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宗棠病逝后,朝臣连上四个谥号,为何都被慈禧否决?

念桃说历史 2024-04-14 05:45:17

清朝是我国最后一个封建王朝,也是中国封建社会之中最为屈辱的时刻,自1840年开始,英国就通过坚船利炮打开了清政府的大门,当然这一切其实只是罪恶的开始,此后相当一段时间里,国家和人民都将处于深重的危难之中。

继鸦片战以后,外国列强还发动了第二次鸦片战争,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这些种种换来的只是民族危机的加深,当然清政府也并没有坐以待毙,为了维护自己那羸弱不堪的统治,也进行了一系列的改良运动,比如洋务运动,戊戌变法等。

左宗棠作为清朝的主要大臣,在当时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不仅参与洋务运动为朝廷在困顿之中创造了经济收入,帮朝廷收回了新疆,但奇怪的是,随着左宗棠病逝,朝臣接连上书提议四个谥号,但都被慈禧太后否决了,这是为什么?

左宗棠的机会

左宗棠于1812年出生于湖南地区,因为年幼时期家门遭遇不幸,所以他经历了许多苦楚,然而这种困顿之中的生活并没有让左宗棠失去希望,他开始专心读书,准备为朝廷出力,正所谓功夫不负有心人,很快属于他的机会悄然到来。

当时朝廷中有一位官员名为贺长龄,他是朝廷中少有的务实之人,这让左宗棠十分钦佩。

一次偶然的机会,左宗棠听说贺长龄回湖南老家看望母亲,便亲自前往拜访,虚心请教,贺长龄对眼前这位喜好读书的年轻人十分喜爱,便将自己的书房让给了左宗棠,甚至亲自早晚为他拿书,一年时间的苦读,让左宗棠有了文学底蕴。

但命运似乎想给他的理想上再增加一些沉重的东西,直到1837年,左宗棠多次参加考试都未上榜,这基本是左宗棠人生的至暗时刻,如此窘境之下,他上门拜访了时任两广总督的陶澍,并获得了对方的高度赞扬,左宗棠也开始重拾信心。

1848年,外国资本主义的侵略已经到来,民族危机开始出现,林则徐乃是道光皇帝手下最有见识的大臣,他的得力助手向他推荐了左宗棠,两人曾见面并且相谈甚欢,这是左宗棠走向官场的重要跳板,也是建功立业的开始。

林则徐在年老不能从政之时曾向道光皇帝多次推荐左宗棠,称他是旷世奇才,出于对林则徐的信任,道光皇帝开始重用左宗棠。

功劳与病逝

左宗棠对朝廷最突出的政治贡献就是收复了新疆地区,经过自己的不懈努力让新疆重回中国版图,在当地兴修水利,减轻赋税等,在多种积极制度的加持之下,削弱了地方割据势力,增加了新疆地区和祖国的交流,巩固了西北地区的边防。

不仅新疆地区,左宗棠对台湾省的发展也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他促成了台湾省的建立,虽然目的是为了加强海防,但同时也促进了台湾经济的发展,甚至在后来成为最先进的省份。

于国土,左宗棠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对朝廷内部而言他依然功不可没。

左宗棠虽然属于朝廷官员,但他从来不自欺欺人,很早就对清政府的官僚现状有了十分清楚的认识,他向道光皇帝提出应当任用贤才罢免昏庸,注重对官员进行教育和定期考察,以保证其廉洁性。

但这些建议要落实还有极大的困难,因为朝廷实权一直掌握在慈禧太后手中,道光皇帝只是一个傀儡,更重要的是,清政府的官僚腐败和政治昏暗已经走到了万劫不复的境地,垮塌和灭亡是必然趋势,并非简单改革可以扭转。

尽管如此也不能否认左宗棠对政治和吏治的前瞻性,就算没有落实也为后代提供了十分宝贵的经验。

左宗棠对大清最为突出的贡献在于其军事功劳,清朝八旗曾经是皇族最强大的底牌,也是大清入关立国的主力军,但随着早年清朝统治的逐渐稳固,八旗逐渐松懈,原本强悍的战斗力不断衰减甚至丧失。

针对这种情况,左宗棠提出效仿抗倭名将戚继光的“束伍”训练方法,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军队素质,促进了湘军的建立,注重练兵,设立严格军规,自己与士兵同甘共苦,促进了士气的提高并铸就了军队的优良作风。

受林则徐的影响,左宗棠在思想上同样先进,他不仅主张自我强化反省,还强调学习外国的先进技术。

这一点主要体现在他对洋务运动的积极响应上,因为对鸦片战争的反思,早在湖南时左宗棠就开始注意洋人的先进之处,随着后来第二次鸦片战争的爆发,这种思想不断成熟,当朝廷着手进行洋务改革时,左宗棠已经有了充足的准备。

