与《易经》三才之道相合,其文想象丰富奇特,语言运用自如,灵活多变,能把微妙难言的哲理写得引人入胜,被称为“文学的哲学,哲学的文学”。

他最早提出的“内圣外王”思想对儒家影响深远,其作品收录于《庄子》一书,代表作有《逍遥游》《齐物论》《养生主》等。

据传庄子尝隐居南华山,卒葬于彼,故唐玄宗天宝初年,被诏封为南华真人,《庄子》一书亦因之被奉为《南华真经》。

二、出生时代背景

庄子:生于战国时代末期

战国时代(公元前476年—公元前221年),是中国历史上继春秋之后的历史时期,列国诸侯争斗激烈的时代。关于战国的起始年份,有多种说法,与春秋在历史上并无明确时间界限,而战国时期结束于公元前221年,秦统一六国终止,战乱持续200多年。

春秋时期经过旷日持久的争霸战争,诸侯国数量大大减少,公元前453年,韩、赵、魏推翻智氏,三家分晋。公元前403年,周威烈王册封三晋为诸侯;公元前386年,田和列为诸侯,七雄格局正式形成。

当时形势是,楚国在南,赵国在北,燕国在东北,齐国在东,秦国在西,韩国、魏国在中间。在这七个大国中,沿黄河流域从西到东的三个大国—秦、魏、齐,具有左右局势的力量。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26年),秦国灭齐国,统一六国,标志着战国时代的结束。

战国时期中国人口大约在2000万以上,公元前249年,战国时代七国面积合计为218万平方公里。

战国是中国农业、纺织业、思想、科技、军事和政治发展的黄金时期。

与此同时,图强求存的各诸侯国展开了许多举世闻名的变法和改革,如吴起、商鞅的变法图强,而在兼并战争过程中,如张仪、苏秦的纵横捭阖,廉颇、李牧的战场争锋,春申君、孟尝君、信陵君、平原君的政治斡旋,诸如此类,不胜枚举,涌现出了大量为后世传诵的成语和典故。

在统一中国的过程中,正经历着君主专制社会取代分封制社会的划时代的变革。

三、人物关系 / 家庭背景

庄子的亲人不见于历史记载,据考证,庄子的先祖是宋戴公。

张远山《庄子传》说庄子父亲:庄全,母亲:狶韦氏。

关于庄子的妻子,《庄子·至乐》篇有提到,但没说名字。从惠施口中可知庄子的妻子为庄子生下了儿子,但没有留下名字。

而据张远山《庄子传》,庄子妻子为钟离氏,长子:庄遍,次子:庄咸。

山东省菏泽市东明县东北一带有庄子后裔。据当地《庄氏族谱》记载,庄子的69世孙庄济(字毅亭)于清嘉庆十二年(1807年)考中进士。

庄子是宋国土生土长的贵族后裔。学者张松辉推断,庄子出身于宋国的没落贵族,应该是宋庄公的后裔。

庄氏一族在宋国先后受过两次政治打击,再加上庄族后裔与公室的血缘关系越来越远,到了庄子时代,庄族人员只保留贵族名义,而不再担任国家重要职务。

四、人生历程

周显王二十五年(公元前344年)25岁,庄子与宋人惠施初次见面。

周显王二十七年(公元前342年)27岁,惠施至魏,得到魏惠王信任,擢为国相。庄子往见,惠施甚恐,庄子以“猜意鹓鶵”讥之。惠施后有孟诸之行,大摆排场,庄子鄙之。

周显王二十九年(公元前340年)29岁,宋剔成(又叫“子罕”,战国时期宋国奸臣、国君,曾发动“戴氏取宋”政变,夺权篡位)自立为君,大约在此年前后,庄子为漆园吏,漆园在蒙地。

