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计划减少粮食进口依赖,但难度仍不小

希瑞归莱 2024-05-28 07:01:52

据路透社的报道,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农业进口国,近日已制定目标,在未来十年内大幅减少对海外进口粮食的依赖,以实现国家粮食安全的战略目标。然而,专业人士对此表示担忧,短期内该目标实现难度较大。

根据今年4月底发布的一份文件,中国政府预计到2033年,主粮和豆类的自给率将从2021-2023年的84%提高到92%,朝着中国将本世纪中叶发展成为“农业强国”的目标迈进。

中国农业部预计,到2033年的未来10年里,中国的玉米进口量将下降75%,至680万吨,小麦进口量将下降60%,至485万吨。

长期以来,粮食安全一直是中国的优先事项,过去中国有过一段痛苦的饥荒历史,而现在,中国依然不得不依靠不到9%的可耕农地和6%的水资源,养活全球近20%的人口。

更重要的是,自疫情爆发和俄乌战争以来,中国面临粮食供应链的中断问题,而目前持续加深的中美贸易摩擦则加剧了这一挑战,因此中国对减少粮食进口依赖的问题变得更为迫切。

据报道,今年6月1日,中国将实施一项粮食安全法,要求主粮实现绝对自给自足,并要求各地将粮食安全纳入其经济和发展计划。

上个月,中国还启动了一项到2030年将粮食产量至少提高5000万吨的计划,重点关注农田升级和种子技术投资,以提高作物产量和质量。

然而,业内人士对中国大规模减少粮食进口的目标表示担忧,因为这些雄心勃勃的目标与过去多年以来,中国对粮油进口量的持续增长趋势,几乎完全相反。数据显示,过去十年以来,中国的粮油总进口量累计增长了87%。

总部位于上海的咨询机构Sitonia Consulting联合创始人Darin Friedrichs表示,如果10年后中国的粮食进口量将比现在减少,说明过去多年以来呈现的粮食进口逐年增长的趋势,将出现急剧逆转,这一点似乎值得怀疑。

在2023年中国多达2340亿美元的粮食总进口量中,大豆占比最高。中国政府计划未来十年内,将大豆的进口量下降21%至7870万吨。

如果该目标能成功实现,那么中国进口粮食的大规模减少,将对美国、巴西和印度尼西亚等国家的农产品生产商造成打击。因为中国目前是世界上最大的大豆、肉类和谷物进口市场,为了满足中国市场需求,这些国家的农业生产商几乎每年都在扩大产能。

图:中国计划未来大幅增加对谷物和大豆的产量,同时大幅减少进口依赖,这一趋势与过去十年呈现大幅逆转

然而,分析人士表示,中国政府削减大豆进口的目标可能并不现实。美国罗格斯大学农业教授Carl Pray说,中国对大豆进口的依赖最多可以从现在的80%以上减少到70%。这是因为,中国几乎所有的进口大豆都是生产豆腐的高蛋白品种。如果中国要进行国产替代,那么就需要迅速扩大高产油大豆品种的生产。该教授表示,即使中国进行技术升级,要大幅降低进口依然很困难,主要因为中国缺乏足够的优质土地,水资源也相对短缺。

事实上,由于土地和水资源有限,中国不得不大幅提升包括转基因作物在内的农业技术,以提高农业生产力,同时扩大种植面积,才能达到国家制定的农业发展目标。

过去几年以来,中国鼓励扩大对先前未开垦土地的种植,并鼓励农民从经济作物转向粮食种植。去年,中国增加了玉米、大豆、土豆和油籽的产量。

然而,尽管中国去年收获了创纪录的2.8884亿吨玉米,成为全球第二大玉米生产国,但由于农业贸易商仍偏爱质量更高、更便宜的海外玉米,去年中国对玉米的进口量仍飙升至接近创纪录的2710万吨。

此外,由于耕地不足、生产规模小以及缺乏农民和农业技术,粮食产量增长正在陷入瓶颈。

据世界银行2021年的数据显示,中国的人均耕地不到巴西的三分之一,是美国的六分之一。中国土地的很大一部分是岩石山脉或沙漠,再加上土壤退化和污染,使得粮食增产几乎已经缺乏空间。

在此情况下,中国政府呼吁各地保护肥沃的黑土作为耕地,并计划在2025年完成一项为期四年的土壤调查。上一次耕地调查还是在2014年,当年已经发现了有40%的耕地因过度使用化学品和重金属污染而退化。

为了补偿耕地不足的缺陷,中国政府还在大力推进在内蒙古和新疆的沙漠中种植水稻等耗水农作物的研究工作,并已经投入了至少数百万美元,目的是将沙子变成土壤并培育耐盐农作物,通过这种技术来增加更多的农田。

但专业人士指出,这一研发可能需要漫长的时间周期,而且还需要在化肥、灌溉和生物技术方面进行大量投资。

而这种方法的另一个障碍,是中国占主导地位的是小农场,难以形成类似于西方国家的大农场经营的规模经济效应。数据显示,中国的农场平均面积仅为0.65公顷,大大落后于美国的187公顷和德国的60公顷。

中国的人均耕地面积也偏低。根据世界银行2021年的数据,中国的人均耕地面积仅为0.08公顷,远远低于美国的0.48公顷、德国的0.14公顷和印度的0.11公顷,也低于全球平均值0.18公顷。

图:中国在大幅提高耕地面积后,人均耕地面积仍大大落后于美国、德国等发达国家,也低于世界平均值

此外,这些农场往往是由年老的农业主经营,他们却负担不起或者无法操作无人机喷雾器等机械,利用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等技术,或者研发更高产的种子。

为了提高农作物产量,中国已经在过去数十年中,慢慢开始采用转基因农作物,而政府在今年批准种植产量更高、抗虫的玉米和大豆转基因品种,以及经过基因编辑的抗病小麦,已实现产量的快速增长。

数据显示,目前中国的大豆产量为每公顷1.99吨,大幅落后于巴西和美国的3.38吨和3.4吨,巴西和美国都早已采用了转基因大豆。

基于中国短缺的土地资源和较低的农业技术水平,美国农业部对中国进口粮食数量的预测,几乎与中国政府的战略目标相反。

美国农业部预计2033-2034年,中国的玉米进口量与目前水平仍保持一致,不过小麦进口量下降20%。

美国农业部和中国政府的预测数据最大的不同,在于中国未来的大豆进口数量。

美国农业部预计中国未来十年内,大豆进口量还将增长39%。

美国农业部还预计,由于动物饲料的需求保持增长,预计中国对玉米、高粱和大麦的进口量也将上升。

图:中国到2033年实现的粮食减少进口依赖计划,与美国农业部对中国粮食进口数据大相径庭,后者是根据中国过去十年的粮食进口趋势预测的

资料来源:

Reuters,May 23, 2024,China's food security dream faces land, soil and water woes

0 阅读:35

希瑞归莱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