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周春秋时期“儒家学派”创始人:孔子

乾隆商业 2024-06-07 08:45:46

一、人物简介

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公元前479年4月11日),名丘,字仲尼,孔氏、子姓,华夏族,春秋时期鲁国陬邑(今山东省曲阜市)人,祖籍宋国栗邑(今河南省夏邑县)。

中国古代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

孔子曾带领部分弟子周游列国十四年,修订六经。去世后,其弟子及再传弟子把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语录和思想记录下来,整理编成《论语》,该书被奉为儒家经典。

二、出生时代背景

孔子出生于:春秋末期

春秋时期:(公元前770年—公元前476年),通常用来指中国东周前半期历史阶段。

自东周开始,周朝由强转弱,王室日益衰微,大权旁落,诸侯国之间互相征伐,战争频繁。小诸侯国纷纷被吞并,强大的诸侯国在局部地区实现了统一。

春秋时代早期:周王的势力减弱,诸侯群雄纷争,齐桓公、晋文公、宋襄公、秦穆公、楚庄王相继称霸,史称春秋五霸(另一说是: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吴王阖闾、越王勾践)。

春秋时代中期:出现了一个比较和平的时期,公元前546年,通过由14国参加的第二次“弭兵之会”达成了协议,战火暂时得以平息。

长江流域吴、楚、越三国之间却多次爆发霸权之争。在一些诸侯国的内部,贵族势力强大起来,开始向国君争夺权力。而新兴的诸侯大国,先后取得霸主地位。

公元前453年,韩、赵、魏三家联手在晋阳打败智氏,其后逐步将晋国进行了瓜分,自己分别建立了国家,这就是著名的“三家分晋”。

公元前386年,齐国田氏取代姜姓成为齐侯,是为“田齐”。于是,七雄并立,互相争霸的时代逐步到来,春秋时期走向了战国时期。

据史书记载,春秋224年间,有36名君主被臣下或敌国所杀,52个诸侯国被灭,有大小战事480多次,诸侯的朝聘和盟会450余次。

三、家庭背景 / 人物关系

父亲:叔梁纥 母亲:颜徵(zhēng)在

妻子:亓官氏 儿子:孔鲤 女儿:孔娇

孔子的祖上是宋国栗邑(今河南夏邑)的贵族,先祖是商朝开国君主商汤。周初“三监之乱”后,为了安抚商朝的贵族及后裔,周公以周成王之命封帝辛(即商纣王)之兄微子启于商丘建立宋国,奉殷商祀。

微子启死后,其弟微仲即位,微仲是孔子的十四世祖。六世祖得孔氏,是为孔父嘉。孔父嘉是宋国大夫,曾为大司马,封地位于宋国栗邑,后来在宫廷内乱中被太宰华督所杀。

孔父嘉 之子:木金父,木金父 之子:祈父,祈父 之子:孔防叔,孔防叔的孙子:“叔梁纥” 就是孔子的父亲,叔梁纥为避宋国战乱逃到鲁国的陬邑定居,其官职为陬邑大夫。

叔梁纥的正妻施氏,生了九个女儿却没有儿子,小妾为他生了长子孟皮。孟皮有足疾,叔梁纥很不满意,于是请求纳颜氏女儿为妾。颜氏有三个女儿,只有小女儿颜徵在愿嫁叔梁纥。

颜徵在时年不满20岁,而叔梁纥已经66岁,年龄相差悬殊,两人结婚不合礼数,于是夫妻俩在尼山居住并且怀孕,故谓之“野合(意思是指一种低于正当礼仪的婚配,也指不合礼制的婚姻或男女苟合)”。

孔子3岁丧父,家道中落,早年做过管粮仓、管放牧的小官。他“少好礼”,自幼熟悉传统礼制,青年时便以广博的礼乐知识闻名于鲁,从事儒者之业,以办理丧祭之礼为生。

中年聚徒讲学,从事教育活动。年五十,曾一度担任鲁国的司寇,摄行相职,积极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张,不久因与当政者政见不合而弃官去鲁,偕弟子周游列国,宣传自己的政治主张和思想学说,终未见用。

晚年回到鲁国,致力教育事业,整理《诗》《书》,删修《春秋》,以传述六艺为终身志业。

四、人生历程

鲁襄公二十二年(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孔子出生于鲁国昌平乡陬邑(今山东曲阜南辛镇鲁源村)。孔子生而七漏,头上圩顶,而又因其母曾祷于尼丘山,故名“丘”,字“仲尼”。

