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国终结:千年拜占庭的落幕之战——1453,君士坦丁堡

街道口棕毛文 2024-06-25 22:29:24

在一天的惨烈血战接近尾声时,君士坦丁十一世面对着蜂拥而来的奥斯曼军队,高喊一声:“难道就没有一个基督徒来砍下我的头吗?!”

然后皇帝掀下紫袍,拔剑冲入敌阵,他那银色的盔甲像扔进暗红色镪水的一小片锡箔,转瞬间无影无踪……

——《三体III:死神永生》

公元前667年,希腊人拜占斯在今博斯普鲁斯海峡欧洲一侧建立城邦,取名拜占庭城,这座传奇之城长达千年的故事由此拉开帷幕。公元前146年罗马吞并希腊诸城邦,并在希腊建立行省,拜占庭进入罗马统治时期。公元前27年,屋大维获得奥古斯都称号,罗马进入帝国时代,疆域北至不列颠,南达北非,东至两河流域,西达直布罗陀海峡,横跨欧亚从此将地中海变为内海。而后罗马帝位更迭,四帝共治,东西分裂为东罗马帝国和西罗马帝国。

君士坦丁堡,现土耳其伊斯坦布尔

330年君士坦丁大帝迁都拜占庭,并进行重建和扩建,从此拜占庭又被称为君士坦丁堡。君士坦丁大帝奠定了基督教的国教地位,但后来基督教逐步走向分裂。以罗马教廷为中心的罗马公教和以君士坦丁堡为中心的希腊正教(即天主教和东正教)之间逐渐出现不可弥合的分歧。西罗马帝国于476年灭于蛮族,东罗马帝国成为罗马唯一正统。因其定都拜占庭,又被称为拜占庭帝国。其领土范围主要为希腊世界,民众普遍信奉希腊正教,所以拜占庭帝国治下之臣民被称为希腊人。著名的查士丁尼大帝是最后一位母语为拉丁语的东罗马帝国皇帝,后世皇帝改说希腊语。

由于某种原因,拜占庭帝国不断衰落,11世纪中叶,塞尔柱突厥人出现在帝国东方,此时拜占庭颓势已现,其东部领土此时已经缩小到了君士坦丁堡及其周边地区,仅剩特拉布宗、塞浦路斯等飞地海外孤悬。面对突厥人的步步紧逼,皇帝阿历克塞·科穆宁选择向西方求援。在教皇乌尔班二世的推动下,十字军向东出发帮助拜占庭,并踏上了夺回耶路撒冷的征程。

君士坦丁大帝(中间头顶圣光者),拜占庭马赛克艺术风格

拜占庭帝国被后世称为千年帝国,经历西罗马帝国覆灭、阿拉伯帝国迅速扩张与衰落、塞尔柱突厥人由东向西横扫安纳托利亚。虽遭到多次围城,仍无法被攻破,是中世纪最坚固的城市。只有在1203年被原本计划前往东方从奥斯曼人手中解救圣墓的十字军破城劫掠。这群本该前往耶路撒冷与异教徒战斗的西欧十字军竟鬼使神差地攻击了同是信仰基督教的君士坦丁堡。此举令教廷哗然,教皇震怒宣布对十字军施以绝罚,参与攻城的每一个人的灵魂都无法得到原谅。

春去秋来,征服者来了又走。面对围城,君士坦丁堡基本无懈可击,拥有历代君王不断加固的城墙,被誉为永远不会被攻破的城池,直到奥斯曼人出现在帝国东方。奥斯曼人继承塞尔柱突厥人的加齐传统,宣布为信仰而战(“加齐”即为信仰而战的勇士)。向西望去,君士坦丁堡近在咫尺。

圣索菲亚大教堂,1453年转为清真寺,现为土耳其伊斯坦布尔的博物馆

从海上,十字军可以看到,在海墙之内是一座繁华的都市,宏伟的房屋鳞次栉比,最恢宏的要数圣索菲亚大教堂,它那庄严的穹顶就像一位希腊作家所描述的那般,仿佛悬浮在空中。

——《财富之城:威尼斯海洋霸权》

在马尔马拉海上,当船只靠近金角湾时,船上的所有人都能看到圣索菲亚大教堂巨大的穹顶,在阳光下闪烁着耀眼的光芒。东正教繁复而又极具宗教圣洁的仪式让来访的俄罗斯使节内心大受震撼,进而导致俄罗斯皈依东正教。这是一座神圣、富庶、人口稠密、商贾云集的城市,是地中海东部璀璨的明珠,在其繁荣与庞大面前,西欧诸国的城市都黯淡无光。

