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爸想我想到流泪,我却感到恶心”,如今亲子关系对立越发严重

安尔法 2024-05-31 11:14:47

一个心理咨询匠带你进入自己内心的世界,喜欢的关注吧!

文/老K

有个帖子引发了社会热议,帖子内容是一个网友还在上大学,因为学校离家很远,所以寒假就没回家。后来妈妈给她发来一段视频,视频内容是她父亲边喝酒边流泪,妈妈说他爸想她了,然后这个网友非但没有一丝感动,甚至还感到非常恶心。

这个网友也表示知道父亲非常爱她,但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自己就很讨厌家里。或许是因为父母经常吵架,又或许是因为父母希望她承担起教育弟弟妹妹的责任。

她表示自己有时候也很想回家,但只要一想到上述的事情马上这种感觉就荡然无存了。她的内心十分纠结,一边想亲近父母,另一边又不想为父母提供情绪价值。

我尝试打开帖子的内容后,发现很多人都站在这个网友这一边,觉得父母非常虚假,如果想念就会打钱,表演人格等等。

相信很多人会觉得怎么这个世界成这个样子,父母含辛茹苦养育孩子,结果换来的却是当下亲子关系的越来越对立。

从古至今,父母和孩子之间都没有太平过

看似好像当下越来越多内容出现一些亲子关系对立的情况,事实上从古至今亲子关系都是一个极其复杂的事情。

只不过现在互联网的便捷,让人们看到了更多不同阶层和思想的认知观念。

例如我们小时候可能都看过《封神榜》,哪吒因为杀死了龙王三太子敖丙,结果惹怒龙王,对陈塘关进行无限制的降雨。后来我们熟悉的一幕出现,哪吒“剔骨还父,削肉还母”成为了哪吒这个人物最具标志性的反抗高光,既悲且壮。

当自己最需要父母保护的时候,李靖却站在了哪吒的对立面,这个时候哪吒的痛苦可想而知。

孩子对于父母敌意的感受也许并不主要来自于出生那一瞬,但他们有可能会把后面成长历程中不断感受到的被忽视,被责骂归结于“我不该来到这个世界上”。

父母真的是你人生的障碍吗?

自打越来越多心理学网红把原生家庭这个理论普及到普通人的思想中后,很多人开始反思造成自身不容易的因素时,不可避免会把父母这一因素“置顶”到最前面。

比如之前《奇葩说》武志红讲到原生家庭对一个人的影响时,当时好几天的热搜都是关于原生家庭这一话题的。

比如,武志红通过他的内容,让很多人明白了原生家庭对自己的伤害。他还举出很多例子让人们看到这种影响不只是在当时,甚至成年之后若干年都会有影响。这个说法当时作为嘉宾的高晓松也很认同,甚至打趣的说道:「病的时候,一个人不知道自己病,等病好了,才知道自己曾经病过。」可惜这句话被剪掉了。

最早提出原生家庭概念的,是美国精神科医生默里•鲍文。

“原生家庭是指儿女在成年之前与父母生活在一起的家庭,即人们生长的最初环境。”

原生家庭理论的普及,让它成为了大多数人自我疏导的一套工具。然而随着这个词的广泛运用,也出现了一种新的理论,叫做原生家庭宿命论。

这些年,关于父母的声讨越来越多。例如前些年不绝于耳的「父母皆祸害」。

“父母皆祸害”这句话,出自英国作家霍恩比的一部小说《自杀俱乐部》。

这本小说讲了一个故事,一个小姑娘在姐姐出走以后,和她神经质的母亲和时任教育部长的父亲关系很紧张。在总结她自己失败的青春的时候,女主角说“父母皆祸害”。

但是后来,这个标签被当时12万多人关注着,对于后来影响不可小觑。然而豆瓣并不代表全社会,在某个事件发生的时候,小组还是不可避免的被推向了风口浪尖,他们也引起不少路人的反感,从民间到官方的指责声音越来越多,最终,父母皆祸害小组被豆瓣雪藏。

对于原生家庭对一个人的影响,我觉得的确有,而且确实是长远并且深刻的影响。但当人们听到原生家庭后第一反应出现的大量怨恨和懊悔,甚至觉得一辈子无法改变时,我是完全不认可的。