鲁襄公二十四年(公元前549年)3岁,叔梁纥病逝。叔梁纥死后,颜徵在被叔梁纥正妻施氏驱逐,于是带孔子庶兄孟皮与孔子至曲阜阙里,过着清贫的生活。

鲁昭公五年(公元前537年)15岁,孔子已意识到要努力学习做人与生活之本领,所以称自己虽然已经十五岁了,但志向在于做学问。

鲁昭公七年(公元前535年)17岁,孔子的母亲颜徵在去世,孔子合葬父母。鲁国大夫季孙氏宴请士一级贵族,孔子穿丧服去赴宴,被季氏家臣阳虎拒之门外。

鲁昭公九年(公元前533年)19岁,服丧期满后前往宋国。为了能够经常回到祖籍地宋国祭拜祖先,便迎娶了宋国人:亓官氏为妻。

鲁昭公十年(公元前532年)20岁,亓官氏生子。据传此时正好赶上鲁昭公赐鲤鱼于孔子,故给其子起名为鲤,字伯鱼。孔子自20多岁起,就想走仕途,所以对天下大事非常关注,对治理国家的诸种问题,经常进行思考,也常发表一些见解。这一年孔子开始为委吏,管理仓库。

鲁昭公十一年(公元前531年)21岁,孔子改作乘田,管理畜牧。因小时候生活艰难,所以会干一些粗活。

鲁昭公十七年(公元前525年)27岁,郯子来到鲁国朝见,孔子向郯子询问郯国古代官制。孔子开办私人学校,当在此前后。

鲁昭公二十年(公元前522年)30岁,孔子这时候已有些名气,所以自称三十而立(30岁前后有所成就)。这一年,齐景公与晏婴来出访鲁国时召见了孔子,与他讨论秦穆公称霸的问题,孔子由此结识了齐景公。

鲁昭公二十四年(公元前518年)34岁,孟懿子和南宫敬叔学礼于孔子。相传孔子与南宫敬叔适周问礼于老聃,问乐于苌弘。

鲁昭公二十五年(公元前517年)35岁,鲁国发生内乱,鲁昭公被迫逃往齐国。孔子也离开鲁国,到了齐国,受到齐景公的赏识和厚待,甚至曾准备把尼溪一带的田地封给孔子,但被大夫晏婴阻止。

鲁昭公二十六年(公元前516年)36岁,齐景公问政于孔子,孔子说君王要像个君王,臣下要像个臣下,父亲要像个父亲,儿子要像个儿子。孔子在齐国闻《韶》乐,如醉如痴,三月不知肉味。

鲁昭公二十七年(公元前515年)37岁,齐国的大夫想加害孔子,孔子听说后向齐景公求救。齐景公说自己老了,不中用了。孔子只好仓皇逃回鲁国。

鲁昭公二十八年(公元前514年)38岁,魏献子(晋国魏氏第四位宗主)执政,举贤才不论亲疏。孔子认为这是义举,在近处不埋没与自己亲近而有贤德的人,在远处不埋没受人推举而有贤德的人,这可谓是仁义了。

鲁昭公二十九年(公元前513年)39岁,晋国铸造刑鼎。孔子认为晋国的灭亡,主要是因为统治者没有好的制度和法度。

鲁昭公三十年(公元前512年)40岁,孔子经过几十年的磨练,对人生各种问题有了比较清楚的认识,所以自称四十不惑(40岁不疑惑)。

鲁定公六年(公元前504年)48岁,季氏家臣阳虎擅权日重,孔子称之为家臣掌政,所以孔子不上任,退隐而修著《诗》《书》《礼》《乐》,众多弟子跟着孔子走遍各国,跟随他学习。

阳虎想要见孔子,而孔子却不想见阳虎,后来两人在路上相遇,阳虎劝孔子出仕,孔子没有明确表态,随后孔子被升为小司空。

鲁定公十年(公元前500年)52岁,孔子升为鲁国大司寇,摄相事,七日而诛少正卯,曝尸三日,鲁国大治。

鲁定公十二年(公元前498年)54岁,孔子为削弱三桓(季孙氏、叔孙氏、孟孙氏三家世卿,因为他们是鲁桓公的三个儿子的后代,故称三桓。当时的鲁国政权实际掌握在他们手中,而三桓的一些家臣又在不同程度上控制着三桓)采取了隳三都的措施,拆毁三桓所建城堡。后来隳三都的行动半途而废,孔子与三桓的矛盾也随之暴露。

鲁定公十三年(公元前497年)55岁,齐国送80名美女到鲁国。季桓子接受了女乐,君臣迷恋歌舞,多日不理朝政。孔子与季氏出现不和,孔子非常失望。

不久,鲁国举行郊祭,祭祀后按惯例送祭肉给大夫们时,并没有送给孔子。这表明季氏不想再任用他了,孔子在不得已的情况下离开鲁国,到外国去寻找出路,开始了周游列国的旅程。