周显王三十年(公元前339年)30岁,楚威王使大夫往见庄子,欲聘其为相,庄子却之。

周显王三十二年(公元前337年)32岁,宋君剔成弟偃攻袭剔成,剔成奔齐,偃自立为宋君。大约此后不久,庄子主动辞去漆园吏职。

周显王三十五年(公元前334年)35岁,魏惠王采用惠施策略,和齐威王在徐州相会,尊齐为王。当年,庄子见魏王,就其见魏王“衣大布而补之、正絜系履”及有关谈论看,似已非在职官吏。

周显王三十六年(公元前333年)36岁,庄子是年南游楚国,并谏阻楚王兴兵伐越。

周显王四十一年(公元前328年)41岁,宋君偃自称为王,有人巴结宋王偃,获赐车十乘,以骄庄子。

周显王四十四年(公元前325年)44岁,秦惠文君自称为王,次年更元元年。庄子此时,在家乡见到邑人曹商。曹商归自秦国,自我炫耀,庄子讥其“舐痔得车”。

周显王四十七年(公元前322年)47岁,庄子南行至楚。其时,张仪相魏,逐惠施入楚,楚王受之,后听冯郝言,复纳之宋。或在此期间,庄子与惠施濠梁之辩,以及“庄子之楚,见空骷髅”,并与之对话。

周赧王三年(公元前312年)57岁,庄子妻子去世,庄子箕踞鼓盆而歌,惠施前往吊丧,见此情景,颇不以为然。尔后,两人又论辩“人故无情”与“有情”的问题。

周赧王四年(公元前311年)58岁,庄子与惠施辩对五家是非。

周赧王五年(公元前310年)59岁,惠施病故。自此以后,庄子深瞑不言。

周赧王六年(公元前309年)60岁,此后,庄子晚境苍凉,独身栖息故园,课徒著书以自遣。其间,与弟子蔺且等,先后游于山中和雕陵之樊。或谓庄子晚年尝隐居与曹州南华山。

周赧王十五年(公元前300年)69岁,庄子曾辞齐湣王之聘。

周赧王十六年(公元前299年)70岁,宋王偃置太子为王,即宋元君。是年,庄子过惠施之墓。

周赧王十七年(公元前298年)71岁,庄子前往赵国,与赵惠文王说剑。

周赧王二十九年(公元前286年)83岁,庄子因病辞世,享年83岁。是年,齐灭宋,宋王偃死于魏地温。庄子将死时,弟子欲厚葬之,庄子表示反对。

《意林》引桓谭《新论》:庄周病剧,弟子对泣之。应曰:“我今死,则谁先?更百年生,则谁后?先不得免,何贪于须臾?” 庄子死后,葬于曹州(今山东省菏泽市)南华山的夏商文化遗址上。

五、人物成就

1、天道观念

庄子在哲学思想上继承和发展了老子“道法自然”的思想观点,使道家真正成为一个学派,他自己也成为了道家的重要代表人物,与老子并称“道家之祖”。

庄子之学其要本归于老子之言,故其著书十余万字,大多都是寓言,如其中的《渔父》《盗跖》《胠箧》等篇,都是用来辨明老子的主张的。他把“贵生”“为我”引向“达生”“忘我”,归结为天然的“道”“我”合一。

《庄子》和《周易》《老子》并称为“三玄”,在哲学方面有较高的研究价值。

“道”是庄子超越哲学的核心,“心斋”与“坐忘”是达到超越的理想手段,“逍遥游”是生命自由的最佳境界,“万物齐一”是追求生命自由的必然世界观。

“道”是庄子哲学的基本概念,是追求生命自由的最基本的范畴。庄子基本继承了老子“道”的思想。老子的“道”重客观的意义,庄子的“道”从主体上升为一种宇宙的精神。

庄子把“道”和人紧密结合,使“道”成为人生所要达到的最高境界。他所关注的“道”是以人为核心,从人的生命、人的精神空间、人的心灵氛围的角度去投视“道”。

在庄子看来,人生最高的境界就是“道”的境界。如何扩大人的内在生命,便是庄子所关注的问题。人被生存的环境所蔽,为知见所囿,形成锁闭的心灵。

庄子所关心的,不在于生理我的满足,不在于家庭我的实现,也不在于社会我的完成,而在于体现宇宙我的理想。

“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便是宇宙我的体现。宇宙我的体现,有赖于超越精神的展现。超越的意义,在于扬弃与提升,扬弃俗世的价值,而提升到更高更辽阔的精神领域中。

