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传奇》——抛开诗词不谈,历史上真实的李白究竟什么样?

妙笔花生 2023-12-15 16:25:53

李白这个人啊,可是出了名的求官求道不得意,来回折腾得累死累活的。有时候想当官,结果不行,就跑到山上修炼求道;觉得修炼求道也没戏,又出山去求官。李白离开长安后,碰见了好朋友嵩山和丹丘生,这俩人一碰头再加上李白本来就是个酒鬼,很快就烂醉如泥了。当时的李白就写下了那句经典的诗句:“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那么,李白所说的“万古愁”到底是什么呢?这个愁可是贯穿了李白的一生,最后甚至危及了他的性命。要说这个愁,这就要从李白的身世说起了。

《李白传奇》——抛开诗词不谈,历史上真实的李白究竟什么样?

(本文分为上中下三部分,抛开李白文学方面成就主要去从普通人的角度去刻画李白的人物形象,探究褪去“诗仙”光环的真实李白究竟是个什么样的人。本文为前序,先从李白的出生背景以及生平爱好上去叙述,让各位读者心中先立起来一个李白的人物形象。当然一千个人心中有一千个李白,不足之处也请包涵。)

李白,一个名字如同璀璨星辰般耀眼的历史巨人

关于李白的名字还有个传说,传闻他的母亲在怀孕时梦见了太白金星,因此取名为李白。公元701年,李白诞生于绵州昌隆县,而郭沫若则提出了一个大胆的猜测,认为李白也许是“外国人”,出生于中亚细亚的碎叶城,即如今哈萨克斯坦的托克马克。

关于他的出身,历史上笼罩着一层神秘的面纱,有人说他是西域富商之子,出身于富贵之家;也有传言说他与皇室血脉相连,是皇族后裔的身份。这个谜团如今仍然没有被解开,各种说法纷纷传扬。

时过境迁,五岁以前呢,谁也不清楚了。五岁时,全家迁徙至四川。李白家境优渥,可以毫不夸张地称之为富二代。他曾在诗中自嘲道:“不逾一年,散金三十余万”,按照现今货币的计算,这相当于近亿人民币,无疑是他出身富贵之家的有力证明。在那个辉煌的时代,他也有着足够的资本来展现自己的桀骜不驯,一生洒脱的个性。

李白的诗无需多言,三岁小孩可能都会背他的《静夜思》。而褪去“诗仙”的光环,真实的李白又是怎样一位人物呢?或许他是一个挥金如土的放荡子(25岁时在金陵挥霍了三十万贯,26岁时贫困潦倒,在床前写下了“床前明月光”),亦或他是一个酒鬼(醉时写下诗篇,让当时最有声望的太监高力士为他脱去靴子,杨贵妃亲自为他磨墨),又或者他是一名剑客(曾拜大唐剑术第一的裴旻为师)。他还是一个曾两次嫁入豪门的“吃软饭”的男人(曾与两位女子同居),同时还对官职有着迷恋(然而直到他41岁时,才得到唐玄宗的召见,皇帝亲自迎接李白,并亲手为他调羹,这无疑是他一生中的巅峰时刻)。 他又突然辞去官职,回到故乡寻求修仙问道。而晚年又站错队卷入“永王之乱”被定为叛国罪几乎丧了性命。

他的人生亦如他的诗,充满传奇色彩,自成一格,不羁飘逸。让我们一同探究这位诗坛巨匠的生平轶事。

历史上最早的“追星族”,追星三千里只为见偶像一面

那历史上的李白,实际上是个什么形象呢?李白有个超级粉丝叫魏颢( hào),生平傲世,众人视之狂放不羁,然而,他对待李白却带着一种崇敬之情。渴望亲眼见到他的偶像,魏万里不远千里地追随着,一直寻找着李白的踪迹。无论李白去向何方,他总是紧跟在后面。可惜的是,每次他抵达目的地,都发现李白已经离开了。历经了一年的时间和三千里的跋涉,他终于在广陵(现在的扬州)与李白相遇了。

想想当时的交通不便,这样漫长的追寻实在超越了现在追星族的痴迷程度。李白感到非常感动,与这个年轻人结下了深厚的友谊。李白称赞魏颢热爱古代文化,超凡出众,预言他日后必将名扬天下,并对魏颢说:“如果你将来功成名就,请不要忘记我这个老头子,还有我的孩子明月奴。”