鲁定公十四年(公元前496年)56岁,孔子带领弟子离开鲁国来到了卫国。孔子在卫国被卫灵公夫人南子召见。

鲁定公十五年(公元前495年)57岁,孔子离开卫国回到鲁国。

鲁哀公元年(公元前494年)58岁,吴国使人聘鲁国,就“骨节专车”一事问于孔子。

鲁哀公二年(公元前493年)59岁,孔子由鲁国来到卫国,卫灵公问政于孔子,孔子婉言拒绝了卫灵公。

孔子在卫国住不下去,离开卫国西行,经过曹国,曹伯阳没有接见孔子。在曹国稍作停留,到达宋国,宋司马桓魋讨厌孔子,扬言要加害孔子,孔子微服而行。

鲁哀公三年(公元前492年)60岁,孔子称自己这时候,能正确对待各种言论,不觉得不顺,即六十耳顺。孔子过郑到陈国,在郑国都城与弟子失散,独自在东门等候弟子来寻找,被人嘲笑,称自己颓丧的样子如同丧家之犬。

鲁哀公四年(公元前491年)61岁,孔子离开陈国,来到了蔡国。

鲁哀公五年(公元前490年)62岁,孔子从蔡国来到叶国。叶国君主叶公向孔子问政,并与孔子讨论有关正直的道德问题。在离开叶国返回蔡国的途中,孔子遇到一位隐者。

鲁哀公六年(公元前489年)63岁,孔子与弟子在陈国、蔡国之间被困绝粮,许多弟子因饥饿而病,后被楚国人相救。由楚国返回卫国,途中又遇隐者。

鲁哀公七年(公元前488年)64岁,孔子又回到卫国,主张在卫国为政,先要正名。

鲁哀公八年(公元前487年)65岁,吴国讨伐鲁国,吴国战败。孔子的弟子有若参战有功。

鲁哀公十年(公元前485年)67岁,孔子在卫国时,妻子亓官氏去世。

鲁哀公十一年(公元前484年)68岁,齐国派师讨伐鲁国,孔子的弟子冉求率鲁师与齐战,获胜。季康子问冉有指挥才能从何而来,冉有说是向孔子学来的。

68岁的孔子在其弟子冉求的努力下,季康子派人以币迎孔子归鲁国。孔子周游列国十四年,至此结束。孔子仍有心从政,但仍是被敬而不用。

鲁哀公十二年(公元前483年)69岁,孔子继续从事教育及整理文献工作。这一年冬天,孔子的儿子孔鲤去世。

鲁哀公十三年(公元前482年)70岁,孔子称自己这时候随心行事也可以不逾越规矩。这一年,孔子最爱的弟子颜回先他而死,孔子十分悲伤,感慨到昔日曾跟随自己从陈国到蔡国去的学生,此时却都不在身边受教了。

鲁哀公十四年(公元前481年)71岁,西狩获麟。孔子认为这不是好征兆,说吾道穷矣。于是停止修《春秋》。同年六月,齐国陈恒弑齐简公,孔子斋戒沐浴三天,见鲁哀公,请求鲁国出兵讨伐陈恒,没有得到支持。又向季孙请求出兵,结果遭到拒绝。

鲁哀公十五年(公元前480年)72岁,孔子另一得意门生“子路”死于卫国内乱,而且还被剁成肉酱。经过这一系列打击后,孔子知道自己时日不多。

鲁哀公十六年二月初四日(公元前479年)73岁,子贡来见孔子,孔子柱杖依于门前遥遥相望,他责问子贡为何那么晚来见自己,于是叹息说泰山将要坍塌了,梁柱将要腐朽折断了,哲人将要如同草木一样枯萎腐烂了。

孔子流下眼泪,说:“天下无道已经很久很久了,没有人肯采纳自己的主张,自己的主张不可能实现了。

夏朝的人死时在东阶殡殓,周朝的人死时在西阶殡殓,殷商的人死时在两个楹柱之间。昨天黄昏梦见自己坐在两楹之间祭奠,自己的祖先就是殷商人啊。”

鲁哀公十六年二月十一日(公元前479年)73岁,孔子患病不愈而卒,终年七十三岁,葬于鲁城北泗水岸边。

孔子卒后,不少弟子为之守墓三年,唯独子贡为孔子守墓六年。弟子及鲁国人从墓而家者上百家,得名孔里。孔子的故居改为庙堂,受到人们的奉祀。

五、人物成就

1、道德学说

孔子建构了完整的“德道”思想体系:在个体层面主张“仁、礼”之德性与德行。德道思想体系是以性善论(“一阴一阳之谓道,继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为基础,以立人极(“三极之道”)为旨归,以人道与天道、地道相会通,人道中庸又适时之变为方法论的完足思想体系。