2、自由思想

庄子认为只有以通达的精神超越现实世界,才能获得无限的自由和心灵的宁静。庄子认为,真正的自由是“无待”的,它不依赖于任何条件。无待就是通过“心斋”与“坐忘”来实现。

“坐忘”是对自我的超越。世人往往寄情于外物,驰心外求,故需返归自观。庄子所说的这两种“执”如同佛学所说的“法执”和“我执”,“忘”的过程就是去掉“二执”的过程。“忘”是对外物的超越。外忘于物,内忘于我。内外俱忘,即为至境。

庄子提出“不滞于物”的观点。在庄子看来,“不滞”就是于自然无所违,不凝滞于任何思想、任何事物,从而达到圣人不凝滞于物的境界。

庄子认为只有不滞于物,才可乘物以游心,而不被任何思想、利益所奴役、所累,才是全生。他认为人活在世上须旷达处之泰然(见《庄子·德充符》)。

庄子一再强调君主的残暴,所以他不愿去做官,因为他认为伴君如伴虎,只能“顺”,还要防止马屁拍到马脚上,伴君之难,可见一斑。庄子认为人生应该追求自由。

3、平等思想

庄子和儒家、墨家有一点很大的不同,儒家、墨家推崇圣人,而庄子则反对推崇圣贤。

庄子反对儒家的等级观念,儒家说“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庄子认为“道通为一”,认为道在万物,万物平等。

庄子认为儒、墨、名、法等各家过多的执着于“是非”“分别”问题,崇其所善,各执一端。

4、相对主义

庄子思想中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就是相对论认识,庄子的自然原则是和相对主义联系在一起的。

庄子认为事物总是相对而又相生的,也就是说任何事物都具有既互相对立,又互相依赖的正反两个方面。

庄子还认识到事物的变化总是向它对立的方面转化,宇宙万物尽管千差万别,而说到底又是齐一的,没有区别的。

他认为确定认知的标准是困难的,甚至是不可能的,因为任何认知都会受到特定条件的限制,受到时空的制约。

5、游世思想

庄子思想中另一个重要部分是游世思想,尤其在内篇七篇,游世几乎是核心思想。

游世思想的内涵相当复杂。庄子一方面是以故意的玩世不恭态度,继承了隐者传统的心情灰暗的主题叙述,就是以轻视现实和躲避矛盾,来保护一种弱意义的生存欲求。

可是另一方面,庄子又认为在这样黑暗的存在背景中,隐者传统意义的个人出路是根本不可能的,所以,庄子干脆把一种故意不肯负责任的游戏态度贯彻到底,不仅游戏地对待现实世界,而且游戏地对待个人生死,游戏地对待人生一切可能的期待。

传统隐者始终小心翼翼保护着的软弱的个人生存渴望被庄子戏谑地扔进黑暗的游戏世界之中。

庄子的游世思想中实际上隐含着一个新的主题,这就是以带有自嘲意味的自我放逐心情,来与一个黑暗的世界对抗。

这里的对抗不是正面反抗,而是摆出一切皆不在乎的姿态,直视黑暗世界任何可能的恶意摆布,并且以对这种恶意摆布的戏谑的欢迎,表达对这个黑暗世界的嘲讽。

6、后世影响

庄子思想对中国后世哲学、艺术、宗教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庄子》一书所蕴含的深刻思想内容和高超文学水平都给后世的思想家和文学家以深刻、巨大的影响。