他以自己的海防思想为中心,着手创办了福州船政局,这项举措为我国近代造船工业和近代海军的建立起到了奠基作用。

到了洋务运动的第二阶段,朝廷的侧重点开始由军事工业转向民用工业,左宗棠的主张也由单一的轮船制造转变为火药,机器,针织等多种商品经营,后来甚至从模仿变成了自我创造。

在镇压太平天国运动的时候左宗棠就提出了十分大胆的想法,不再雇船买船而转向自我制造,最终这个天马行空的想法也得到了朝廷的批准。

从清政府的角度来看,左宗棠提出的举措遍及政治,经济,军事,国防等多个方面,并且对大清有重要的促进作用,所以深受朝廷器重,就连当时一直反对改革的慈禧太后也选择了支持左宗棠。

因为洋务运动的前期开展的确为她创造了许多财富,所以不得不佩服左宗棠的才华,在左宗棠病逝之后,还对谥号问题进行了专门商议。

关于谥号的诸多问题

谥号在古代一般提供给有巨大作用的人,这种提供具有辩证的两面性,因为人非圣贤孰能无过,所以谥号作为一种总结性的称号,不仅要记录一个人的功劳,还要总结此人的过失,简单来说朝廷所给的谥号就是对这位官员一生的定论。

当然在古代,这种定论不一定中肯,很大程度上会被皇帝左右。

比如东汉末年曹丕篡汉称帝之后,给自己父亲曹操的谥号是大魏武皇帝,但曹操想以文著称,但最终的决定权在曹丕手中,为了减轻“篡汉”行为造成的影响,他将“文”这个谥号留给了自己。

因为当时正值乱世,曹丕又是第一个皇帝,对谥号方面的规定尚未形成,但清朝则不同,在一个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空前强化朝代中,谥号是一个十分严肃的问题,也形成了相关规定。

左宗棠的谥号就曾让一众大臣绞尽脑汁,因为左宗棠一生之中所涉及的方面较多,并且都有所建树,所以究竟将哪方面作为重点拟定谥号成为当下的难题,群臣在商议之后提出了四个谥号。

但在上报给慈禧老佛爷之后全都被否决了,群臣认为,左宗棠一生都在为大清效力,虽然领域较广,但其中所体现的都是他的忠诚,所以谥号中必然带有忠字。

结果慈禧太后认为,这“忠”字虽好,但不足以表彰左宗棠的伟大功劳,最终敲定“文襄”作为左宗棠的谥号,大臣们在听到这个消息之后深感奇怪,所谓襄是对其战功的肯定,这对于左宗棠来说是毫无争议的。

但在方浚师《蕉轩随录》中曾明确记载,大臣非翰林不得谥“文”字,言下之意,只有翰林院出身的大臣在死后才可以被谥号为文,而清朝想要进入翰林院,首先需要考中进士,其次要经过筛选才有可能。

左宗棠很显然不满足这个条件,他只是举人出身,甚至还没有考中进士,进入翰林院是更加不可能的事情,那他为何会被谥号为“文”呢?对于这一点有两种说法。

第一种说法称左宗棠一直对自己举人的身份不满意,所以在担任军事官员的途中突然上奏想要去参加同年举行的会试,对于左宗棠的这个请求,朝廷众人都知道他的用意是什么,又对比他在军事方面的功劳,干脆就直接授予左宗棠翰林院学士的称号。

第二种说法就是左宗棠在进京之前的确没有什么背景,但经过自己的努力的确具备了参加会试的资格,但因为自己身后没有靠山,左宗棠被其他同僚歧视,所以他便下定决心要自己参加殿试考取,慈禧太后听说后,念他以往的军功,直接赐了他翰林大学士这个名号。

无论两种说法的真假,左宗棠被谥号文襄是完全合理的。

左宗棠的际遇其实更像是时势造英雄,在当时清朝内忧外患的情况下,他抓住自己的机会,接连遇到了三位生命中的贵人,最终在垂危的朝廷中立下了汗马功劳,接受赏赐理所应当。

参考文献

[1]徐新,.左宗棠:心忧天下,收“疆”安民[J].文史春秋,2023,(10):.

[2]郑淇月.左宗棠西北经济开发思想及当代启示研究[D].(null),2023.

[3]辛格非,.清代帝后谥号与宫廷政治格局变迁[J].黑龙江民族丛刊,2021,(06):.

0 阅读:0

念桃说历史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