奥斯曼人对君士坦丁堡垂涎已久,他们相信先知默罕默德所说的红苹果即是其城内查士丁尼大帝铜像手中的王权之球。奥斯曼几代苏丹(穆拉德一世、巴耶济德一世、穆拉德二世)均未能撼动君士坦丁堡厚重而坚固的城墙,但当时间来到1453年穆罕穆德二世进攻之时,形势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由于火器在这一时期有了大幅的发展,攻城器械发生了翻天覆地的革新,匈牙利制炮师乌尔班为苏丹制造了无数大炮,奥斯曼帝国以惊人的组织协调能力充分调动了整个帝国进行备战,将制造火炮的原料源源不断地从各行省运往前线,在运输线的各个重镇完成大炮制作的各道工序,如一条长达千里的火炮制造流水线,流水线是终点是君士坦丁堡。

“征服者”穆罕穆德二世,奥斯曼第七位苏丹(奥斯曼细密画艺术)

1449年,君士坦丁十一世继位,此时拜占庭帝国已日薄西山,领土已逐渐缩小到几乎只剩君士坦丁堡,新皇帝与建立该城的君士坦丁大帝同名,迷信的民众认为此为帝国终结的不祥之兆。

1451年穆罕穆德二世在博斯普鲁斯海峡西岸建立割喉堡(现称鲁梅利堡垒),该军事要塞在君士坦丁堡以北大约14公里,奥斯曼人可拦截过往船只,要求接受检查并支付过路费。苏丹的意图十分明显:扼制从黑海到君士坦丁堡的海上粮食供应,并以割喉堡为前哨,为大军进攻君士坦丁堡做好准备。

战争的阴云开始笼罩君士坦丁堡,年轻的苏丹宣布撕毁先帝与拜占庭的和约,誓要拿下君士坦丁堡,表示若是没有将君士坦丁堡收入囊中,拥有再大的帝国对其也毫无意义。之前的苏丹并非没有尝试过进攻君士坦丁堡,但这位年轻的苏丹誓要建此宏图霸业。这座基督教的明珠城墙整体成三角形,南临马尔马拉海,此处波涛汹涌,几乎无法登陆,倚仗天险;北靠金角湾,威尼斯和热那亚舰船停泊于此,拱卫京师;西面就是著名的陆墙,集中世纪欧洲城防建造学之大成,固若金汤。若是只靠陆军跨过博斯普鲁斯海峡,绕过金角湾直接进攻陆墙几无胜算。希腊人依然可以从海上获得伯罗奔尼撒甚至亚平宁半岛“源源不断”的补给。穆罕穆德二世决定建立奥斯曼自己的舰队,从海上形成对君士坦丁堡的包围之势,彻底扼杀其最后的希望。

君士坦丁堡不会坐以待毙,巨大的铁链已封锁金角湾,防止奥斯曼人的船只攻入。沉重的铁链一端连接在君士坦丁堡的城墙上,另一端连接在对岸热那亚人建立的据点加拉塔堡上。皇帝已向西方求援,并说服了城内尚未离去的威尼斯人留下来一同作战。热那亚守城专家,久经沙场的老将乔万尼·朱斯蒂尼亚尼·隆哥率700人抵达君士坦丁堡参加守城之战。

1453年春,奥斯曼大兵压境,苏丹御驾亲征,携带大量重型攻城器械抵达西线战场。乌尔班所造巨炮可射出800公斤的巨石,威力巨大。传统投石机掷出的石块以弧度较大的抛物线为运动轨迹,在接触到城墙的瞬间,垂直墙面方向的分力较小,对城墙的冲击效果有限。而火炮采用平射发式发射,高速运动的石弹的能量绝大部分冲击在城墙立面之上,对城墙的摧毁效果显著提高。奥斯曼20万大军已在陆墙前安营扎寨,奥斯曼史学家描述其大军为“钢铁洪流”,“浩瀚如繁星”,数量如此庞大的奥斯曼军队给守军的内心造成了巨大的冲击,黑云压城城欲摧。

苏丹的最后一次劝降被君士坦丁堡拒绝。4月6日,炮击开始!巨炮和普通火炮齐射,一时间山呼海啸,地动山摇,宛如世界末日。

奥斯曼军队进攻陆墙,右下为著名的乌尔班大炮

君士坦丁堡城内拜占庭守军仅有4773名希腊人和200名外国人,加上主动前来参战的热那亚人和威尼斯人,总共只有不到8000人。皇帝将全城分为12个战区,亲自率精锐主力守卫中墙上最薄弱之处——里卡斯河谷,与不远处奥斯曼大营里的苏丹针锋相对。

奥斯曼工兵开始在城墙中段挖掘地道,计划直通城墙脚下,用炸药将城墙炸塌,守军在“地道战奇人”约翰·格兰特的带领下,仔细探听地下声音,准确判断敌人地道位置,迅速挖开地道,冲杀进去,打敌人一个措手不及,并将地道摧毁。

战斗日夜进行,大炮不断射击导致城墙整段被毁,守城专家乔万尼·朱斯蒂尼亚尼命人用尖木柱、木料、泥土、兽皮搭建起临时堡垒。这种土堆临时垒起的“软墙”反而可以有效吸收炮弹动能,不会像坚硬城墙那样在被炮弹冲击后产生巨大裂纹。