后人在思想、文学风格、文章体制、写作技巧上受《庄子》影响的人物,可以列出很长的名单,以第一流作家而论,就有阮籍、陶渊明、李白、苏轼、辛弃疾、曹雪芹等,由此可见其影响之大。

后世道教继承道家学说,经魏晋南北朝的演变,老庄学派取代黄老学派成为道家思想的主流。

对于庄子在中国文学史和思想史上的重要贡献,封建帝王尤为重视,庄子其人被神化,奉为神灵。

唐玄宗天宝元年(742年)二月封“南华真人”,后人即称之为“南华真人”,被道教隐宗妙真道奉为开宗祖师,视其为太乙救苦天尊的化身。宋徽宗时被封为“微妙元通真君”,《庄子》一书也被诏称为《南华真经》。

7、文学贡献

庄子一生著书十余万言,他和他的门人著有《庄子》一书。

这部文献是中国古代典籍中的瑰宝,它的出现,标志着在战国时代,中国的哲学思想和文学语言,已经发展到非常玄远、高深的水平。

因此,庄子不但是中国哲学史上一位著名的思想家,同时也是中国文学史上一位杰出的文学家。无论在哲学思想方面,还是文学语言方面,他都给予了中国历代的思想家和文学家以深刻、巨大的影响,在中国思想史、文学史上都有极重要的地位。

《庄子》全书以“寓言”“重言”“卮言”为主要表现形式,继承老子学说而倡导自由主义,蔑视礼法权贵而倡言逍遥自由,内篇的《齐物论》、《逍遥游》和《大宗师》集中反映了此种哲学思想。

《庄子》在文学上有较高研究价值。鲁迅在《汉文学史纲要》中对庄子极为推崇。庄子名篇有《逍遥游》《齐物论》《养生主》等,《养生主》中的“庖丁解牛”尤为后世传诵。

庄子文章极有个性。首先是说理方式独特,庄子喜欢在文中采用或虚构神话、传说和寓言故事而作尽情的夸张描述,以表达抽象的事理;其次是笔调恣肆,想象丰富,气势壮阔。其行文汪洋恣肆,瑰丽诡谲,意出尘外,乃先秦诸子文章的典范之作。

结构很奇特,看起来并不严密,常常突兀而来,行所欲行,止所欲止,变化无端,有时似乎不相关,任意跳荡起落,但思想却能一线贯穿。

句式也富于变化,或顺或倒,或长或短,更加之词汇丰富,描写细致,又常常不规则地押韵,显得极富表现力,极有独创性,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可以说,《庄子》代表了先秦散文最高成就。

六、社会评价

古代

战国·荀子:庄子蔽于天而不知人。(《荀子·解蔽》)

汉·司马迁:其学无所不窥,然其要本归于老子之言。故其著书十余万言,大抵率寓言也。善属书离辞,指事类情,用剽剥儒、墨,虽当世宿学不能自解免也。

唐·白居易:庄生齐物同归一,我道同中有不同。遂性逍遥中一致,鸾凤终较胜蛇虫。(《读〈庄子〉》)

宋·王安石:清燕新诗得自蒙,行吟如到此堂中。吏无田甲当时气,民有庄周后世风。庭下早知闲木索,坐间遥想御丝桐。飘然一往何时得,俯仰尘沙欲作翁。(《题蒙城清燕堂》)

明·徐渭:庄周轻生死,旷达古无比。何为数论量,死生反大事?乃知无言者,莫得窥其际。身没名不传,此中有高士。(《读〈庄子〉》)

清·胡文英:庄子眼极冷,心肠最热。眼冷,故是非不管;心肠热,故感慨万端。虽知无用,而未能忘情,到底是热肠挂住;虽不能忘情,而终不下手,到底是冷眼看穿。(《庄子独见》)

现代

鲁迅:其文则汪洋捭阖,仪态万方,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先也。(《汉文学史纲要》)