事实证明,李白的眼光是正确的,魏颢果然以进士的身份考中。当时的李白对魏颢非常信任,将自己的诗文手稿全部托付给了他。魏颢把李白诗文整理成集,“集子”前面写了个小序,即《李翰林集序》,“序”中对李白的相貌有几点描述:李白的眼睛“眸子炯然,哆如饿虎”,是说李白的眸光璀璨,明亮而灵动,宛如魔幻的星辰,宽广得仿佛饥饿的猛虎注视着猎物。

李白另一好友崔宗之在赠《李十二白》诗中写道,“双目光照人,词赋凌子虚”,也是说李白两眼光彩照人。魏、崔与李白同时代人,又亲自见过李白,对他们的描写应该相信是较为真实的,这从另一个角度证明,即使将李白置身于现代,他依然是一位无可挑剔的英俊男子。

李白在《与韩荆州书》一文中,自述:“身不满七而心雄万夫”。唐时的“七尺”,查有关材料,换成今天即一米七左右,身材不算高,平日喜欢穿紫袍子,在金陵(南京)时脱下餐袍去换酒喝,“解我紫衣裘,金陵”《金陵江上遇蓬池者》。李白见到著名道教大师司马贞时,说李白“有他风道骨,可与神游八极之表”,即说他相貌似仙风道骨,器宇不凡可以一同遨游云天宇宙。要知道当时李白还是无名之辈,这是对李白极高的评价,后入长安,著名诗人贺知章见到李白,惊叹他是“谪仙人”不同凡俗之人。这种种迹象无不彰显李白那飘逸孤高、超越凡尘的气质。

综上所述,脑海中对李白有个总的印象:他的身材中等,大约一米七的身高。他拥有一双明亮的眼睛,透露出锐利的目光和深邃的智慧。他钟爱穿着紫袍,经常佩戴着一把剑,给人一种飘逸非凡的仙人气息,个性既高傲又张扬。他在《叙旧赠江阳宰陆调》诗中说:“风流少年时,京洛事游遨。腰间延陵剑,玉带明珠袍。”说明他平时就规范侠士,仗剑出游。那李白的剑术究竟如何呢?

李白的剑术:号称大唐第二,还曾杀过人

李白时常带着剑,他一生与剑有缘,对剑十分有感情。人不离剑,剑不离身。北大教授王瑶先生在《李白》中这样写道:"他生平常常把剑带在身边。遇着酒酣或有感慨时,就抚剑扬眉,起舞吟啸,来寄托他的抱负。崔宗之说他“袖有匕首剑”他自己也说高冠佩雄剑”“锦带黄龙泉”,又说“醒来脱宝剑,旅憩高堂眠”可知剑是常佩在他身边的”,李白佩剑,不止是装饰和武器,更是他豪情壮志的象征,是他悲愤情绪的寄托。当然他的剑术也是卓然不群。他“十五好剑术”,“剑术自通达”。造诣非同一般。

李白的剑术得到了当时天下第一剑客裴旻(péimín)的承认和教导的,裴旻何许人也?他是当时公认的大唐剑术第一高手,后世称“李白的诗、裴旻的剑术、张旭的草书”合称“唐代三绝”。虽然“三绝”中没有李白的剑术,但其剑术之高却仅位于裴旻之下,居唐朝第二。师徒之道在当时并非儿戏,更何况是天下第一的徒弟,李白若不是练剑的那块料,裴旻也不会收他为徒,否则也损害裴旻天下第一的声誉。

根据历史记录,他或许确实杀过人。就如他在《侠客行》中自述:“十步杀一人,千里不留行。事了拂衣去,深藏身与名”。李白经常在某些场合他信心十足地炫耀自己的剑术,他的超级粉丝魏颢在《李翰林集序》中描述道:"少任侠,手刃数人"。而李白在《赠从兄襄阳少府皓》中也提及自己"托身白刃里,杀人红尘中"。崔宗之在《赠李十二》的诗中更是说道:“袖藏七首剑,怀握茂陵书”。这似乎表明李白常常随身携带匕首,就像是随时准备斗殴杀戮一样。换句话说,李白曾亲杀过人背负着杀人之罪。那么,在唐朝这个讲究法律的社会里,一个有杀人罪嫌疑,被人命案牵扯的家伙,为何能逍遥法外,自在畅游,毫发无损地前往长安呢?

