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3年丁盛调任南京军区司令员,会议上发牢骚:我这司令员当得窝囊

烟寒若雨话秋风 2024-03-03 12:02:20

1973年12月22日,为了加强军队建设,准备反侵略战争,中央军委作了一个很不寻常的决定:“各大军区司令员相互调动”。

于是,原南京军区司令的许世友,就跟广州军区司令丁盛,来了个互换。

丁盛17岁参加红军,经历了长征、百团大战,又跟随四野参加了辽沈战役、平津战役和渡江战役,衡宝战役腰斩七军全歼桂系,打的白崇禧怀疑人生。

抗美援朝之后,丁盛指挥了对印自卫反击战的东线战争,全歼印度王牌师,时至今日,仍是印度军队的假想敌。

1973年,丁盛以少将军衔,调任南京军区司令。

会议上,丁盛不满的发起了牢骚:“我这个司令,当的真是窝囊!”

周总理当面对丁盛下令:广州没人了,你马上走!

“许世友,我要你读《红楼梦》,你读了吗?”1973年12月20的扩大会议上,毛主席漫谈般的问道。

许世友利落的回答道:“读了。”

“读了几遍?”毛主席又问。

“一遍。”

“不够”毛主席干脆地说:“书读三遍,其意自现。”紧接着,他老人家随口背诵了一大段《红楼梦》第一章的片段。

在座的高级将领中,几乎人人都读过《红楼梦》,可是没有谁能像毛主席一样倒背如流,何况,当时的毛主席已经有80岁高龄。

闲聊之后,毛主席切入正题。

碍于形势需要,全国11个大军区,需有8个军区司令员对调。

毛主席当面宣布了对调命令:陈锡联任北京军区司令员,李德生任沈阳军区司令员,许世友任广州军区司令员,丁盛任南京军区司令员,杨得志任武汉军区司令员,曾思玉任济南军区司令员,韩先楚任兰州军区司令员,皮定均任福州军区司令员。

没有调动的是新疆军区司令员杨勇,成都军区司令员秦基伟,昆明军区司令员王必成。

许世友上将自抗美援朝归国后,一直主持南京军区的军务,对这片土地很有感情。

临走前,他特地嘱咐南京军区第一副司令:“我住的中山陵8号,是招待所的房子。我走后,记得还给招待所。”

至于丁盛,少将军衔的他能出任广州军区司令,是周总理亲自点将。

1968年3月24日,时任广州军区副司令的丁盛,正在北京开会。

会后,周总理找他单独见面:“丁盛同志!”

“到!”

周总理下令:“广州那边没人了,你马上走,到广州主持军区工作。”

“坚决执行命令!”于是,丁盛成了广州军区的实际掌舵人。

战衡宝平西康攻瓦弄人称大胆将军

1955年,中南军区分成了广州和武汉两个军区,前者由黄永胜任司令;后者则由陈再道掌管。

1968年3月,黄永胜上调北京任总参谋长。

当时,丁盛刚从新疆军区,调到广州军区当副司令,资历尚浅,所以,即使黄永胜调到了北京,还一直兼着广州军区司令。

直到1969年7月,黄永胜才免兼,丁盛接任广州军区司令员。

丁盛也是一员勇将,也是《亮剑》中丁伟的原型之一,人称“大胆将军”。

1930年陈毅的部队打到了江西省于都县,这里正是丁盛的老家。

眼见红军带着乡亲们打土豪、分田地、闹革命,只有17岁的丁盛也毅然参加了队伍。

丁盛先当团部通信员,后当师部通信员,再任军部通信员,一步一个脚印,晚年他还经常称自己是“老牌通信员”。

1932年红军总政治部成立,丁盛就当了王稼祥的通信员。

王稼祥手把手的教他读书写字,又向三军团领导举荐,让丁盛从通信班长成了卫生队指导员。

多年后,丁盛仍不免感叹:“王主任真好,一日为师,终身为父。可惜打那以后就再也没有见到王稼祥首长了。”

丁盛最擅长的是穿插战,他经常说:“打穿插的部队一定要强,要胆大心细。不要怕四面包围,不要怕切断归路,不要恋战,不要恋财。这几条死也要记住。”

1949年,丁盛跟随四野大部队进入湖南,在衡阳、宝庆一带,遭遇国民党白崇禧主力。

时任我43军135师师长的丁盛,率部疾行一昼夜,突破衡宝公路,到达灵官殿。

此时,白崇禧正集结重兵封锁衡宝公路,四野的各支部队被迫在衡宝公路以北停止前进。

唯独丁盛的135师孤军深入,在脱离大部队165里,与四野总部断绝联系的情况下, 直插敌人心脏。

白崇禧第七军的主力171、172还有四十八军的138与176等数万人横亘在丁盛的四面八方。

丁盛拿出破釜沉之的架势,当机立断,指挥各团抢占制高点,突然于敌重围中四面开花 :405团击散歼敌七军军部,404团歼敌172师师部,403阻敌西逃。

四野首长听闻135师的战果,大喜过望,给丁盛致电道:“很好,你师已插入敌人的心脏,现就地待命,下步行动由野总直接指挥。”