郭沫若:不仅晚周诸子莫能先,秦汉以来的每一部中国文学史,差不多大半是在他的影响之下发展的。以思想家而兼文章家的人,在中国古代哲人中,实在是绝无仅有。他那思想的超脱精微,文辞的清拔恣肆,实在是古今无两。(《鲁迅与庄子》)

闻一多:中国人的文化上永远留着庄子的烙印。(《古典新义·庄子》)

王蒙:庄子是一个非常有特点的、与众不同的哲学家,古今中外独此一人。他最大的特点就是把非常深邃的思想变成了文学,变成了艺术,变成了神话、寓言、故事、传说。他的那些论述哲学问题的文字都是朗朗上口、比喻精当、辞藻华丽、文风开阔、见棱见角、妙不可言的,读起来你感到的是津津有味、心旷神怡。这就做到了深奥哲理的文学化与趣味化。

参考资料:

司马迁.史记[M].长沙.岳麓书社.1988.494-495周扬 等.中国大百科全书·中国文学(第Ⅱ卷)[M].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6.1312-1313夏征农 等.辞海(缩印本)[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0.1023王圻、王思义撰.三才图会.明万历三十七年刊本丝绸之路重要历史文献《敦煌手卷南华真经》正式出版,国务院新闻办公室.2015-01-26 [引用日期2022-09-03]《地名大辞典》“蒙泽”条:“春秋宋邑。商丘县东北蒙县故城是。在故汳水(指古汴水)之南。乃庄周之本邑。”刘固盛 刘韶军 肖海燕.近代中国老庄学.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14.449邓联合.庄子这个人[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11.7-12张远山.庄子传——战国纵横百年纪[M].南京.江苏文艺出版社.2013.65-235王充闾.逍遥游:庄子全传[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9.459-469《庄子·秋水》:惠子相梁,庄子往见之。或谓惠子曰:“庄子来,欲代子相。”于是惠子恐,搜于国中三日三夜。庄子往见之,曰:“南方有鸟,其名为鹓鶵,子知之乎?夫鹓鶵发于南海,而飞于北海;非梧桐不止,非练实不食,非醴泉不饮。于是鸱得腐鼠,鹓鶵过之,仰而视之曰:‘吓!’今子欲以子之梁国而吓我邪?”《吕氏春秋》:庄子行于山中,见木甚美,长大,枝叶盛茂,伐木者止其旁而弗取,问其故,曰:“无所可用。”庄子曰:“此以不材得终其天年矣。”出于山,及邑,舍故人之家。故人喜,具酒肉,令竖子为杀鴈飨之。竖子请曰:“其一鴈能鸣,一鴈不能鸣,请奚杀?”主人之公曰:“杀其不能鸣者。”明日,弟子问于庄子曰:“昔者山中之木以不材得终天年,主人之鴈以不材死,先生将何以处?”庄子笑曰:“周将处于材、不材之间。材、不材之间,似之而非也,故未免乎累。若夫道德则不然:无讶无訾,一龙一蛇,与时俱化,而无肯专为;一上一下,以禾为量,而浮游乎万物之祖,物物而不物于物,则胡可得而累?此神农、黄帝之所法。若夫万物之情、人伦之传则不然:成则毁,大则衰,廉则锉,尊则亏,直则骫,合则离,爱则隳,多智则谋,不肖则欺,胡可得而必?”

学术论文:

祁志祥. 道家"适性为美"思想的生态美学意义.《CNKI》,2011陈言然. 我读《庄子》.《vip》,2014皮晓霞. 从"心斋"、"坐忘"说看庄子的美学思想.《教育与教学研究》,2006孟庆荣. 论中学生对物理知识的理解和使用.《中华教育理论与实践科研论文成果选编》,2010吕秋薇. 庄子逍遥游思想的现代意义.《CNKI》,2008
0 阅读:0

乾隆商业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