夜幕降临,奥斯曼军队突然发起总攻,重步兵、弓箭手、标枪和近卫步兵全力进攻中墙的薄弱点里卡斯河谷。皇帝命令紧急敲响教堂大钟,召集士兵回到防御阵地。奥斯曼人已越过城墙前的壕沟,将云梯架在城墙上开始攻城。刹那间火光冲天,大炮、火绳枪的声音震耳欲聋,双方迅速短兵相接,兵器与甲胄相碰的声音、拼杀中人们的嘶喊声、起火后疯狂燃烧的噼啪声混杂在一起。大战持续了4个小时,奥斯曼人鸣金收兵,守城的士兵全部精疲力竭,瘫倒在地上一动不动。

让我们把目光转向东线,三艘满载补给的热那亚商船和一艘拜占庭重型货船驶入马尔马拉海,在靠近君士坦丁堡的东南海域与奥斯曼舰队激烈战斗,热那亚人以精湛的海战技巧突出重围,顺利驶入金角湾。海战的胜利极大地鼓舞了拜占庭民众和守军,但持续的围城,日夜不停的袭扰让守军苦不堪言。这是一场消耗战,城内渐渐陷入饥饿与恐慌。

君士坦丁十一世,东罗马帝国末代皇帝

年轻的苏丹脑洞大开,命令舰队用滚轮的方式将舰船通过陆路拉入金角湾,借助海风奥斯曼舰船在陆地上扬帆起航,出其不意地出现在意大利人舰船身后,打了金角湾内威尼斯和热那亚船只一个措手不及,不断威胁海边城墙,使君士坦丁堡腹背受敌。

战争仍在继续,死亡与绝望同时笼罩在战争双方头顶之上,长期的围城对攻城方来说也并不一定是一件划算的事。死亡、饥饿、恐惧、恶劣的天气都会严重影响士气,令人丧失信念,心生退意。但穆罕穆德二世心意已决拒绝退兵,誓要成为这座城市的主人。西方的援军迟迟未到,此时君士坦丁堡城内已达到油尽灯枯的境地。皇帝明白最后的时刻即将来临,在最后的战前会议上,群臣建议皇帝乘坐热那亚人的船只逃走,留的青山在,退到伯罗奔尼撒半岛以图东山再起。

“我赞赏和感激你们的建议,但我怎么能离开教会、上帝的教堂、帝国和人民?”,皇帝回答道:“不,众位大人,不行,我要在这里和你们一起殒身报国。”所有高尚的人见到如此场景都会为之动容,现场的牧首、将领和骑士们都流下了热泪。

最后的时刻终于到来,奥斯曼人发起了凶猛的进攻,守卫一个城门的士兵们在击退敌人后没有及时关闭城门。奥斯曼骑兵与步兵如潮水般涌入,各段城墙逐渐失守,“十五分钟内有三万人涌进守军阵地”,奥斯曼旗帜插在了塔楼之上,守军遭到了残酷地屠杀。眼见大势已去,皇帝高呼一声:“愿主保佑!”,举剑入阵,随后消失在汹涌的钢铁洪流之中……

在人生的最后阶段,面对大兵压境、城破受戮的绝望境地,君士坦丁十一世未见一丝惧意,拒绝了大臣提出的皇帝撤退以保留拜占庭火种的提议,全力指挥将士拼杀,战至身死,无愧帝王之名。“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是对其生命中最后时刻的高度概括。

君士坦丁堡陷落的消息传到西方诸国,犹如一道晴天霹雳。人们虽对其有所估量,但事件真实发生之时,仍是难以接受。一时间君臣震愕,百姓哭嚎。在西方人眼中的世界中心之城、基督教世界的明珠落入异教徒奥斯曼人之手。如此消息令人肝胆俱碎,犹如汴梁城破,泰山崩毁。千年帝国陨落,从此再无罗马。

穆罕穆德二世进入君士坦丁堡,拜占庭帝国灭亡

君士坦丁堡的陷落是影响近东、地中海乃至整个世界格局的重要历史事件,此后穆罕穆德二世以“罗马人和地球的皇帝”、“诸位恺撒的帝国的继任者”自居,宣布奥斯曼继承拜占庭帝国正朔,后世的苏丹继续向西不断深入地中海腹地,谋求海上霸权。

推荐阅读:《1453:君士坦丁堡之战》 罗杰·克劳利 著

参考文献

[1] 罗杰·克劳利,1453:君士坦丁堡之战[M]. 陆大鹏,译.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4

[2] 帕特里克·贝尔福,奥斯曼帝国六百年:土耳其帝国的兴衰[M]. 栾力夫,译. 中信出版集团,2018

[3] 苏珊·怀斯·鲍尔,世界史的故事:从北宋灭亡到君士坦丁堡陷落[M]. 徐彬,李庆庆,杨依霖,译. 中信出版集团,2020

2 阅读:324

街道口棕毛文

简介:沉迷历史,热爱传奇,从一个历史侧面讲一个小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