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入中国端砚第一村——广东白石村,探访端砚艺人的日常(下)

派侑聊旅游 2023-09-22 22:42:03

端砚自古以来就十分昂贵,是文人墨客手中的至宝。近些年,随着传统文化市场的不断扩大,各地砚台藏友也越来越多;与此同时砚石资源却趋向匮乏,早在1998年国家就对有着“中国端砚第一村”的广东省肇庆市白石村的老坑、麻子坑等传统采掘点进行封坑禁采要求;在实际走访白石村端砚艺人时,我发现端砚的每一道工艺都十分耗时费力。

2010年,北京保利5周年春拍上,一方端砚以1400万元人民币的高价成交,由此可见端砚价值之高昂。

对联中的愿望

如今的肇庆白石村全村1000多人,家家户户门前的砚石堆如小山,半数村民都以制砚为生。走在村子里,道路边、屋檐下,随处可见堆放的石头,颜色和石质都不尽相同。

这是白石村一个平常的午后。小巷里传来凿石声,窗台下刚打磨好的端砚还在滴水,C蹲在自家砚台店门口,正在包装一个成交的端砚。不远处,他的妻子正在打磨砚台,即磨光,这是端砚制作流程的最后一步。

磨光直接影响砚台的品质及使用效果。她坐在矮凳上,穿着雨衣雨靴。30年来,她的工作就是打磨丈夫雕刻完毕的砚台,一双手常年泡在水里,冬天天冷时会皴裂,但左手不能戴手套,因为要随时触摸砚台,感知细腻和润滑度,以此来判断打磨的效果。

C的店门上贴着一副对联:“四面贵人相照应、八方财宝进门庭。”横批是:“迎春”。通俗的文字,直白的愿望,被他贴在门上。他生在制砚世家,他爷爷的爷爷,曾在广州开店,在互联网时代,他的销售方式是祖辈无法想象的。“我认识你了,加了微信,有好产品就发给你看看,如果你觉得不错,就可以定。” C说。

C是一个优秀的制砚师,有一门好手艺。等到4月份,他要带上自己的作品去北京参加全国文房四宝艺术博览会的作品评选,此前他已在历次会展上获过不少奖项。在他的端砚店里,有一件半米多高、用玻璃罩起来的作品,这是一棵繁茂的葡萄树,上面的葡萄足有百颗,寓意“多子多福”,每颗葡萄上都有一个翡翠眼。葡萄枝里,还藏着一只鸟和一只松鼠。他用了3年时间才完成它。这还不是他最得意的作品,是否带它去北京参赛,取决于另外一台端砚到时能否完工。

一对父子间的手艺传承

Y自己都没有意识到,他最喜欢的是设计鸟的图案。他店里的有鸟造型的端砚明显多于其他店家。Y家做端砚的历史不算长,只能追溯到爷爷那一代。20岁,他高中毕业,就回乡学艺。“刚开始时,很难,但几年之后就觉得容易了。”他跟着父亲学,也去同村其他的师傅那里看看,“偷艺嘛,取长补短,同村子的人也都互相学习。”

今年50多岁的他,说自己做不动了,视力不如以前,现在每天只能做两个小时,上午一个小时,下午一个小时。让他欣慰的是,他用5年时间教儿子做砚台,现在30岁的儿子已经完全继承了他的手艺,而且儿子做砚的速度更快。如今父子的分工是:复杂的工艺由儿子做,父亲做简单的传统砚,面积小、图案简洁。

我来那天他儿子不在店里,Y带我欣赏他儿子的作品,每一件都很精美。一件作品的灵感来源于李白的诗句“举杯邀明月”,砚台的左上方有一颗很大的翡翠眼,面积大到罕见,作者将其设计为一轮明月,右下方诗人李白昂首举杯,衣带随风飘起;另一件作品是,在山脚下、大树旁,两间房舍,门帘半掩。

每天早上,Y起床后先去茶楼吃早茶,吃完就回店里。店里有一张专门用来喝茶的桌子,没有客人上门时,他就自己喝茶。柜台上方原来摆满了大号的茶叶袋,现在只剩下两袋。这几年,端砚生意不那么景气,买家少了,店家只能降价销售。Y店里的产品都半价销售,3000元的只卖1500元、1000元,5万元的降到2万元,利润微薄。砚石的成本没有变,砚台价格降低就等于降低了手艺的价格。“很多客人说价钱太高,我对他们说,早几年这个价格你是买不着的。”紧接着,他话锋一转,“平平淡淡就可以,手艺是要传承下去的。”

Tips:端砚制作流程

1.采石:需手工开采,采石工需掌握砚石生长的环境及规律,看清石壁和石脉,从接缝处下凿,保证砚材的完整性。每个石工必备三四十把刀具。

2.维料:筛选砚石,去掉有瑕疵的、有裂痕的,或烂石、顶板低板等。再根据石料形状凿成形状不一的砚璞。

3.设计:因石构图、随石赋形,兼具研磨和储墨的实用性,除传统形式外,还需汇文学、历史、书法、绘画、金石于一体,将砚升华为艺术品。

4.雕刻:艺人对砚璞进行因材施艺,在雕刻中运用深刀(高浮雕)、浅刀(低浮雕)、细刻、线刻、通雕等技法使砚台有灵气。

5.磨光:用油石加幼河砂进行一次粗磨,磨去凿口、刀路,然后再用滑石、细砂反复磨滑,直至手感光滑。

6.配盒:为雕刻完的砚台配保护盒,所用木料有紫檀、酸枝、花梨、楠木等。精致的木雕砚盒,也是可观可赏的艺术品。

喜欢主题旅行,文化探索的条友,欢迎关我的头条号,其实哪都行

0 阅读:0

派侑聊旅游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