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入中国端砚第一村——广东白石村,探访端砚艺人的日常(上)

派侑聊旅游 2023-09-21 23:47:00

端砚,作为中国四大名砚之首,石质优良、雕刻精美,诞生于唐代初期的端州(今广东肇庆),唐代诗人李贺曾在咏砚诗《杨生青花紫石砚歌》中感叹:“端州石工巧如神,踏天磨刀割紫云。”到了宋代,诗人张九成又在诗中写道:“端溪古砚天下奇,紫花夜半吐虹霓。”

白石村里制作和售卖端砚的百年老店

2006年,端砚制作技艺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肇庆市郊的白石村,形成于唐代武德年间,至今已经有1300多年的制砚历史,也曾诞生过大量著名制砚名家,遂被称为“中国端砚第一村”。

白石村的巷子里正在制砚的人

一家店老板还未完成的构图

L的端砚店开在白石村村口,正对着一条进村的宽阔马路,透过整面的玻璃墙,能看到外面的车来车往。“你知道这石头是哪个坑口出的吗?”见我进店,他指着面前的一块儿长方形砚石,用这句问话作为招呼和寒暄。见我摇头后,他给出了答案——“麻子坑。”

端砚以石质坚实、润滑、细腻闻名。肇庆境内的斧柯山和北岭山一带,是端砚石的产地,分布着梅花坑、宋坑、坑仔岩、老坑、麻子坑、小湘坑等,其中,老坑、麻子坑、坑仔岩等坑口的石质最佳。

筛选砚石,去掉那些有瑕疵的、烂石等

L把他店里摆放的大大小小的端砚和茶盘等统称为“石头”,在他的肇庆方言里,“石头”的“头”发音成拉长的二声。在缓慢上扬的发音里,我听出了他对这一屋子商品的温情和珍视。此刻,那块儿来自麻子坑的砚石摆在桌上,砚池位置已凿开,砚台的右方,他画了一株竹子的图案。铅笔和毛笔放在一旁,一块儿海绵蘸了水,就是他的橡皮。端砚的制作过程包括采石、维料、设计、雕刻、配盒、磨光,其中设计要“因石构图、因材施艺、因型造势”,这直接决定了端砚的艺术价值。L现在进行的就是决定了一台端砚灵魂的设计环节。

雕刻师傅在设计好图案后对砚石进行初步加工

因为这块儿砚石是长方形,L决定将其做成一幅《竹福图》,寓意为“祝福”。“我看这石头像什么,就雕什么。”他说,设计时,并不考虑客人会喜欢什么样的图案。他拿着海绵把石头表皮擦干净,让我看上面的几个翡翠眼,黄色的、不规则的圆形,真的很像石头的一只只眼睛。

制砚师随石赋形,利用石头上的翡翠眼来设计图案

他现在还不确定这台端砚雕刻完成需要十几天还是二十几天,因为如果在做的过程中发现新的翡翠眼,原来设计的图案就要随时修改。根据几十年的经验,他预感一定会有新的翡翠眼出现,“这样卖的价格会更贵,多几个眼也会更好看一点”。在端砚中,这块儿砚台的面积算中等大小,给设计提供了更多可能性,所以L还在考虑:砚池的上面,要不要再雕上龙和凤。

简洁大方的端砚

60岁上下的L,在上世纪80年代高中毕业后,就开始学习制砚。做了30年多后,现在的他已经是老板了,自己很少亲自雕刻,图案设计完成后就请其他师傅来雕。作为老板,他要核算成本,计算各种数字,“这块石头买回来是2000块钱,一个雕刻师傅一天的工资是500块,我现在在考虑它能卖多少钱?”

正在被设计的砚石,墨池的位置已确定

在他的记忆里,改革开放后,很多人慕名而来,到村子里买端砚,有台湾人、日本人,还有来自东南亚的。“石料好,做工好,买家懂,才能卖。”他总结着一台好端砚能够成功销售的经验。守着这家店,他见识过形形色色的顾客,更期待遇到那些懂端砚的人,“不懂的人,会觉得价格贵,认为越便宜越好。现在100个人里写毛笔字的可能不到两个,懂砚、买砚的人就更少。”

一个雕刻师傅的标配

在L构思《竹福图》时,距离他的端砚店50米左右,C师傅正在白石村最大的工作间里雕刻一台端砚,已经做了十几天,一个慈眉善目的“老寿星”的形象正在他手下逐渐诞生:右手提寿桃、左手拂长髯,长长的眉毛和胡子垂下来,显得飘逸洒脱。老寿星的眼神里都是笑意,眼角的皱纹纤毫毕现。更妙的是,他的大肚子正好是砚池的位置,也被做成了桃子的形状。

在这个工作间里,沿着墙壁堆放了很多形状不一的石头,它们来自不同的坑口,未来会被逐一雕刻。四个雕刻师傅的工作台分散在工作间的不同角落,保持着恰到好处的距离,既能在工作时互不打扰,又能在一抬头一转身间顺畅交流。工作台很简单,一张桌子、一把椅子,桌子上放着几十把刻刀,抽屉里还有更多的工具。旁边一张很低的桌子,放着茶杯、烟盒、手机等。这几乎就是每个雕刻师傅的标配。

阴天,室内有些暗,C师傅的头顶亮着一盏灯,黄色的灯光照射下来,他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其实在灯光下雕刻对眼睛不太好,还是自然光好。但我懒得出去,每天搬来搬去,太麻烦,都是在这里雕。”这里的雕刻师傅,跟城里的上班族一样遵循着8小时“搬砖”制,工作时间是:上午8点到12点,下午2点到6点。

这台老寿星端砚的雕刻,还需要几天时间,在他做的砚里,它的工艺不算复杂,“就是太费工,要在精细上下功夫,眉毛和胡子要一缕一缕的。你也看到了,你来了这么长时间,我才刮了几根毛。”他不时转动整个砚台,用一把刻刀从不同角度雕刻老寿星左边的眉毛和胡子。

不像村子里一些既做砚台同时又开店当老板的人,C师傅只雕刻。所以,当我问他的名字时,他站起身,拿了一张店老板的名片给我说,买端砚找老板。从十几岁开始学雕刻,他做了30年端砚。平均一年做出的砚台数量很难准确计算,因为砚台的大小和工艺复杂程度不同。“如果做老寿星这样的,一年只能做十几方,如果是小的,就不止十来方。”

“靠做端砚能不能生活得很好?”我问C师傅。“这就好像问,‘你幸福吗?’”他回答。语气和神态里有手工艺人的那种淡然。他觉得这份工作不累,也不枯燥。做出一个好的砚台后,他会心满意足地欣赏。他左边的一个工作台前,一个20岁左右的小伙子正在埋头雕刻一个茶盘,上面是一朵朵荷花,他的头顶上也亮着一盏灯。他是C师傅带的徒弟,“现在年轻人学这个的没有我们那时候多,学雕刻要耐得住性子。”

探访未完待续,欢迎条友关我的头条号,,其实哪都行

0 阅读:0

派侑聊旅游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