李白自己在诗里是这样说的:"当朝揖高义,举世钦英风。小节岂足言,退耕舂陵东。"可以理解为,他的所作所为虽然涉及杀人,但政府却没有对他提起诉讼,反而对他的行动表示赞赏,这在一定程度上为他增添了一些声望。毕竟,他所消灭的对象都是那些黑暗势力的成员。可以说,他是在为民众消灭恶势力,属于见义勇为的好人好事。

自从这事以后,李白对自己的剑术更有自信了,仿佛变身为武林界的超级英雄。可是,当他踏入繁华的长安城,这个充满荣耀的唐朝都市时,他突然领悟到,世界上总有比他更厉害的对手存在,他的剑术还远远不能让他在危险面前游刃有余。

有句话说得好:“哪怕武功高强,也怕菜刀砍。好虎架不住一群狼。有一次,李白在长安城西市喝酒,或许是碰上了他心仪的胡姬,结果高兴过头,一口气喝得大醉。酒醉后,他碰上了一帮混混,可怎么办呢?面对这群长安城的无赖们,李白力不从心。用他自己的话来说:"腰间延陵剑,玉带明珠袍","邀遮相组织,呵吓来煎熬","君开万丛人,鞍马皆辟易。告急清宪台,脱余北门厄。"最后,就在他被混混们准备围殴之际,后来一位当地的朋友出现帮助李白平了此事。

经历了这件事后,李白意识到自己的剑术并不是那么高明,但李白对剑情有独钟,不仅是为了崇尚正义,更是为了报效国家,他是一个充满豪情壮志的大侠。61岁的李白仍要请缨杀敌拿上宝剑骑马去奔赴前线从军报国,不过路上身患疾病,最终病死在当涂县。民间也有一种说法,说他醉酒后捞“水中月”最终溺水而亡,这种说法似乎也符合李白浪漫的一生,那李白的酒量究竟如何呢?

酒人愁肠,七分化作月光,余下三分呼为剑气。绣口一吐便是半个盛唐

李白除了他诗仙的称号之外还有一个“酒仙”的称号。唐代诗人酒圈中的顶流那是非李白莫属了。放到现在,就是天天出入娱乐场所,醉生梦死,经常与好友聚会撸串喝酒,每到一处几乎是黑白两道通吃,喝的全国到处都是朋友,可以说几乎有“社交牛逼症”。由于嗜酒,李白也觉得愧对夫人:“三百六十日,日日醉如泥。曾为李白妇,何异太常妻。”照此说来这简直就是一个十足的酒鬼,但别误会,李白绝不是个吃饭喝酒的废柴。他在痛饮之际,脑洞大开,思维如泉涌,每灌百杯,灵感就像喷泉一样喷涌而出。所以说,每当他痛快地喝完美酒,就给后人留下了一篇篇不朽的作品。

他的迷弟杜甫曾说过“李白一斗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家仙。”你看李白饮一斗酒,能写百首诗,“酒诗”的回报率有多高!李白喝酒还不顾一切,平时嗜酒酣醉后,干脆就在“酒家眠”了,这时即使天子召见,他也不是毕恭毕敬、诚惶诚恐,还在大声呼喊:“臣是酒中仙!”

根据史料的记载,唐代人有大斗和小斗两种容量单位,换算到现代单位大约是大斗约有6000毫升,小斗约有2000毫升。据此推算,李白的酒量大约在5斤到12斤之间。然而,需要注意的是,唐代酿造的酒是发酵酒,酒精含量只有十几度,大概比啤酒稍微高一点。现在假设一瓶啤酒容量是450毫升,这样看来,估计李白能喝至少六瓶啤酒,这酒量放到现在也最多算中等。所以,我们可以说李白被封为“酒中仙”,可能是因为他喜欢喝酒,而不是因为他的酒量有多大。

提起李白喝酒,就不得不提他与好友聚会时,由喜到悲写下了古今最强的劝酒诗《将进酒》,其中有一句“岑夫子,丹丘生,将进酒,杯莫停”。那么,这丹丘生到底是谁呢?是谁幸运到可以被永远铭记在这让人陶醉的劝酒之作中?我们需要从李白的另一个身份说起:道士。