首先,当你开始意识到自己的家庭有问题时,其实改变已经开始了。

例如,有些来访者经常会说,我的家庭父母如何如何,但是我问他,他们究竟对你有什么影响时。其实说到最后,他们会发现自己和父母已经开始有很多不一样了。

这就是心理学经常说的看到即是改变。先要产生不一样的认识,才会看到问题所在。

很多时候,你知道了问题,问题已经开始对你的影响减弱了。

一些坚定的原生家庭有罪论的人会开始质疑,过去那么多痛苦,那是说能改变就能改变的吗?事实上早些年我也深信原生家庭对一个人的影响是根深蒂固的。但随着时间的推移,我会开始思考,如果没有那些创伤,哪怕我就是完全没有问题的家庭,我的生活就会没有风险,没有困难吗?让你重新活成一个不认识的样子时,你真的会适应吗?

心理学上有个概念叫“自我偏差”,当一个人成功后会把很多因素归结为自己的才能和努力。

可是失败,却会归咎为他人和外界因素,纠结于原生家庭的人常常会自我暗示,人生所有的不如意都是家庭造就的,而且这是不可逆的。

这种负面暗示越严重,越会沉浸其中无法自拔,最终真的困在原生家庭中,失去了走出痛苦的能力,真的成为了一个受害者。

恨意不等于“父母皆祸害”

要知道没有专业心理咨询的帮助,一味责怪和怨恨父母非但不会让自己过的更好,相反会让自己沉浸在受害者角色中无法自拔。

正确的做法是,允许自己有恨意,但只是承认这份感受。例如你可以允许面对父母那些对自己伤害时该有的愤怒、悲伤甚至敌意。

但这绝不代表是无限制控诉父母,或者把人生的不如意都归罪到父母身上。这显然也是不公平的。

你看到过去被伤害的经历,进一步理解过去是如何影响自己的,这个过程本身就是潜意识意识化的过程。

这期间,你会重新理解自己,并且拥有了选择不同生活方式的自由。这才是真正重要的。这就是真正的心灵成长的过程,也是心理咨询中经常做的。

这个比你没意义的单纯责备父母更加有意义。

《礼记》中有一句话:“父子笃,兄弟睦,夫妻和,家之肥也。”

意思是一家人停止抱怨,同心同德,再苦再难也能发家。

我并不是强求你非要和父母和解,而是要知道和父母决裂对自己的一生影响是非常可怕的。

电影《我的兄弟姐妹》有一句关于亲人感人至深的台词:

“我们原本是天上飘下来的雪花,落到地上,结成了冰,化成了水,就再也分不开了。”

我们和父母的关系,比我们想象的要紧密的多。回到上述那个网友关于对父亲的厌恶,我非常理解,但很多时候我们真的要获得幸福在成年后是可以和他们“课题分离”的。

很多时候,父母年龄大一些后,也可以试着和孩子走的更紧密一些,承认自己的能力有限,打破一些孩子的对自己全能的幻想。

就像,韩剧《请回答1988》中,女主角德善是家中不受宠的老二,父母的关怀更多集中在优秀的大姐和年幼的小弟身上。

有一次德善情绪爆发,离家出走。爸爸找到她,诚恳地说了一段话:「爸爸妈妈对不起你,爸爸也不是一生下来就是爸爸,爸爸也是第一次当爸爸,所以我女儿就稍微体谅下。」

德善忍不住哭着发泄了起来,爸爸才意识到,原来女儿受了这么多委屈,买了一个蛋糕给她道歉。

作为孩子的我们,需要为自己的人生负责,即便父母认识到自己过去的问题,但同样不能为我们后续人生负责。「甩锅」或「自暴自弃」只会让自己成为最大的受害者。从另一个角度来说,现在的孩子比上一代、上上一代更聪明更自我。大众看来的“凉薄”“自私”,换个角度也许就是“独立”和“理性”。这是本身是好事也是坏事!

最后,这是前几天我的一篇内容下的网友留言,非常有感触,也分享给大家。

2 阅读:972
评论列表
  • 2024-05-31 20:18

    这个女有和木有没有区別.唯一区别就是给她钱

  • 2024-06-26 22:38

    现在就应该立法禁止家庭拥有孩子,生了孩子就交给国家养育,一视同仁,孩子就不会遭受创伤了

安尔法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