孔子创立了以仁为核心的道德学说,他自己也是一个很善良的人,富有同情心,乐于助人,待人真诚、宽厚。“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躬自厚而薄责于人”等等,都是他的做人准则。

“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这是孔子对自己一生各阶段的总结。

孔子的仁说,体现了人道精神。孔子的礼说,则体现了礼制精神,即现代意义上的秩序和制度。孔子的这种人道主义和秩序精神是中国古代社会政治思想的精华。

2、政治学说

孔子的政治思想核心内容是“礼”与“仁”,在治国的方略上,他主张“为政以德”,用道德和礼教来治理国家是最高尚的治国之道。这种治国方略也叫“德治”或“礼治”。这种方略把德、礼施之于民,严格遵循等级制,把贵族和庶民截然划分为治者与被治者,打破了贵族和庶民间原有的一条重要界限。

孔子的最高政治理想是建立“天下为公”的大同社会。“大同”社会的基本特点是:大道畅行,“天下为公”,因而能“选贤与能,讲信修睦”,“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

孔子主张的较低政治目标是小康社会。小康社会的基本特点是:大道隐没,“天下为家”,“各亲其亲,各子其子,货力为己”,与这种贫富不均、贵贱不等相适应,产生了一系列的典章制度、伦理道德,“以正君臣,以笃父子,以睦兄弟,以和夫妇”,“以立田里,以贤勇知”,相应地还要设“城郭沟池以为固”。由是,“谋用是作,而兵由此起”。

这种社会显然没有“大同”世界那样完美,但有正常秩序,有礼、仁、信、义,所以称为小康。

3、经济学说

孔子的经济思想最主要的是重义轻利、“见利思义”的义利观与“富民”思想。这也是儒家经济思想的主要内容,对后世有较大的影响。

孔子所谓“义”,是一种社会道德规范,“利”指人们对物质利益的谋求。在“义”“利”两者的关系上,孔子把“义”摆在首要地位。

他说:“见利思义。”要求人们在物质利益的面前,首先应该考虑怎样符合“义”。他认为“义然后取”,即只有符合“义”,然后才能获取。孔子甚至在《论语·子罕》中主张“罕言利”,即要少说“利”,但并非不要“利”。

4、教育思想

孔子在中国历史上最早提出人的天赋素质相近,个性差异主要是因为后天教育与社会环境影响(“性相近也,习相远也”),因而人人都可能受教育,人人都应该受教育。

他提倡“有教无类”,创办私学,广招学生,打破了奴隶主贵族对学校教育的垄断,把受教育的范围扩大到平民,顺应了当时社会发展的趋势。

孔子主张“学而优则仕”,学习完还有余力,就去做官。他的教育目的是要培养从政的君子,而君子必须具有较高的道德品质修养,所以孔子强调学校教育必须将道德教育放在首要地位。

5、史学思想

孔子的史学思想以及他对史籍的整理,存在着积极因素,值得借鉴和重视。孔子有浓重的历史意识和渊博的学识,这为他创立史学思想奠定了基础。

孔子强调治史要十分慎重。他认为研究历史一定要先掌握大量的史料,即言必有征。

孔子治史思想的一个重要主张就是“直”,即研究历史要实事求是,不但要重视根据,而且要“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为政》),他竭力反对那些狂妄不直的人,说:“狂而不直,侗而不愿,悾悾而不信,吾不知之矣,”(《论语·泰伯》)他这种一以贯之的主张,也反映到他的治史态度中。

作为历史学家的孔子,在品评人物和事件时,有一些自己特有的方法。首先,孔子评价人物是为了树立当代从政及为人的标准;其次,孔子提倡效法先王的“仁”、“德”。

6、美学思想

孔子的美学思想核心为“美”和“善”的统一,也是形式与内容的统一。孔子提倡“诗教”,即把文学艺术和政治道德结合起来,把文学艺术当作改变社会和政治的手段,陶冶情操的重要方式。

孔子认为,一个完人,应该在诗、礼、乐修身成性。孔子的美学思想对后世的文艺理论影响巨大。孔子在易学中明确提出了“美在其中”、“见仁见智”等著名美学命题。

7、言论著作

孔子的言论主要记录在《论语》中。《论语》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撰而成。它以语录体和对话文体为主,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

