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1年苏联解体后,中国危机四伏,邓小平如何力挽狂澜?

历史实战派 2024-07-01 10:57:39

1917年俄国爆发十月革命,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苏共开始执政。

1991年苏联解体,苏共丧失执政地位。面对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中国作为社会主义阵营中的一员,危机四伏。那么,邓小平是如何面对这样的局面的呢?

中苏两国,从1949年后,由于两党意识形态同源同根、两国社会制度同性同类,再加上新中国奉行的一边倒的对外政策,使得中苏两国在国际上是一对关系密切的亲兄弟。

但在上世纪50年代末,中苏关系开始破裂,到了60年代末,苏联在边境也开始对中国进行了军事武力威胁。这也使得中国的周边非常不稳定。

1989年,中苏两国关系随着戈尔巴乔夫的访华而正常化,但给中国周边安全环境带来好转也是因为苏联解体。

苏联解体,彻底消除了中国北部和西部的军事威胁,中国少了一个敌人,也让我们有了和平发展,集中力量搞建设的机会。

与此同时,苏联的解体,也使得美国失去了一个最大的对手,获得了冷战的胜利。可一些社会主义阵营的国家也相继投靠了美国,全球战略开始重新洗牌。

苏联解体意味着实行70多年的计划经济体制瓦解了,越来越多的国家和经济体卷入了发展市场经济的大潮,这也推动了国际贸易和投资的自由化,引发了新一轮的经济全球化,大大促进了全球经济发展。

在苏联解体之前,受苏联控制的东欧国家发生剧变,苏联解体则终结了冷战,这也给世界带来了震荡。

苏联解体改写了世界历史,给世界带来了经济全球化加速发展的契机,也终结了长达40年的东西方冷战。

当然,苏联解体也让我国发生了政治风波,引发了国内外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共产党执政地位的怀疑和否定。甚至有人提出,中国要改旗易帜。针对这些言论,邓小平是如何面对的呢?

针对这些怀疑和议论,邓小平始终保持着坚定的信念,为中国指明了前进的方向。

在邓小平70多年的革命生涯中,不管他身处何处,始终都没有动摇过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

就算是在世界社会主义运动遇到重大的挫折,他都非常冷静地告诫人们:“不要惊慌失措,不要认为马克思主义就消失了,没用了,失败了。”

他对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念,是基于他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理解的非常透彻。

就算是在实行的过程中出现了某种暂时的复辟和严重的曲折,也是难以完全避免的。

他认为,在当代中国,就是要坚信马克思主义,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不过,面对苏联解体,我们也要吸取教训,不能再走苏联的老路。

在过去,我们一直片面地走俄国人的路,在上世纪50年代初,我们甚至宣称“苏联的今天就是中国的明天”。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领域全面照搬苏联的模式。后来,中苏两国关系分裂。

中国开始走自己的路线,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路线、方针、政策开启了改变苏联模式之路,也就是改革开放新时代。

80年代的中国率先改革苏联模式,发展个体经济、私营经济。邓小平就是最早共产党国家领导人对市场经济做出肯定的先行者。

苏联解体之后,公信力在全世界丧失,尤其是中国,不再对苏联式社会主义的老路抱有希望。

不过,这也有积极的作用,至少使得中国共产党人彻底丢掉了对苏联模式的幻想,对计划经济的幻想。

也正是如此,在邓小平的带领下,我国开始改革,走出了一条坚持改革开放、改善人民生活、增强综合国力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路。这也使得社会主义向着更加健康的方向发展。

他认为改革开放,是党和人民的历史性选择,是全党的觉醒,人民的意愿。改革开放中的许多发明和成果,都是人民群众创造出来的,他的作用就是把这些发明和智慧概括起来,提出方针和政策。

除此之外,中国也抓住苏联解体这一历史机遇,进行了两次大幅度参军,让军事建设服从或让位经济建设,军费和国防开支大幅减少,为国内经济发展创造了宽松的环境。

经过短短的20多年的发展,中国经济成为了世界上第二大经济体。

在这背后,苏联解体创造的国际和平环境是非常明显的。为中国的改革开放创造了近现代史上最好的国际安全环境。

而中国之所以在苏联解体以来能抓住机遇发展,融入世界经济,是非常不容易的。

中国取得如今的成就,邓小平功不可没。

在苏联解体不久,邓小平睿智地把苏联发生的事态看成是个机遇,尤其是对中国的机遇,强调最根本的一条是改革开放不能丢。这也是对苏联解体影响及其对策最好的应对。

他是把这起事件看得最透彻的人。正是邓小平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对苏联解体带来的机遇把握、利用和对其历史教训的正确总结,才有了上个世纪90年代后改革开放历史的新篇章。

邓小平在国内外复杂变幻的政治经济形势中,为全党统一思想、凝聚共识,发挥了指导性作用,也为在改革开放中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理论、制度提供了指导和依据。

0 阅读:304

历史实战派

简介:讲好历史故事,还原历史真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