四野总部随即下令,各部队挥师掩杀,腰斩白崇禧主力七军,从此,丁盛得了个“丁大胆”的外号。

丁盛还有个外号叫“丁指”。

1962年,印度不断蚕食我藏南领土,严重损害了中国的领土完整。

时任54军军长的丁盛,带着130师从四川入藏,参加对印自卫反击战。

丁盛率部先火车后汽车,再骑马走3天,以最快的速度抵达中印边界航堆,设立指挥所。

11月 16日,“丁(盛)指(挥所)”下令发起瓦弄之战,解放军只用了10个小时,就将印军打的丢盔弃甲。

这场漂亮的战役,被各国媒体竞相报道。

西德《世界报》称:“丁盛的135师,如风卷残叶,势不可挡”;美国《基督教科学箴言报》称“小刀切黄油”;香港《明报》则用“潇洒之极,漂亮之极”评论瓦弄之战。

丁盛晚年回忆起藏南抗敌的日子,仍然记忆犹新。

西藏瓦弄地区的海拔足有1000公尺,高山4000公尺,气候寒冷,空气稀薄。

行军之中,有名战士不慎落到水里,救上来后全身瘫痪。

下去救人的两名战士,也落了个半身不遂。

许世友:“三瓶下肚,还敢再喝吗?”

1973年,丁盛接到对调命令时,正在医院养病,他让秘书陈洪康给叶剑英元帅打电话,想请几天假。

陈洪康劝道:“这可是毛主席亲自点的将!”

丁盛幡然醒悟,前往南京赴任。

下飞机时,南京军区第一副司令肖永银早已迎候多时。

丁盛与肖永银都曾在南京军事学院学习,是刘伯承元帅的学生,而且,他们还都是少将军衔。

按理说,两人应该配合的非常默契。

不过,一些别有用心的人散布谣言:“许世友虽然离开了南京,可南京还是许世友的。”

对待与自己对调的许世友,丁盛是这样评价的:“他是很能打仗的老前辈!我很尊敬他。有人说我反对许司令,我怎能反他呢?”

不过,丁盛也会说:“军区里的有些东西没有打破,盖子没有揭开,路线没有分清,颠倒了的历史没有颠倒过来。”

风闻肖永银曾给许世友“修行宫”后,丁盛在军区会议上,当着肖永银、李俊卿等人的面说:“我这个司令,当的真是窝囊!哪个听我的,司令部更是铁板一块!”

身为第一副司令的肖永银听后,也很是恼火:“这不是明着说我们搞‘小团体’吗?他说司令部是铁板,为什么不亲自敲敲看看?”

与丁盛对调的许世友,来到广州军区后,异常忙碌。

1974年,许世友主持了西沙海战,与南越军队交手。

此后,一直忙着边疆防务。

1979年中越自卫反击战前夕,中央军委让许世友担任东线前敌指挥,还必须选个副司令。

这一下,让许世友难为起来,那些出生入死的老战友,如幻灯片般在脑海中浮现。

许世友问参谋:“刘昌毅现在怎么样?”

“可能快退下来了,听说已经半休 。”

许世友笃定的说:“这一仗不让他打,以后就打不上了,就请他来!”

许世友虽然点了将,心里也不无犹豫“但愿他宝刀未老。”

许世友从南京把刘昌毅请到了广州,两人哐哐哐干了三瓶酒。

许世友使出了“激将法”:“酒喝三瓶了,还敢再开瓶吗?”

刘昌毅豪气冲天地说:“天下没有会喝不会喝的事,只有敢喝不敢喝的人,九死一生过来的人,死都不怕还怕喝酒?许司令喝到哪儿我就喝到哪儿!”

一场酒下去,许世友睡了一天,刘昌毅醉了两天。

许世友感动地说:“真是好汉一条,不怕死。副司令就是他了!”

于是,刘昌毅出任对越自卫反击战东线副司令。

此战之后的1980年1月,许世友出任中央军委常委,两年后,又被选为中共中央顾问委员会副主任。

1985年3月,许世友在上海华东医院查出了肝癌,同年10月22日16时57分,在南京军区总医院逝世,享年80岁。

许世友去世后,中央遵循其遗愿,没有火葬其遗体,也准许其在老家长眠。

至于丁盛,则在1977年退居二线,并在5年后退役。

广州军区按照师级离休待遇接回,闲居时丁盛四处游览,昔日战友部下听说他来都纷纷拜访,络绎不绝。

1999年9月25日,丁盛在广州去世,享年86岁。

参考文献:

[1]吴东峰.“大胆将军”丁盛[J].同舟共进,2009,(07):47-50.

1 阅读:1416

烟寒若雨话秋风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