《论语》与《大学》《中庸》《孟子》在南宋后并称“四书”。通行本《论语》共二十篇。《论语》的语言简洁精炼,含义深刻,其中有许多言论至今仍被世人视为“微言大义”。

孔子晚年致力于教育,修《诗》《书》《礼》《乐》,序《周易》(称《易经》十翼,或称易传),撰《春秋》,后人合称之为《六经》。

六、社会评价

国内评价

孔子弟子颜渊: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夫子循循然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论语·子罕》)

孔子弟子宰我:以予观于夫子,贤于尧、舜远矣。(《孟子·公孙丑上》)

孔子弟子子贡:他人之贤者,丘陵也,犹可逾也:仲尼,日月也,无得而逾焉。(《论语·子张》)

战国思想家孟子:自有生民以来,未有孔子也。(《孟子·公孙丑上》)

汉代历史学家、文学家司马迁:诗有之:“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然心向往之。余读孔氏书,想见其为人。适鲁,观仲尼庙堂车服礼器,诸生以时习礼其家,余祗回留之不能去云。天下君王至于贤人众矣,当时则荣,没则已焉。孔子布衣,传十余世,学者宗之。自天子王侯,中国言六艺者折中于夫子,可谓至圣矣!(《史记》)

唐太宗李世民:朕今所好者,惟有尧舜之道,周孔之教。以为如鸟有翼,如鱼依水。失之必死,不可暂无耳。(《贞观政要》)

宋代理学家朱熹:天不生仲尼,万古长如夜。(《朱子语类·卷九十三》)

清圣祖爱新觉罗·玄烨:至圣之道与日月并行,与天地同运,万世帝王咸所师法,逮公卿士庶罔不率也。(《康熙起居注·二十三年十一月十八日》)

近代资产阶级改良运动领袖康有为:唯我孔子大中至正,独重人道。(《济南万国道德会演说》)……中国之国魂者何?曰孔子之教而已。

近代民主主义革命先驱、资产阶级革命家孙中山:二千多年前的孔子、孟子,便主张民权,孔子说: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便是主张民权的大同世界。(《孙中山选集》)

近代民主革命家、教育家蔡元培:孔子学问、文章政治事业,朗如日月,灿如星辰,果足为万世师表。(《在信教自由会上的演说》)

近代资产阶级改良主义者梁启超:孔子在人格,在平淡无奇中现出他的伟大,其不可不及处在此,其可学处亦在此。……苟无孔子,则中国非复二千年来之中国。……苏格拉底之后,容有苏格拉底;而孔子之后,无孔子也。(《世界伟人传第一篇·孔子》)

中国共产党创始人陈独秀:科学与民主,是人类社会进步之两大主动力,孔子不言神怪,是近于科学的。(《孔子与中国》)

中国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理论家毛泽东:从孔夫子到孙中山,我们应当给以总结,承继这一份珍贵的遗产。这对于指导当前伟大的运动,是有重要帮助的。(《抗日民族战争与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发展的新阶段》)

国际评价

朝鲜学者金益洙:孔子是万古圣人,也是东洋学问哲学思想的元祖。(《在孔子诞辰2540周年纪念与学术讨论会文集》)

日本古学派创始人伊藤仁斋:夫子之德实为超迈群圣,夫子之道高于天地。(《论语古义》)

日本学者井上靖:孔子不仅是中国文化的先哲,而且是全人类的老师。(《孔子》)

日本学者儿岛献吉郎:孔子者,伟人中之伟人,圣人中之圣人。(《诸子百家考》)

美国诗人、哲学家、思想家爱默生:“孔子是哲学上的华盛顿”,“孔子是中国文化的中心,孔子是全世界各民族的光荣。”(《孔学知识词典》)

美国学者甘霖:孔子不独为一国之圣人,实为万国之圣人。(《历代尊孔记·孔教外论合刻》)

英国哲学家、数学家罗素:中国之文化基于孔子之学说。……孔子学说关系建立一个中华大帝国。(《东西幸福观念论》)

法国学者伏尔泰:东方找到一位智者。我全神贯注地读孔子的这些著作,我从中吸取了精华,孔子的书中全部是最纯洁的道德,在这个地球上最幸福的、最值得尊敬的时代,就是人们尊从孔子法规的时代,在道德上欧洲人应当成为中国人的徒弟。

德国哲学家莱布尼茨:热烈地赞美儒学。

我们致力于将人类五千年的历史知识、文化、智慧,系统的分类、归纳、总结在一起,方便人们阅读、检索、学习!

如果你和我一样也喜欢历史和古今中外著名人物,那么点个关注,我们一起探索历史的奥秘!

0 阅读:1

乾隆商业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