李白,一个有编制的正牌道士

李白的一生,曾涉足道门,探寻神仙,炼制丹药,采摘草药,研习道法,经常光顾道观,阅读道经,可以说是个身份显赫的正牌道士,还参与了正式的“道篆”仪式,而且级别还不低。

说起元丹丘,那可真是个令杜甫羡慕的人物。我们都知道杜甫是李白的“迷弟”,他一生为李白写了十五首诗,而李白只给杜甫写了四首,但却给元丹丘写了十四首。这两位相识已有22年了。当李白二十出头的时候,在峨眉山上遇见了修行的元丹丘,两人一见如故,后来经常一起游山玩水、隐居修道、痛饮畅谈,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好基友”。

在唐朝,道教是被尊奉为国教。道教徒在皇帝面前备受尊重。元丹丘后来成了唐玄宗时期著名的道教徒之一,也就成了唐玄宗和其御妹“玉真公主”身边的红人,后来元丹丘多次向“玉真公主”推荐李白,才得以后来李白被唐玄宗召见入宫,才有了后来唐玄宗步行去迎接李白,并亲手给李白调羹喝,当然这是后话,后面我们在细讲。

由于李白出身商人家庭,在当时无法通过科举考试进入官场。此外,李白又学习过纵横术,欣赏那种一鸣惊人,一步登天式的玩法。正常的一步一趋的稳定上升方式,他未必认同。然而,由于内心深处强烈的功名欲望,他选择信奉道家这个“捷径”,以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因此,他对道教的参与并不深入,也不持久,对道教的了解也相对肤浅。当然,后来这种方法证明是成功的,他确实被唐玄宗召见入宫,并担任翰林院的职务,成为了皇帝身边备受赏识和重视的人。

然而,李白在四十岁之前一直努力追求政治上的成功。当他真正进入宫廷后,只待了短短两年就因为无法适应那黑暗的政治斗争而向唐玄宗请辞告老还乡。当时也有很多人看李白不顺眼,唐玄宗也就做了个顺水人情,给了李白一大笔钱让李白走了。

李白一走,人生却迷失了方向。他原本的理想是辅佐君王治国安邦,功成名就后再隐居深山。但现在他只待了两年就走了,心中既不甘心又无可奈何。所以,当被赐金放还并流落江南后,他主要是为了排解精神上的痛苦和追求长生不老而信仰崇尚道教。此时他对道教的理解更加深入,对道教的态度也更加虔诚。他接受了道篆的启示,正式加入了道士的行列,成为一名有编制的道士。

李白这个人啊,可是出了名的求官求道不得意,来回折腾得累死累活的。有时候想当官,结果不行,就跑到山上修炼求道;觉得修炼求道也没戏,又出山去求官。李白离开长安后,碰见了好朋友嵩山和丹丘生,这俩人一碰头再加上李白本来就是个酒鬼,很快就烂醉如泥了。当时的李白就写下了那句经典的诗句:“五花马,千金裘,花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那么,李白所说的“万古愁”到底是什么呢?这个愁可是贯穿了李白的一生,最后甚至危及了他的性命。要说这个愁,这就要从李白的身世说起了。

未完待续... ...

(前序到此完结,接下来将从上中下三个部分去讲述李白的传奇一生。)

(此文为作者原创,禁止转载,侵权必究,若您喜欢,请点个关注)

4 阅读:373
评论列表
  • 2024-04-16 14:41

    历史上有个典故,李隆基曾经在朝堂上,与群臣聊天,当时我们的初祖平西忠武王李宸,李白都在,李隆基称呼李白为胞兄,

  • 2024-04-05 22:31

    唐朝文武分际并不明显,很多文化人都有武艺,比如王之涣,王昌龄,王翰,都做过县尉,负责一个县的武装力量,没点功夫是不行的。尤其是王之涣还是个游侠,剑术肯定比李白高。至于元丹丘,李白传里写李白与元丹丘结识于安陆,可不是在峨眉山,即李白出川之后才认识的。

  • 2024-01-13 14:40

    官迷

    妙笔花生 回复:
    也可以这么说
  • 2024-03-30 17:47

    还是反贼

  • 2024-01-02 10:06

    有趣,下面呢?

    妙笔花生 回复:
    哎你不讲 我都没动力写了

妙笔花生

简介:生活本该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